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于砍柴人與放羊人的故事刷爆朋友圈,其大意是砍柴人和放羊人聊天,放羊人告誡砍柴人:“我是放羊的,和你聊天的這段時間,羊兒還在吃草長肉自己繁殖,而你的柴卻無法自己從樹上掉下來走回家里,你就不要再在這里和我瞎耽誤工夫了!”
這個故事,跟另一個“管道與井”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那個故事講有兩個人,一個每天挑水喝,另一個拼盡全力搭建水管。后來,挑水的人挑不動了,就沒水喝了,而搭建管道的人在挑不動的時候,卻通過管道喝上了自來水。
這兩個故事,其實都是關于資本和財富的寓言,它們從根本上講明了一個關于財富的道理,即資本本身是有生命的,你如果善加利用,必能得到它的幫助,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教 科 書 上 講:“ 資 本,就是能賺到錢的錢?!币酝f起它時,我們腦海中閃過的無不是穿著燕尾服、戴著高帽子的闊佬和商人,總覺得他們離我們很遠。事實上,資本并非J.P. 摩根或洛克菲勒們的專屬“玩具”,而是像農(nóng)人的種子,每個人的口袋中或多或少都有幾粒。
這 個 道 理, 我 以 往 是 不懂的。在大多數(shù)時候,每個月當著月光族,卻又天天嘆息自己沒有發(fā)財?shù)馁Y本和能力。直至某一天,我被生計牽引,從日漸衰落的媒體轉到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企業(yè),接觸到了與以往環(huán)境里全然不同的一群人,他們教會了我看利息差,讓我明白國際新聞和股市及大宗商品與我口袋中的錢之間的關系,還讓我明白信用卡三十天免息空間可能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其中最重要的經(jīng)驗,就是讓我明白一個最粗淺但一直忽略了的道理——你的錢必須“活”著。只有錢“活”著,它才會像牧羊人的羊,自己吃草,自己長肉,自己繁殖。
所 謂“ 活” 著 的 錢, 就是可以調(diào)動且隨時可以變現(xiàn)的錢。它雖然可能會以股票、債券和債權,甚至增值前景不錯的房產(chǎn)或收藏品的形式存在,但它的數(shù)額,會跟隨經(jīng)濟大勢和社會動態(tài)浮動。它會增長,也會縮水,在收獲的時候你可以變現(xiàn),在虧損的時候你也可以斬倉止跌??傊拇嬖?,是動態(tài)的。
與之相反,死錢則是固化的,價值不變(即使變也只跌不漲),完全無法變現(xiàn)的錢。這種錢,通常是用于消費的那一部分。
正因為如此,“不要讓你的錢死掉”,成為理財達人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條忠告。而用這條忠告衡量一下自己此前二十年的生活,我才冷汗淋漓地明白了自己錯過了什么。
1999 年 年 底, 我 剛 到 成都打工,因為總擔心“別人瞧不 起 自 己”, 總 希 望 讓 人 們看 到“ 混 省 城” 的 不 一 樣,于是總喜歡把并不太多的錢用到一眼看得見的消費中去,敢花三到五個月的工資買一部摩托羅拉天拓手機。要知道,那時我所在的最熱鬧繁華的紅星路片區(qū),房價也才兩三千塊錢一平方米,我可以把三五平方米的房子變成一部高檔手機捏在掌中,任其過時老去,成為一件廢品,卻漠然錯過了買房的最佳時間。我像一個把種子拿來煮稀飯的人,以一種不看未來的短視心態(tài),將自己得之不易的錢一一花掉,成為不能再產(chǎn)生效益的消費品。而在我被虛榮心驅使,胡亂買手機和消費品時,幾個機會從我手邊悄然滑過。第一個機會是我在德陽的原工作單位通知每個員工交款買最后一輪福利房,二萬三千元,九十多平方米的位于市中心的宿舍,我拿不出錢;第二個機會是華西醫(yī)院旁新修學生公寓,首付兩萬元,月供四百元,我拿不出首付;第三個機會是我的一位前輩同事?lián)Q新房,要把離單位不遠的九十平方米外加自建的玻璃陽光房和屋頂花園以十八萬元的價格賣給我,后再優(yōu)惠兩萬元,我也拿不出錢。事實上,作為在當時還算高收入的媒體人,我只需要節(jié)約一點,三年之內(nèi)就能攢下這筆錢。而之前所說的華西醫(yī)院旁公寓兩萬多元的首付或德陽福利房款,也就是一部天拓再加一部彩色翻蓋手機的價格。
德陽那套放棄了的福利房,多年后翻了十幾倍;華西醫(yī)院旁的電梯公寓,目前租金一千二百元,扣去按揭,凈入八百元,每年的收益近萬元。而那套有玻璃陽光屋的頂層花園房,我就不好意思再說它現(xiàn)有的價格了。一位收入比我低但不怎么亂花錢的同事買下了它,僅此一項,就賺得比當記者十年的收入多。還有一條,我更不好意思說,就是當時在某啤酒集團供職的一位小兄弟因急需用錢,以原始價格要把手中的三萬元原始股權轉讓給我,我因拿不出現(xiàn)金而拒絕了。不到十年,公司被華潤收購,回購價格翻了 30 倍左右。那三萬股……還是不想了吧!
以上幾條,都是我三年內(nèi)錯過的“羊”。如果當初思維方式有一丁點兒的務實,它們都會進入我的“羊圈”,在我與別人閑聊時,自己吃草,自己長肉,自己繁殖。而我卻一手將它們掐死,像曾經(jīng)嘲笑過的把貴重的長毛獺兔拿去紅燒的人。
我所錯過的,也許只是一些財富幻象,但可以肯定地說,我那種將錢胡亂拿去消費的方法,與“不要讓自己的錢死掉”這條理財鐵律,是完全相悖的。我辛勞大半生,至今還在過“一日不做,一日無食”的生活的根源,就在于此。正因為如此,當理財達人們把這條鐵律告訴我時,我才有恍然驚醒的感覺。與我一起拍頭后悔的,還有一個幾個月前剛花了所有家當用幾十萬元把自住房裝修得如王宮一樣的小哥們兒。
那是不是我們就必須變成一個吝嗇小氣的守財奴,一臉寒酸地拒絕消費和享受?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活著的錢總會產(chǎn)生利潤,如同羊兒長大、種子結果,誰又能禁止人們在秋天安享收獲的果實呢?但前提是,在春天,你沒把種子全部吃掉。
(梁衍軍摘自《生命就是不斷受傷,不斷復原》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