晨霧如宣紙般鋪展在邊境的群山中,52歲的胡明昌俯身于 196 號界碑前,筆尖飽蘸朱砂,在花崗巖的溝壑間落下第一筆紅。露水沿著他皴裂的手腕滑進袖口,鐮刀倚在腳邊閃著寒光——這是 2025年5月的一個普通清晨,也是他守護這條4.5公里邊境線的第5800個日子。遠處都龍口岸的貨車鳴笛穿透薄霧,近處山風顫顫如訴,他筆下的“中國”二字在曦光中漸次蘇醒,仿佛兩粒滾燙的火種,點燃了滇東南褶皺里的山河歲月。
在邊境的褶皺里種下月亮與哨歌
“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到東盟”一 -茅坪村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家園。這座嵌在北緯 ",東經 "緊貼國境線的村落,距離國家級都龍口岸僅一步之遙,五星紅旗在每家每戶屋頂上獵獵作響。這座村寨,像一枚青銅印章蓋在中越 1400 多公里邊境線的南段,兩國的炊煙在清晨的山谷里交融又散開,織成一匹模糊了國界的素錦。
茅坪社區(qū)地處都龍鎮(zhèn)南邊,與越南河江省箐門縣南箐社、打木干社相鄰,距鎮(zhèn)政府駐地 19 公里,距縣城 43 公里,國境線長 4.5 公里,擁有國家級陸路口岸—中國都龍口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沿邊開放的前沿陣地。中越邊境陸地段唯一一座石砌“老國門”就屹立在茅坪這片土地上,從越南方向眺望這座“老國門”,它宛如一把古樸厚重的“老式將軍鎖”,穩(wěn)穩(wěn)嵌于大地之上。這道橫亙于國境線上的石砌屏障,如“南疆鎖鑰”守護著祖國西南邊陲的安全。
1973 年 7 月,胡明昌出生于馬關縣都龍鎮(zhèn)茅坪村,從小在老國門下長大的他,對邊境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邊境,對于胡明昌而言,不僅僅是一塊界碑,一座國門,更是國家主權的宣誓。它是刻在大地上的坐標,用經緯線編織成守護家園的鎧甲。這道無形卻堅實的屏障,既丈量著山川湖海的疆域尺度,也承載著一個民族不容侵犯的尊嚴圖騰,讓每一寸土地都在晨曦中閃耀著主權的光芒。
馬關縣 43 塊界碑中,胡明昌參與設立了42 塊界碑的測繪、搬運與埋設工作。
胡明昌跟隨勘界小組,走遍了中越邊境馬關段的每一個角落,勘界小組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只要雙方談判一有結果,他就立即組織工人,定樁立界??苯绻ぷ鞯淖匀画h(huán)境十分惡劣,他們背著干糧長期駐扎野外,穿著雙層褲防蟲,喝的水也要經過過濾才能喝。有一次,胡明昌在勘界時因喝了被牛糞污染的水源突發(fā)腹瀉,他仍堅持完成當日測繪任務。立界碑是一件莊嚴神圣,來不得半點馬虎的事,中越雙方一經談判確定,胡明昌就立即組織人員抬著界碑,腳步踩在山梁上,印下一串串浸透汗水的足跡,那咚咚的聲響驚飛了附近的鳥,撲楞的翅膀擦著界碑掠過,驚起一陣細微的涼風。定位時羅盤的墨線從鐵樁上繃直,細如發(fā)絲的影子必須分毫不差落在碑座凹槽,胡明昌握著水平儀的手紋絲不動,陽光從云隙斜射下來,在碑身投下的光斑隨著錘聲微微震顫,碑頂?shù)闹焐跋褚坏窝獫B進了國界的肌理。每每回憶起那段勘界立界的日子,胡明昌總覺得后頸還留著界碑花崗巖的涼意。
茅坪村段邊境線長 4.5 公里,分布有17 塊界碑,需定期維護描紅。2008 年底,中越勘界結束后,胡明昌正式擔任界務員,延續(xù)巡邊傳統(tǒng)。作為一名界務員,他堅持每周一次巡界,山高坡陡、道路難行,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的巡邊工作一做就是 17年,年均徒步 2112 公里,2018 年獲“云南省優(yōu)秀外事界務員”稱號。“我是黨員,只要組織需要,隨時準備上前線,毫不含糊?!焙鞑Uf。
