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里,故鄉(xiāng)最亮的地方是大街上供銷社的生活部。它承載著小鎮(zhèn)人們對生活物資(油鹽醬醋……)的全部渴望,也藏著我們這些孩子最純真的“饞”念。
生活部實際上是神垕鎮(zhèn)北大街東門面房中間的一所,北邊臨著生產(chǎn)部,南邊臨著布匹部。和生產(chǎn)部、布匹部不一樣的是,生活部的屋內(nèi)砌有一米高的青磚柜臺,柜臺像一堵墻把貨架隔在后面。柜臺與貨架間距有2米左右,這樣看上去貨品很清晰,感覺上也很安全,因為誰的手臂再長也不可能長過兩米。
生活部的柜臺西段,是一方鹽槽,鹽槽里盛滿了海鹽。海鹽呈正方形,個頭兒像酸棗核般大小,外形像方形的玉石顆粒,只是中間夾雜著青黑色,那是鹽在結(jié)晶過程中帶進去的海泥。盡管如此,這海鹽在我們眼中卻有著別樣的“美味”。那時候,受味蕾歡迎的糖果對我們孩子們來說絕對是奢侈品,孩子們哪有錢去買呢。整個鎮(zhèn)子,裝糖的玻璃罐子總共也只有兩個,它們被高高地擱置在柜臺上,一個裝著紅蠟紙包裹的糖塊,一個裝著綠蠟紙包裹的糖塊。這些糖塊似乎是瓷廠里青年男女工人的專屬甜品,對我們來說,只能是奢望。這些年輕男女下班后,到街上溜達,男工常常會買一些給女工吃,女工會當(dāng)眾優(yōu)雅地剝開糖紙,然后優(yōu)雅地用蘭花指捏著糖塊送進嘴里。糖紙呢,就隨風(fēng)飄落到地上。我和小伙伴們就會第一時間快速地?fù)炱饋?,顧不上害羞,第一時間舔食上面的糖漬。
糖紙上的糖漬是由于糖塊長時間沒人購買,長時間放置,加上夏季天氣炎熱,大多糖塊兒就會變軟、融化,就會粘在蠟紙上。這對于商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但對我們孩子們來說卻是碰上了好運氣。但這樣的機會只會在夏天里有,碰上春秋天和嚴(yán)寒的冬天,蠟紙和糖就不會發(fā)生粘連,我們也就失去了舔糖紙的機會。
記不清楚了,好像是誰說過,“糖是上帝安撫眾生靈魂設(shè)計而成的一款生存味精”。糖這東西也真是特別,一旦粘上,就上了癮。忙的時候,還不太惦念,一閑下來,味蕾就洞開了,密密麻麻的味蕾在舌頭上布著陣仗,大張著嘴做出吞食甜糖的姿勢,而哈喇子也會從腮腺涌出來,幾秒鐘就充溢了口腔。
這種煎熬不知過了多久,終于有人耐不住這種焦渴,便生出了吃鹽的念頭。有伙伴說,常吃海鹽,胳膊腿上會長汗毛,會成為大力士。于是,我們便趁著大人們買鹽的時候,趁著售貨員眼睛盯著秤桿的時候,伸手從鹽槽里抓一把鹽,然后溜到胡同深處均分了吃。那鹽咸得純正,后味有點兒腥,有點兒香。吃過鹽后,嘴里發(fā)渴,伙伴們便跑到靈泉寺,像飲牛似的趴到靈泉坑兒上喝靈泉水。此時的靈泉水比平時甜多了。
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我們竟有了鹽癮,大家戲稱這鹽也是糖,叫“鹽”糖,然后一起笑作一團。多年以后,想起兒時的這件趣事,我才明白,那其實是一種曲線解饞的方式。沒有錢去買糖,便拿鹽來刺激味蕾,因為年輕的味蕾時刻都是大張著嘴巴的,渴望著任何一點甜蜜或新奇的味道。
如今,生活早已不再匱乏,糖果遍地都是,可那些曾經(jīng)被我們當(dāng)作寶貝的“鹽”糖,卻成了我心中最獨特的味道。那是屬于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初鎮(zhèn)上孩子們的專屬記憶,是屬于那個物資匱乏年代的珍貴寶藏。每當(dāng)我想起那段時光,心里總會涌起一種感慨:如果沒有童年的這段經(jīng)歷,是不是就不會感覺現(xiàn)在的生活這么甜蜜、這么幸福?是不是人們談?wù)摰乃^的幸福必須得有個前提,這個前提叫“吃過苦”?
幸?;蛟S正是在對比中誕生的,那些曾經(jīng)的苦澀,成為了今天甜蜜生活的基石。而那些被我們當(dāng)作寶貝的“鹽”糖,不僅僅是童年的“饞念”,更是歲月給予我們最深刻的啟示——珍惜當(dāng)下,感恩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