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奏樂機(Mechanical musicmakers)被分為兩類。第一類包括輪擦提琴(Hurdygurdy)和擦弦鋼琴(Geigenwerk),其發(fā)音依靠機械驅(qū)動發(fā)音,但具體到某個音則由人的手指控制。第二類則包括自動提琴(Automaticviolin)和管弦樂機(Orchesstrion),這類屬于全自動樂器,“使用者只需要按所要奏的曲調(diào),選取并裝入相應的轉(zhuǎn)筒或打孔紙卷即可?!雹?/p>
輪擦提琴(Hurdygurdy)最早見于中世紀,其琴弦借轉(zhuǎn)輪摩擦振動,使用鍵盤按弦。琴上另有一條或多條持續(xù)發(fā)音的伴音弦。瑞典的民族機械樂器鈕鍵提琴(Nyckelharpa)即屬輪擦提琴類。演奏者用手運弓擦弦,發(fā)出一個固定音,按弦實際上是依靠按鍵來實現(xiàn)的(圖6)。
擦弦鋼琴(Geigenwerk),16世紀后期發(fā)明于德國。它是一種機械化的羽管鍵琴(Harpsichord),“其上有金屬弦,借搖轉(zhuǎn)手柄使包羊皮紙的輪子轉(zhuǎn)動,按鍵時轉(zhuǎn)輪即擦弦使之振動發(fā)音?!雹?/p>
自動提琴(Automaticviolin),“米爾斯(Mills)的“提琴演奏能手”(Violano-virtuoso)是借小弓子擦弦使之振動,按弦時靠金屬‘手指’?!雹?/p>
管弦樂機(Orchesstrion)的發(fā)明是為了模仿
管弦樂隊的樂器而設計的,其裝置有“借助針輥或打孔紙卷操縱的管風琴音管。”③(圖7)這種樂器通常是將打擊樂器如鼓、鈑或三角鐵結(jié)合,或與鋼琴結(jié)合于一體。凱魯比尼和貝多芬曾為約翰·馬爾策爾(Johann Maelzel)的潘哈穆尼箜琴(Panharmonicon)
作曲。潘哈穆尼箜琴,又譯百音器,是一架機械鍵
盤樂器,可以自行演繹長笛、單簧管、小號、小提琴、大提琴、鼓、鑲、三角鐵以及其他樂器,由約翰·馬爾策爾發(fā)明。他曾說服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為這件樂器作曲。貝多芬為此寫了《戰(zhàn)爭交響曲——惠靈頓的勝利》(Wellington'sVictory/The BattleSymphony),Op.91,1813年。其又譯為《維多利亞之戰(zhàn)》(theBattle
ofVictoria)。潘哈穆尼箜琴雖然是機械的,但并不是電動的,這種技術在后來音色采樣中使用(圖8)。
機械管風琴(MechanicalOrgan)擁有“一套管風琴音管和靠機械裝置操縱的風箱,以及通常用的鼓筒。鼓筒上有凸起的供發(fā)短音用的柱銷和供發(fā)長音的條塊,鼓筒是借手搖、鐘表機械、蒸汽或電力傳動。有各種不同用途的機械管風琴,包括家庭用于手搖型的、教堂用大型的和廣場用復雜型的等。”③
手搖風琴(Barrel0rgan)(圖9)出現(xiàn)在18世
紀,最小的一種被稱作“鳥鳴風琴”(Bird Organ),被用來教鳥兒歌唱。它的機械原理十分簡單:一個裝有木釘?shù)臋M向木桶由一個木箱中的曲柄手柄轉(zhuǎn)動:撥釘與幾個小管子上的閥門接合,氣室中的風壓由同一曲柄手柄操作的風箱
提供。英國Flightamp;Robson公司為教堂制造了大量手搖風琴,用它們演奏了詩篇、前奏曲和贊美詩,以及教堂歌曲。在謝爾蘭(薩??耍┖桶投魉诡D(埃塞克斯)的教堂里還有一些手搖風琴。19世紀初,一位居住在巴黎的名為加維奧利(Gavio1i)的意大利人,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手搖風琴制造者。后來,這些手搖風琴的制造工廠集中在法國、德國和奧匈帝國。較大的手搖風琴,其外殼被分為兩個部分:上部是桶、管子和風箱,下部橫向放置三個音域的管子。除低音管外,其他音管使用雙唇管,通常高出一個八度,因此低音管的聲音被覆蓋。在如此小的空間內(nèi)容納如此多的管子需要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導致19世紀60年代初發(fā)展出使用直管、唇管和簧管的桶式手搖風琴。這種手搖風琴被稱為“維也納風琴”,原因在于當時維也納是唯一制造這種風琴的地方。由于自由簧管的引入,手搖風琴的制造受到了極大影響,在19世紀末,帶有管子的手搖風琴讓位于更便宜、更小的帶有自由簧管的手搖風琴。簧片通常由可互換的穿孔紙板或折疊的紙板條發(fā)出聲音,而不是由圓桶 (筒)發(fā)出聲音。這是許多不同名稱制造的自動樂器的基本原理。三種基本類型的自由簧自動樂機被制造出來:第一種基于桶形結(jié)構,第二種基于穿孔紙板,第三種基于氣動系統(tǒng)。這三種類型都存活到了20世紀20年代。