清晨五點的霧最濃,胡明昌總戴著頭燈出門,光柱劈開黑暗,驚起幾只宿在灌木里的鳥。他記得2015年7月的一個清晨,走到 208 號碑時,看見一只受傷的白鷴蹲在碑腳,翅膀上染著血,像滴在青石板上的紅漆。他用隨身攜帶的繃帶包扎好,放回密林,后來每次巡邊經過,都能聽見白鷴在林子里鳴叫,像是在打招呼。
邊境線的夜晚是白晝的另一種形態(tài),胡明昌的巡邊背囊里裝著三件神器:強光手電刺破黑暗的帷幕,急救包包扎歲月的創(chuàng)口,記錄本銘刻土地的密語。單程 17.6公里的巡邊路,需穿越原始雨林,蹚過湍急溪流,如同在國境線的經脈上把脈。2021 年雨季,他在南利河畔發(fā)現(xiàn)泥土異常翻動,立即在記錄本上標注異常區(qū)域坐標:東經 ""′,北緯 "° "′。72 小時后,該坐標豎起紅外攝像頭與震動傳感器,電子哨兵扎根于他行走的褶皺。
夜歸時分,總有人往他懷里塞溫暖:壯家阿媽蒸的花米飯,苗族少年采的野蜂蜜,退伍老兵釀的木姜子酒。這些溫熱的情誼在界碑旁發(fā)酵,釀成邊民心底的哨歌。
在國境線上種春天
2020 年初,新冠疫情如黑云壓向滇南邊境。胡明昌卸下描紅的漆桶,握起測溫槍——這位在界碑旁耕耘十五載的老農,開始在國境線上筑起堅固防線。
當?shù)谝坏谰渚€在都龍口岸拉起,他率領黨員扎下的不僅是全縣首個防疫卡點,更是刺破寒冬的春之鏵犁,那些橫亙在村與村之間的卡點,像一串沉默的句號,把疫情擋在了山霧繚繞的村外。茅坪村的4.5 公里邊境線如攤開的掌紋,條條便道是病毒可能滲透的裂縫?!凹议T就是國門、國門就是家門”“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他的呼喊驚醒沉睡的山谷。黨員舉著火把帶村民認界碑、辨隘口,星光下移動的身影,恰似早春破土的草芽,將國土意識深扎進紅土。他帶著村民把卡點移到邊境線,全村 1110 戶每戶抽一人守邊,一個村子守一段,當月光落進他們的掌心,在國境線上刻出一道流動的長城。2020 年11 月,茅坪村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評為“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當胡明昌從省委領導手中鄭重接過錦旗的瞬間,眼眶中打轉的熱淚剎那間凝結成守邊固疆的鏗鏘信念,在國境線的山風里鑄成了無聲的誓言。
暗夜中最亮的燈總在胡明昌帳篷里搖曳,泛黃的防疫手冊寫滿批注,油印的宣傳單還帶著體溫?;鹛吝?、廣播中、界碑前,他將政策編成一段順口溜:“村村是哨所,戶戶是堡壘,人人是哨兵,處處有防范?!睗撘颇?,茅坪社區(qū)守衛(wèi)邊疆、永不換防的信念融入村民的血液。當村民用土布縫制口罩,當苗族青年把巡邊路踩得發(fā)亮,他看見春天的根系正在蔓延—那些曾分不清國界線的村民,如今挺立成邊境的活界樁。
轄區(qū) 196 卡點藏在云霧深處,當晨曦初露時,總能看見胡明昌弓著背的身影—兩只塑料桶在扁擔兩端晃出細碎的銀浪,重量壓得山路草莖簌簌發(fā)抖。這是他往返卡點的第 365 個清晨,水桶邊緣被肩頸磨出的凹痕,像極了邊疆歲月刻下的年輪。當疫情防控轉為常態(tài)化值守,他蹲在干涸的水龍頭前,摩挲著結滿水堿的鐵管,突然意識到每日搖搖晃晃的水桶終究載不動長久。第二日他就揣著柴刀鉆進密林尋找水源,從此寨子里多了個灰頭土臉的“泥水匠”,車輪碾過的車轍里嵌著紅磚、河沙與水泥袋,汗堿在后背結成不規(guī)則的鹽花。當圓形蓄水池在卡點旁成型,他用紅漆在池壁寫下“強邊固防抗疫泉”時,水泥未干的紋路里還凝著他指腹的溫度。如今山風掠過池面,總能掀起一泓春水的歌謠,那是云巔之上最清澈的守望,讓每一個值守的寒夜,都有了水潤的溫度。
篝火映著年輕隊員疲憊的臉,他教他們唱苗族古調:“巖石守候山崗,弓弩守衛(wèi)家園……”沙啞的歌聲穿透雨幕,把月光浸透潮濕的邊境線,年輕隊員的和聲加入時,凍僵的手指在火光中舒展如春枝。
“我是一只蜘蛛,在祖國的邊境上織網(wǎng),每一塊界碑就是一個節(jié)點,我的任務就是護住祖國的邊境線,不讓一只害蟲漏網(wǎng)?!焙鞑@樣形容自己。當問及堅守的意義,他指向界碑上新描的朱砂:“你看那‘中國’二字,是不是像種子裂開的紅殼?”三年過去,他曾在暴風雪中播種的春天,終在邊境線上破土而出——巡防隊員鞋底的泥濘長出新苗,卡點廢墟綻放的野花系著紅綢,而抗疫泉涌出的清流,正汩汩注入界河,奔向大海。冰封的邊境線上,他用體溫融化寒冬。當山花再度開滿河谷,每一片落紅都是他種下的春天。
