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到過建筑物在受到地震或風力影響時,會出現東倒西歪的搖晃現象,即建筑物的振動(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的周期性運動)。而建筑物在振動時產生的各種具體形態(tài),被稱為建筑振型。我們可以把這些建筑振型想象成舞蹈的基本動作。
下面就結合人體動作展示一下最常見的三種建筑振型:
建筑物的每一種振型都會對應一個屬于自己的頻率。每種振型的形態(tài)不同,所對應的振動頻率也不同,類似音樂中各音階對應的頻率不同——例如中央C對應的頻率是261.63赫茲。地震時,由于地震波是一種混合頻率的能量,所以我們能觀察到的建筑物的振動其實是由多種振型疊加的效果,其中主要是前面所講的這三種常見振型的混合。越高階的振型對應的振動頻率越高,所需要的能量越大,越難出現。這就像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身體前傾或鞠躬,但要擺出“S”造型,就需要努力一下才可能做到。
建筑振型對于建筑物的抗震、減震設計有什么意義呢?在實際應用中,對于高層建筑、復雜建筑進行詳細的振型分析必不可少,這有助于發(fā)現建筑物潛在的結構弱點,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加強和改造,比如通過調整結構設計來避免與地震波的主要頻率產生共振,其本質是改變建筑固有頻率,從而抑制相應振型被激發(fā)。這一點也可以從音樂理論中得到啟示,比如通過調節(jié)琴弦的松緊來改變其音調。
建筑振型對于我們的居住安全有什么意義呢?就像我們平時體檢所做的心電圖項目,醫(yī)生通過觀察心跳的頻率和波形來判斷我們是否健康。同理,建筑物每遇一次地震或臺風之后,工程師可以通過傳感器來監(jiān)測建筑物的振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就像給大樓“聽診”,了解其建筑結構是否安全、是否有損傷,相當于給建筑物做一次體檢。
現今的城市建設中,建筑安全越來越依賴超高層結構健康監(jiān)測系統,全國已有近千棟建筑安裝了這種監(jiān)測系統。這種系統利用北斗增強基站、結構安全監(jiān)測一體機、單分向加速度計等傳感器,對位移、沉降、加速度等數據進行采集測量,最終形成振動狀態(tài)反應圖譜,并與建筑物之前的狀態(tài)作對比,從而判斷其振型是否有改變,進而對建筑物的狀態(tài)生成最終評估。這種監(jiān)測系統就像保護建筑物安全的忠實衛(wèi)士,用科學數據守護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