組合管風琴(Componium)。1821年,荷蘭人迪特里希·尼古拉斯·溫克爾建造了最巧妙和有趣的機械管風琴,他將他的新樂器命名為“組合管風琴(Componium)”,現(xiàn)藏于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它是“一種罕見的用滾筒操縱的自動排字機驅(qū)動的管弦樂機”,@其在一個給定的80小節(jié)作品中演奏變奏曲。通過兩個滾筒的縱向齒輪傳動,使得這些小節(jié)相互交換,從而創(chuàng)造出特定主題的即興變奏曲。
集市管風琴(FairgroundOrgan)。在歐洲和美國,集市管風琴通常為游樂園中的旋轉(zhuǎn)木馬、馬戲團及溜冰場提供音樂。其經(jīng)常被建造在一個精心雕刻、色彩斑斕的盒子里,有時盒子的正面會包含移動的人物。19世紀70年代,最早一批集市管風琴的外形與手搖風琴一樣。到了1880年左右,其變成了一種擁有幾百根音管和各種各樣打擊樂器效果的機械樂器。其巨大的形體依靠蒸汽動力機、水輪機、電動機等驅(qū)動。伯爾尼的J.H.海勒(J.H.Heller)、維也納的J.德奇曼(J.Deutschmann)、薩爾路易的MamertHock、黑森林的詹姆斯和約翰·布辛(James and John Blessing)
以及波希米亞赫拉斯塔瓦的里默爾兄弟(Riemerbrothers)都制造了非常好的集市管風琴(圖10)。
此外,蒸汽管風琴(Calliope),是一種利用蒸汽驅(qū)動演奏音樂的機械管風琴,發(fā)明于19世紀50年代。其上面有一套半音的哨子,可以借助鍋爐產(chǎn)生的蒸汽來使其發(fā)聲。還有以其引人注目的尺寸和音量著稱的阿波羅尼科(Apollonicon),它由英國制造商福萊特和羅伯特(Flightamp;Robson)于1817年建造出來的。強有力的音調(diào)是這些大型機械管風琴,如“組合管風琴”、蒸汽管風琴、集市管風琴最大的特征,對音質(zhì)的關注要少得多。因此,它們在音質(zhì)上從未達到手搖風琴的水平。
八音盒(MusicalBox),又譯為音樂盒。世界上第一個八音盒是由瑞士的鐘表匠于18世紀后期制作出來的。八音盒的內(nèi)部機械裝置主要有兩種:圓筒和圓盤。當圓筒或圓盤轉(zhuǎn)動時,撥針按照先前設定的音樂旋律次序撥動音簧發(fā)出樂音。八音盒的制造地主要集中在瑞士,在那里, 15~25 個齒梳的微型音樂盒被安裝在各種奢侈品中,如手表、印章、手杖、小盒子、糖果盒、珠寶盒和煙草盒。有的八音盒中配置了一排鈴鐺,它們可以依照圓筒的旋律打響,配合旋律。18世紀末,大衛(wèi)·勒考特(DavidLecoultre)將圓盤替換為平行于齒梳的固定圓筒。梳齒不再單獨安裝,而是由三根、四根或五根為一組地安裝在金屬板上。19世紀初,圓筒驅(qū)動的八音盒成為歐洲流行的家庭樂器。八音盒上的樂曲曲目標簽被粘貼在八音盒的盒蓋內(nèi)面,上面標記出八音盒所演奏的曲目(圖11)。19
世紀20年代,這些齒梳被從鋼板中切割出來,幾年后增加了阻尼器。音樂盒的其他改進包括引入共振器或小鉛塊,它們固定在鋼制低音齒梳的底部。日內(nèi)瓦最重要的制造商是妮可兄弟(Nicole
brothers),他們大約在1840年制造了第一個鋼琴音樂盒(musicalboxoffortepiano),其包含2個不同長度的齒梳。19世紀后期,由于圓盤造價較為低廉且容易替換,因此替代了圓筒。八音盒后來被留聲機所代替。