當法律成為界碑旁的樹
火塘躍動的光影里,胡明昌把《婚姻法》熬成苗家諺語:“彩禮不是秤砣,壓不彎真情樹!”因彩禮糾紛愁眉不展的王大媽眉頭漸展。他組建的兩支特殊普法隊如根系深入紅土,一支將普通話譯作苗語、壯語的“民族話普法隊”,一支把法律術語變成方言故事的“家鄉(xiāng)話普法隊”,32名隊員的身影活躍在田埂院落。
邊境法治需要更精密的網(wǎng)格,依托“十戶聯(lián)防”機制,胡明昌將全村劃分為 98個網(wǎng)格,每個網(wǎng)格配備法律明白人,形成糾紛預警的神經網(wǎng)絡。“普法不只是我一個人的事,要建設一支基層普法隊伍才能服務好群眾?!焙鞑萌罕姇?、院壩會大力開展“法律六進”“院中講法”和“送法入戶”等活動,建設起一支“法律明白小隊”,帶動群眾人人爭當“法律明白人”。每周三“院中講法”現(xiàn)場,胡明昌聲情并茂演示詐騙套路,畫著惡魔臉譜的“跨境賭博”吞噬錢袋,描著美嬌娘的“婚戀詐騙”誘人入彀,村民在哄笑中記住法律防線。
隨著都龍口岸在 2023 年恢復通關,每周六的“國門街天”涌入上千邊民。胡明昌組建的“南疆義警”戴上紅袖標,配合警務室穿梭在人群中。大年初三的“國門花山節(jié)”人流如潮,這支由邊民組成的隊伍守護著幾萬人的盛典,創(chuàng)下連續(xù) 75個街天“零發(fā)案”。在喧囂的邊貿市場里,胡明昌的紅袖標像一朵移動的紅花,讓中越邊民感到安心。
歲月長河里,胡明昌始終以身影作旗幟,于困頓處挺膺前行。50 余起基層矛盾在他掌心化作春風,將群眾生計里的棘刺一一撫平。他更以心為炬,聚邊境警務室、人民調解委員會、南疆國門服務隊諸般力量為星火,織就“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經緯。如今茅坪村的炊煙里,矛盾糾紛化解率達 以上,讓“民主法治示范村”與民族團結的金匾,在邊境陽光下折射出溫潤的光。
讓邊境開出共同富裕的花
茅 坪 共 有 11 個 村 小 組 1110 戶 4739人,有 9 個黨支部 94 名黨員, "以上都是苗族,是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邊境村。2009 年深秋當選村支書那天,胡明昌獨自來到 196 號界碑前,山風掀起他的衣角,碑體上“中國”二字在暮色中泛著冷光,像兩枚嵌入山體的紅印。他摸出鉛筆頭在煙盒紙上寫下:“守土如守家,固邊先富民”。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的老話在炊煙里翻涌,胡明昌在全州率先探索建立“自建理事會”,堅持“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鼓勵廣大群眾主動投工投勞推動“兩污”治理、提升改造房屋風貌、強化整治人居環(huán)境。村民將廢棄瓦罐改造成多肉花盆,牛糞堆變身小菜園,污水治理采用“大三格 "小三格”模式,成本從戶均萬元降至2600 元。如今,隨處可見小花園、小菜園,衛(wèi)生戶廁覆蓋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垃圾收集清運覆蓋率均達 "。
晨霧在馬關的山巒間洇開時,富邊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的基地已被赤紅果實點燃。那些垂掛在藤蔓上的收成,像大地親手織就的錦緞,在晨露里泛著油潤的光澤。胡明昌的膠鞋踩過田埂,鞋尖沾著的泥土里,正生長著邊境村寨的產業(yè)新篇。他把棋盤落在青山褶皺里,讓周二茅坪街的喧囂與周六國門街的人潮,成為邊民互市貿易的標點符號,100 余戶臨街農戶實現(xiàn)了“家家戶戶有商鋪”,門板吱呀聲里溢出的不只是貨物,還有祖輩守邊人未曾想過的生計可能。
