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構建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強調(diào)“課程內(nèi)容活動化”“活動內(nèi)容課程化”,著力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蛾P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運用案例式、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著力增強思政課堂教學實效。據(jù)此,把項目式教學法運用到思政法治教學,是我校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推進內(nèi)容。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踐出發(fā),結合自身的校本實施,探討項目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政法治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和效果。
一、項目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政法治教學中的必要性
1.理論基礎
項目式教學法,基于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生通過完成一系列復雜的、有意義的任務來學習和應用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常會參與到一個真實的、與學科相關的項目中,通過探究、實驗、設計等活動來開展學習活動,從而提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因此,在法治教學中,這一方法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應用法律知識,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法律知識轉(zhuǎn)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法治思維,堅定法治信仰。把項目式教學法運用到高中思政法治教學中,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
2.現(xiàn)實需求
目前,高中思政課中的法治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法治教育目標定位不夠準確、法治教育內(nèi)容不夠全面、法治教育課程資源匱乏、法治教學研究不到位、學生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將項目式教學法引入高中思政法治教育教學中,有利于切實提高政治課堂法治教育的實效,強化學生法治意識,提升法治素養(yǎng),真正使法治教育落到實處。
二、項目式教學法在思政課法治教學中的實施
1.項目設計
項目設計包括選擇項目主題、明確教學目標、制定項目計劃等內(nèi)容。
項目主題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思政教材中關于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且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的法治主題。筆者設計了諸如以下主題:針對教材內(nèi)容重構的大單元項目式主題,《校園欺凌案》模擬審判主題,公共參與類研究性學習主題,關于公民權利與義務教育、網(wǎng)絡權益的法律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環(huán)境保護與環(huán)境法、交通安全與交通法規(guī)等法律適用與分析等法律應用類主題,法治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競技活動型主題。
主題設計示例:以基于教材內(nèi)容重構的大單元項目主題為例,高中思政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的前三個單元包含了民法、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實體法,第四單元則是程序法。程序法以保障實體法的實現(xiàn)為目的,因此對全書內(nèi)容進行重新整合,把第四單元程序法融入第一單元的民事權利和義務,依據(jù)實體法的內(nèi)容,一共分成五個項目單元:公民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民事主體的合同履行與違約責任,法律守護家庭生活的家庭婚姻法律關系,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經(jīng)營者與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
如圖所示,在“公民民事權利的法律保障”這一項目單元的知識構建中,民事法律關系是教材第一單元第1課的內(nèi)容,與第4單元“社會爭議解決”分別聚焦“法律權利基礎”與“法律實踐應用”,二者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性。通過整合重建,可構建從“知法明權”到“用法維權”的完整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鏈條,回應新課標“增強法治意識,提升公共參與能力”的要求。力圖通過知識整合目標打破單元壁壘,以“法律如何守護公民權利”為核心問題,構建“權利認知—權利維護—權利救濟”的知識閉環(huán)。同時,學生將實現(xiàn)“三個轉(zhuǎn)化”:從碎片化記憶向結構化法律思維轉(zhuǎn)化;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參與法治實踐轉(zhuǎn)化;從抽象法條認知向具象法治信仰轉(zhuǎn)化,最終達成“學法以正、明法以精、用法以活”的育人目標,為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關于教學目標,根據(jù)課程要求、學生現(xiàn)狀和需求等明確法治教育的具體教學目標,例如,“公民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的單元目標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知識目標:學生自學教材和查閱資料,知道民法的基本原則,能識別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要承擔的民事責任;能準確說出侵權責任的方式,并對比違約責任的方式;明確社會爭議解決的不同法律途徑的特點和程序。然后是能力目標:通過法院觀摩、經(jīng)典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實踐項目任務,培養(yǎng)學生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技能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民法在生活中正確處理和指導社會糾紛的解決。最后是情感態(tài)度目標:增強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自覺遵守法律,樹立依法承擔責任的觀念。
項目計劃包括項目的實施步驟、時間安排、所需資源等。計劃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保證項目可行性和有效性。如,第1課時:必備法律知識學習;第2課時:經(jīng)典案例分析探究;第3課時:法院審判現(xiàn)場觀摩;第4課時:模擬法庭;第5課時:總結展示。
2.項目實施
具體包括知識準備、分組與分工、信息收集與分析、問題解決與方案設計、實施與調(diào)整等步驟。知識準備在項目之前,教師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識和框架,幫助學生建立對項目主題的基本認識,可以通過課堂講授、閱讀材料、在線資源、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分組與分工方面,根據(jù)項目需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明確各小組成員的任務和職責。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信息收集與分析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線上線下查閱資料、法律專家講座、律師事務所實地考察、人民法院現(xiàn)場觀摩、訪談等方式收集與項目主題相關的信息。然后,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為項目的后續(xù)實施提供依據(jù)。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礎上,學生針對項目中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設計詳細的實施方案,教師給予適時的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并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成果展示
項目完成后,學生以多樣的形式展示項目成果,如:PPT演示、撰寫報告、進行演講等。通過成果展示,既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可以鍛煉表達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4.學習評價
評價方式多樣化,例如: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成果評價相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等;評價內(nèi)容涵蓋項目的各個方面: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度、同伴間的合作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溝通表達能力等。具體操作包括: ① 知識檢測:通過標準化測試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 ② 學習過程檔案:考查學生的參與度、情感態(tài)度等; ③ 展示和交流:通過學生的繪畫、PPT制作、文章展示,演說等綜合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三、總結
以上是筆者在思政法治教學中融入項目式教學法的具體做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法治教學的效果明顯,教師角色有所轉(zhuǎn)變,學生法治學習的參與度、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內(nèi)容不斷更新,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后續(xù),還需在教學實踐中繼續(xù)思考和研究,探尋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增強思政課堂法治教育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