交響八音盒(Symphonium)。德國德勒斯頓的考夫曼家族(KaufmannFamily)于1836年建造過一架交響八音盒。其有若干供自動調(diào)換的圓盤,在德勒斯頓考夫曼家族自家的“聲學柜”中展示了許多年。新成立的工廠滿足了外國市場對產(chǎn)品日益增長的興趣和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制造商之一是E.帕亞爾(E.Pai1lard),他于1875年在圣克羅伊島建立了自已的工廠。標準化的圓盤是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但是,盡管有這些改進,圓盤音樂盒能夠演奏的樂曲數(shù)量仍然比基于圓筒的音樂盒少,而且可更換圓盤的音樂盒非常昂貴。針對這個問題,德國的保羅·洛赫曼(PaulLochmann)通過不斷改進,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用一個帶突起的鋼盤替代了銅制圓盤,再結(jié)合一個特殊機構,當突起碰到梳齒時,鋼盤就會彈起梳齒。其所產(chǎn)生的音樂盒以清晰、有力為特征。1889年,他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一家交響八音盒工廠。很快,他的兩名工人離開了他的工廠,在萊比錫建立了復音八音盒(Polyphon)工廠,成為其對手。1892年,他們開始在美國新澤西州以“Regin”的名字生產(chǎn)復音八音盒(圖12)。20世紀初,自動換片裝置也被引入。這種復音八音盒多以箱柜的形式出現(xiàn),其有“一個星形的輪子,用于撥動簧舌發(fā)音。”@
全自動的鋼琴,即自奏鋼琴(playerpiano)和復奏鋼琴(Reproducing piano)。
自奏鋼琴(playerpiano)是“將一個小柜推進到平常鋼琴的鍵盤上,借音樂打孔紙卷使從自奏鋼琴小柜凸出的、裹毛氈的槌頭按下相應的琴鍵?!雹?/p>
自動鋼琴(Automaticpianos),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受到人們的熱烈喜愛。鋼琴自奏器(pianoplayer)是最早的借助機械傳動產(chǎn)生音樂的安裝在普通鋼琴上的一種裝置。為了取代演奏者的十個手指,鋼琴自奏器配備了88個機械“手指”,由踏板操作。這使得作曲家可以創(chuàng)作出夸張的節(jié)奏與和聲并得以實現(xiàn)。此外,還可以控制音樂的速度和力度以及靜音效果等。之后,在這種裝置基礎上,產(chǎn)生出完
“沃利策”自奏鋼琴(Wurlitzerplayerpiano),一種流行于20世紀初的自奏鋼琴。其“自奏機械裝置在鋼琴的外殼內(nèi),可調(diào)換的音樂紙卷,每卷可提供若干首曲子,以電力轉(zhuǎn)動卷軸使打孔紙運作。”在酒吧等娛樂場所,它“借投幣驅(qū)使紙卷運作”。如上所說,這種自奏鋼琴是借電力驅(qū)動的,但也有依靠水力、汽油或鐘表機械作為助力的。
復奏鋼琴(Reproducingpiano),是“一種復雜類型的自動鋼琴,可以復奏出偉大鋼琴家的演奏。音樂紙卷上外加的孔,可以改變一首樂曲中個別音的強度,因此能產(chǎn)生在簡單自動鋼琴上不可能產(chǎn)生的演奏上的細微變化?!盄
機械樂器是一種通過機械手段創(chuàng)造聲音,不需要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類的協(xié)助和干預的樂器種類。當科技與音樂真正碰撞在一起時,機械樂器的“大腦”才開始了運轉(zhuǎn)。從古希臘的數(shù)學家、工程師亞歷山大港希羅(Hero)設計出機械打擊樂器后,機械化的樂器伴隨著人類科技夢想發(fā)展開來,到19世紀末,出現(xiàn)了組鐘、音樂鐘、機械奏樂機、機械管風琴、八音盒、自動鋼琴等重要種類,它們是人類將科技與音樂藝術結(jié)合的智慧結(jié)晶,閃爍著熠熠光輝。
注釋:
⑤ 【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肇元翻譯:《世界樂器圖鑒》,2003年,香港恒嘉出版公司,第248頁。
⑥ 同上,第249頁。
⑧ 同上,第250頁。
⑨ 同上,第253頁。
⑩ 同上,第252頁。
? 同上,第245頁。
??? 同上,第251頁。
(全文完)
作者簡介:趙春婷,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