龍井茶園的新綠漫過山坡時,砂仁與草果的芬芳正沿著山徑流淌。胡明昌積極與農商行溝通對接,建立了幸福村金融服務站,讓金融活水灌溉進了茅坪村。致富帶頭人組建的 3 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把3000 畝砂仁、2000 畝草果、1000 畝龍井茶的長勢,寫成山坳里的致富詩行。而社區(qū)黨總支領辦邊民互助社、門面出租、入股農業(yè)合作社等發(fā)展方式,發(fā)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24 年,實現(xiàn)村集體收益近 38萬元。
這些數(shù)字最終都化作了生活的暖意?!耙焕弦恍 狈照镜拇芭_上,曬著老人們剝好的花生;“幸福食堂”的蒸籠掀開時,蒸汽里浮動著孩童的笑聲?!案兄x黨委政府建立‘一老一小’服務站和‘幸福食堂’,幫我們解決了老人和孩子的后顧之憂,現(xiàn)在可以安心在外面好好苦錢了”。“現(xiàn)在我們這里樣樣好!”聊到茅坪村的變化,81歲老人劉樹金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奥牭酱迕駛冞@樣說,我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再苦再累心里也覺得幸福?!焙鞑f。曾經蹲在墻根曬太陽的身影,如今出現(xiàn)在茶園的晨霧里、商鋪的柜臺后,2024 年茅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3.89 萬元,成為掛在每個茅坪人眉梢的笑意。
此刻的青山仍在生長故事:合作社的果實又紅了一茬,國門街的貨攤多了新樣,旅游大巴的引擎聲喚醒了沉睡的山谷。而胡明昌站在村頭的老樹下,聽著遠處茶園里采茶姑娘的山歌,看著放學孩童跑進 “兒童之家”的雀躍身影,覺得袖口沾染的茶香與泥土,都成了人間值得的注腳這方被產業(yè)棋局激活的土地,正把每個日出日落,都過成邊地幸福的模樣。
邊貿晨曲在國門五線譜上跳躍,都龍口岸的吊機把黎明吊成五線譜。2024年,都龍口岸完成貨運量 2583 噸(其中一般貿易 188 噸、互市貿易 2395 噸),貨值 2989 萬元(其中一般貿易貨值 1350 萬元、互市貿易貨值 1639 萬元)。2025 年以來,完成口岸進出口貨物 26.56 萬噸貨值206.22 萬元,全縣進出口貿易額 7671.22噸 787.22 萬元,茅坪村大部份邊民參與互市。盤金貴的土特產店正把砂仁香揉進電子屏的光里,他舉著手機的手讓存折數(shù)字在胡明昌眼前晃成銀河:“六位數(shù)的星光!”這個曾在酒壇里晃蕩的漢子,如今把邊貿特產碼成貨架上的詩行。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 0.98 萬元躍成 1.83 萬元的春芽,賬本上的數(shù)字正綻成口岸廣場上綻放的花 —— 每片花瓣都寫著:邊民的算盤珠,終于在互市貿易的春風里,撥響了屬于自己的晨光曲。
當界碑成為精神的圖騰
在霜風與冷月交織的邊疆,界碑以沉默的姿態(tài)守望,它的每一道紋理都鐫刻著歲月的滄桑,它是大地的守望者,孤獨地站在天地接壤之處,任風沙磨蝕,任雨雪洗禮,從未挪動半步。當界碑成為精神圖騰,忠誠在靈魂深處扎根生長,它讓每一個戍邊人,有了鋼鐵般的脊梁。
胡明昌將茅坪村的山河折疊成治理的詩行,他結合茅坪村的區(qū)位優(yōu)勢,通過抵邊聯(lián)防所與村黨組織的聯(lián)建共建之火,在現(xiàn)代化邊境幸福村點燃。他在茅坪村建立起現(xiàn)代化邊境幸福村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公園和馬關縣首個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公園,兩座主題公園如青銅鏡嵌進國境線,并創(chuàng)新開展每月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觀看一場紅色電影、開展一次義務巡邊的“三個一”活動把家國情懷釀成烈酒。升國旗時的朝陽漫過人群肩頭,紅色電影的光痕在瞳孔里結痂,義務巡邊的腳印在界碑下堆成星群。上百條喉嚨共振的國歌驚起鳥群,啾鳴聲里,國家意識正順著毛細血管滲進邊民的血脈,讓“愛國心是真正國門”的箴言在晨霧中結晶。
