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節(jié)選)
【唐】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小時候看到天空高高掛著的圓圓一輪,不知道那就是月亮,只以為是潔白的玉盤;又猜想這是神仙用的鏡子,飛到了九霄之上。詩仙李白對月亮的描述,樸素直白,同時又很開放,能激發(fā)我們對月亮的想象。
仰頭看月,這是人生多么寶貴的一門課啊。在現在這個季節(jié),月圓之夜,搬一張竹榻坐在月下,可以開啟望月第一課。
望月第一課,可以任由思緒漫天飛去,也可以順著李白的思路想下去。月亮上的陰影,是不是仙人掛著兩條腿坐著的影子?那個圓圓的影子,就是月亮上桂花樹的樹冠吧?一直傳說桂花樹下有白兔在搗藥,那么,藥是給誰吃的呢?此刻月亮不圓,也不很明亮,是月宮里的蟾蜍把圓月啃得殘缺不全了嗎?孩子也許像辛棄疾那樣發(fā)出疑問:月亮貼在天幕上運行,是不是因為要從海里經過,所以會變得殘缺不全?可是,又因為什么原因,月亮又能一點點復原?也許孩子會像楊萬里那樣,忽然有一天看著月亮恍然大悟:原來月亮是自己運行的,并不是像貼紙一樣緊緊粘在天幕上!你不要總想著“科學”,如果孩子看著月亮胡思亂想,千萬不要急著糾正。想想,如果沒有胡思亂想,我們怎么能讀到那么多有趣的古詩詞!想象力,多么寶貴的一種能力,不需要你花一分錢,只需要靜靜坐在月下,只需要安靜不打擾就能培養(yǎng),你為什么不這么做呢?
望月的第二課,也不需要家長做什么,家長只要遠遠地、安靜陪伴就足夠。李白有明月相伴,“對影成三人”,縱情歌舞,消解憂悶。蘇軾在月下“扣舷而歌”,悟出人生哲理,江水滾滾而去,其實并沒有逝去;月亮時圓時缺,其實形態(tài)并沒有變化,要說變,天地間時時刻刻都在變;要說不變,萬事萬物都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各有歸屬,不屬于自己的,一分一毫也不應該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風,送到耳邊就能聽到聲音;山間的明月,眼睛看到就看到形狀,享用這些不會遭到禁止,天天去看去聽,也不會枯竭。這是大自然給我們每個人的福利啊,我們做家長的不能放棄,也沒有權利禁止孩子享受。
望月的第三課:凝望。如果仰望天空,太陽無法注視,星星閃閃爍爍,唯有月亮可以凝視。思念親友的情緒無法遏制時,在清朗的月色下,朦朧的月夜里,舉頭望月,似乎看到他們親切的面容。如果相約兩地同看一輪明月,那簡直就是隔空凝視對方。
在寂靜的夜里,向著天空抬起頭來,與月亮對視,在凝望中,找到自己。
【編后】
仰頭望月,或者看云,如果你的孩子這樣做,你會覺得他是在發(fā)呆。發(fā)呆不是偷懶。發(fā)呆,是孩子的大腦在“自我整理”,是在悄無聲息培養(yǎng)想象力,是在消化學過的東西,或者是在默默調節(jié)情緒。孩子發(fā)呆被強行打斷,可能引發(fā)焦慮??偸潜蝗粘瘫戆才诺脻M滿的,總是被催促“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分心,更頻繁表現出煩躁情緒。讓孩子發(fā)發(fā)呆吧,這不僅是孩子認知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孩子構建自己內心世界的必要過程。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