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魚這種動物,你會想到什么?在你的認知里,它更多是跟好的意思,還是不好的意思聯(lián)系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賦予了“魚”哪些意義和內(nèi)涵。
“魚”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條完整的魚的樣子:頭、身、尾、鱗、鰭俱全。有的字形圖畫的意味更濃一些,比如突出魚嘴張開的細節(jié)等。金文基本上保留了魚的形象,有些字形甚至將魚身體上的細節(jié)描繪得更為豐富。后來經(jīng)小篆、隸書到楷書,逐漸變得不那么象形了。今天“魚”的字形是草書楷化的結果。
“魚”最初就是指生活在水中的魚類。許慎《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奔冉忉屃俗至x,又說明了“魚”形體上的特點。《詩經(jīng)·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柄椩谔炜罩邪肯瑁~在深潭里騰躍。形容萬物各得其所、生機勃勃的景象。
《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孟春》等文獻中都有關于“魚上冰,獺祭魚”的描寫。早春時節(jié),河面冰層開始融化,魚兒游到水面附近,水獺把捕到的魚擺在岸邊,就像人類陳列供品祭祀一樣。在古代,這種自然現(xiàn)象被視為節(jié)氣變化的物候標志,意味著春天即將來臨。
《戰(zhàn)國策·齊策四》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齊國人馮諼在孟嘗君門下做食客。起初,侍從認為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給他吃粗劣的飯菜。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魚吃。后來,人們就用“食無魚”表示待客不豐或不受重視等意思。
“魚”字本身的意思比較單純,不過,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卻有著重要的地位。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到“食無魚”,魚作為一種美味的食材,從古至今,在國人的餐桌上占據(jù)著一席之地。不僅如此,“魚”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由它組成的很多詞語都不能僅靠字面意思去理解。
古代有“魚傳尺素”的典故。漢代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里的“雙鯉魚”,不是一對鯉魚,而是用兩塊木板做成的魚形木匣,用來放置書信。因此,“魚”在古代有書信的意思。宋代汪元量《曉行》:“西舍東鄰今日別,北魚南雁幾時通。”在古代,雁也有傳遞書信的作用,因此也常常被用作書信的代稱。此外,與魚相關的“魚書、魚素、魚幅、魚封、鯉魚、鯉素、魚腸尺素”等一系列詞語都能代指書信。唐代孟浩然《送王大校書》:“尺書能不吝,時望鯉魚傳?!毕M悴灰呦?,我時常期盼著能收到你的消息。宋代劉才邵《清夜曲》:“門前溪水空粼粼,鯉素不傳嬌翠顰?!遍T前的溪水空自流淌,卻沒有傳來帶著她嬌美蹙眉模樣的書信。
大家都熟悉“魚目混珠”這個成語?!棒~目”指魚的眼睛??墒?,你知道嗎?它有時還能指人的眼睛,確切地說,是飽含淚水的眼睛,帶有悲傷、憂愁、思念等寓意。唐代李賀《題歸夢》:“勞勞一寸心,燈花照魚目?!毙羷谳氜D只余一寸丹心,燈花搖曳,映照著我那滿是淚水的雙眼。明末清初彭孫貽《珠蘭》:“所惜眾芳空自老,卻令魚目怨瀟湘?!绷钊送锵У氖?,各種花草都白白地獨自凋零枯萎,這反倒讓我含淚的雙眼對著瀟湘之地滿是哀怨。
《左傳·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這句話是贊頌大禹的功績,認為如果沒有大禹治水,人們就會被洪水淹沒而變成魚,形象地說明了大禹治水對百姓生存的重要意義。由此,“其魚”就被后世用來形容因洪水而引發(fā)的災難。清代馮桂芬《致李伯相書》:“淮揚萬眾惴恐,時時有其魚之慮?!边@是馮桂芬寫給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的一封書信,信中提及淮揚地區(qū)的民眾受水患威脅,長期處于恐慌狀態(tài)。
當然,跟魚相關的,不止有憂思哀愁和洪水災害,也有美好的含義?!对娊?jīng)·小雅》中有一首題為《魚麗(lí)》的詩,詩中以“魚麗于罶(liǔ)”來描繪魚兒成群進入魚簍的景象,隨后鋪陳宴飲中豐盛的酒肴,展現(xiàn)了古人宴飲時的富足與歡樂?!棒~麗”隨后就有了繁多、豐盛等含義。
魚類繁殖能力強,在古代被視為豐收和繁衍的象征。比如《詩經(jīng)》中多處以魚比喻多子。另,《詩經(jīng)·小雅·無羊》:“牧人乃夢,眾維魚矣……眾維魚矣,實維豐年”,牧人夢見蝗蟲化為魚,寓意風調(diào)雨順,直接將魚和豐年關聯(lián)起來。
由于“魚”跟“余”讀音相同,而后者有“剩余、富余”等意思,于是,“年年有魚”就被寄托了“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魚的形象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的吉祥符號。乃至到了今天,“錦鯉”成為網(wǎng)絡流行文化中最受推崇的“幸運兒”。
“魚”可以作為部首使用。屬于“魚”這個部首的字,在意思上大多跟魚類有關,比如“魯、鮮、鯉、鯊、鰭”等。不過,由于古人受認識的局限,有些跟魚具有相似性但是不屬于魚類的動物,如“鮑、鯨、鱷、鱉”等,也被歸入“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