“做得好還要說得好,我要把國門的故事講給所有人聽,讓大家都知道界碑的力量,國門的力量?!弊鳛橹菸v團成員,胡明昌將義務講解老國門和 5 號界碑歷史當成自己的畢生事業(yè)來做。為了豐富宣講內容,他主動到村民家中深入了解革命歷史,主動查閱了許多革命歷史書籍、資料。他為前去參觀老國門的群眾、軍人、機關干部、青少年學生等 6 萬余人次講解革命歷史。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身邊模范、致富帶頭人、“五老”人員等紛紛加入紅色宣講隊伍,馬關縣的山崗便開始流傳會行走的界碑傳說。他用方言把國門故事釀成蜜,讓團建者與村民都嘗到歷史的甜,那些在老界碑下收集的掌故,正順著他的講述長成新的精神界樁。“不管是群眾,還是來茅坪搞團建活動的人,都喜歡我用這種接地氣的方式介紹國門,都喜歡聽我們的故事,以后我一定多學習,把我們的故事講得更好?!焙鞑f道。
每月“界碑普法日”,是茅坪小學最亮的日子。胡明昌帶著孩子們到 196 號碑前,用放大鏡看國徽:“五顆星就像村里的五個民族,圍著祖國媽媽坐。”他指著界碑 :這邊是中國的,那邊是越南的,法律也像這樹,各有各的根。”在潛移默化中,讓愛國主義教育在小朋友的心里悄悄發(fā)芽。
在胡明昌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守邊隊伍。茅坪村成立了“青年守邊突擊隊”,隊員們穿著統(tǒng)一的制服,每天在邊境線上巡邏。“胡支書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像他一樣,把界碑守好?!?突擊隊隊長說。青年守邊突擊隊的制服,正成為國境線新的坐標,胡明昌教隊員識別越境痕跡如破譯星圖,鼓勵用科技為界碑織就電子經緯。那些在巡邏路上閃爍的目光,已將界碑的沉默,讀成了最鏗鏘的守邊誓詞。
永不褪色的界碑紅
州人代會上,胡明昌提交了《保障聯(lián)防人員人身安全為其購買人身保險》的建議。當建議轉化為紅頭文件時,他第一時間給聯(lián)防隊員打電話:“國家給咱們撐腰了!”
邊境的清晨被手機提示音喚醒。胡明昌點開“智慧邊關”APP,屏幕上跳動著196 號界碑的實時數(shù)據(jù):溫度 ",濕度 ",位移 0.3 毫米。這套數(shù)字防控系統(tǒng),正將 17.6 公里邊境線濃縮在方寸屏幕間。2024 年雨季,傳感器曾發(fā)出位移預警,胡明昌帶隊冒雨加固基座時笑道“現(xiàn)在界碑會喊救命了?!?/p>
胡明昌的日記停在 2024 年霜降“今為界碑補漆三處,調試傳感器五臺,調解中越貿易糾紛一起。合上筆記本時,手機亮起越南茶農消息:胡大哥,新茶取名“界碑紅”,可好?
夜色中的界碑宛如大地豎起的勛章,胡明昌將手掌覆于碑頂,花崗巖的涼意滲入血脈。山下村莊燈火漸次點亮,中越口岸的車流匯成銀河,他忽然懂得這抹紅為何永不褪色——那是十四億人掌心的溫度,是五千年文明淬煉的底色,是無數(shù)個他這樣的螢火,在國境線上聚成的太陽。
霜雪啃噬過的棱角里藏著永不褪色的火種像一粒朝陽釘進國境線鍛造成青銅上的圖騰
風丈量過每道裂紋雨清點過每寸銹跡而那抹紅始終站成動詞讓所有向它致敬的目光都長出鋼鐵的硬度
當巡邏靴叩響晨霧這抹紅便抖落星子在界碑的骨縫里生長成帶國徽的年輪每一圈都刻著:此岸是中國
[作者簡介]李美昌,女,1982 年 1月出生,筆名秋玲,云南省作協(xié)會員,在《百家》《云南日報》《云南政協(xié)》等發(fā)表散文、報告文學作品上百件,出版?zhèn)€人散文集《如果愛》。曾獲得“奮斗杯”云南省群眾文藝大賽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