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沙家店戰(zhàn)役后,毛澤東指示西北野戰(zhàn)軍司令部和地方機關(guān),抓緊備糧備草,在劉戡尚未逃跑前再打一仗,消滅敵人在陜北的力量。周恩來問葭縣(今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再打一仗,堅持一個星期到十天,糧食夠不夠用?”
張俊賢說:“我們葭縣叫胡宗南害苦了,只要消滅他,再大的困難也支持得住。”
為了支援前線,張俊賢帶領(lǐng)佳縣人民把口糧拿出來,把埋的糧食挖出來,把未成熟的高粱、玉米提前收割,連秸稈都割掉,還不夠,最后不惜把羊、驢都?xì)⒌?,甚至把種糧獻了出來。而他們?nèi)甜嚢ゐI、吃糠咽菜,千方百計把節(jié)約下來的糧食送到前線。彭德懷曾說,有些仗也只有在陜北這個地方能打。西北野戰(zhàn)軍2縱司令員王震也說,我們的勝利是用群眾的損失換來的。
沙家店戰(zhàn)役后兩個月,毛澤東到葭縣作調(diào)查,張俊賢請求毛澤東題詞??紤]到葭縣民眾及陜北老百姓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毛澤東感慨萬千,于1947年10月18日寫下了“站在最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一個縣級黨委題詞,這個題詞飽含著黨與人民魚水相依的深厚感情。
(知來摘自《炎黃春秋》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