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2]。由于心力衰竭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患者體力活動減少,運動耐力逐漸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不良情緒會進一步加重病情,不利于心功能康復β-4。個體化康復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身體狀況、心理需求、生活習慣等,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給予患者個性化、全面的護理和康復服務,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過程。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個體化康復護理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2年4月一2024年4月收治的7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 62.59±2.23) 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 4.56±1.12) 年。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 62.61±2.25 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 (4.62±1.15) 年。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有可比性。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倫理審批號:K202116),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中有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患者病案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存在肢體活動障礙者;嚴重意識模糊,存在溝通障礙者;合并嚴重肝、腎臟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措施護理。向患者講解疾病治療方法以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對患者病情進行嚴密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異常病情或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立即匯報處理。囑患者嚴格遵醫(yī)囑用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護理時間為3個月。
1.3.2 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取個體化康復護理。(1)飲食調節(jié)。依據患者飲食喜好和病情狀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日常飲食中多食易消化、清淡、低脂、低鹽食物。嚴格限制每日鹽分的攝入量,心功能Ⅱ級一Ⅲ級者以 lt;3g/d 為宜。禁食腌制食物、咖啡、濃茶等,并鼓勵患者及時戒煙、戒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瘦肉以及牛奶。(2)調整情緒。積極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真實想法,了解患者內心情緒變化,囑患者避免過分關注自己身體情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及時和家人、醫(yī)護人員溝通。引導患者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練習放松心情,并開展認知重構以減輕壓力影響。(3)康復運動指導。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體力狀況、既往參加體育鍛煉的經歷,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心功能I級患者可進行散步、慢跑等低強度有氧運動,運動時間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當調整,運動時間以 30~60min 為宜,3\~5次/周,同時可配合阻力運動,如采用啞鈴、杠鈴、彈力帶等;心功能Ⅱ級患者可進行低至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運動時間適當縮短,以 20~30min 為宜,運動強度適當降低,2\~3次/周;心功能Ⅱ級患者可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有氧運動,適當延長熱身運動的時間,10~20min/ 次,1\~2次/周。(4)生活方式干預。囑患者平時多臥床休息,盡量選擇半臥位。提醒患者注意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冬天注意調高室內溫度,外出時佩戴口罩、穿棉衣等。每天應保證 8h 以上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5)藥物指導。強調堅持用藥的重要性,發(fā)放用藥手冊,講解常見藥物的作用、服用方法和不良反應等。對于服用洋地黃類、利尿劑藥物的患者,需叮囑患者嚴格按時按量用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密切監(jiān)測患者電解質變化,詢問患者有無嘔吐、黃綠視等中毒癥狀。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對癥處理。
護理時間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tài)。護理前后,采用HAMA、HAMD評價。HAMA包含14個項目,HAMD包含17個項目,均采用0~4分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差。(2)運動耐力。護理前后,采用6MWT評價。記錄患者行走 6min 的距離。(3)心功能。護理前后,采用心臟彩超檢查評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HAMA、HAMD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 6MWT
護理后,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 心功能
LVESD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護理后,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 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復護理時間較長,患者長期遭受疾病折磨,情緒方面易受到影響。受疾病影響,患者活動量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需加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以疾病為護理重點,護理措施籠統(tǒng),無法滿足所有患者的個體差異,護理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較對照組低( (Plt;0.05) ,提示個體化康復護理可減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分析原因,加強對患者的個性化飲食指導,保證每日攝入充足營養(yǎng),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有利于患者身體恢復,提高抗病能力,同時可避免加重心臟負擔,利于緩解病情。個體化康復護理為患者提供情緒支持和心理輔導,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促使患者保持心態(tài)平和、情緒穩(wěn)定。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心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Plt;0.05) ,提示個體化康復護理可增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力,促進其心功能改善。分析原因,采取個體化康復護理,按個體的特點和需求,將康復護理調整為適應每個患者獨特需求的個性化計劃,給予患者個性化、全面的護理和康復服務,從而實現(xiàn)更精確、有效的康復效果。強化個體化運動指導,依據患者心功能不同選擇相應的鍛煉方式,并根據患者的反饋和變化及時調整。通過規(guī)律的鍛煉,提高患者的最大攝氧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擔,從而改善患者心功能。
綜上所述,個體化康復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關注患者的個體差異,綜合考慮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整體健康情況,能夠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升患者運動耐力水平,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恢復,利于改善心功能。
參考文獻
[1]李琳琳,宋樹環(huán),閆清華,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干預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體重管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880-1885.
[2]蘭云霞,易夢思,王曉明,等.基于恐懼-回避模型的康復護理方案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24,39(11):96-100.
[3]徐利萍,張小芳,徐慧霞,等.基于健康行為改變整合理論的健康教育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24,18(6):451-456.
[4]陳藝香,李芳,劉薇,等.HtoH連續(xù)護理策略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4,43(5):774-778.
[5]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心力衰竭專業(yè)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8,46(10):760-789.
[6]趙靜敏,張海平,姚艷敏,等.精細化護理聯(lián)合延續(xù)性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醫(y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24,33(2):127-130.
[7]杜凌凌,劉艷梅,王亞楠,等.基于 Cox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3,43(6):1274-1280.
[8]崔慧,張祖惠.自我效能感和應對方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研究[J].貴州醫(yī)藥,2022,46(8):132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