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光緒年間,繁華的通州南門內有一家名聲很大的田家筲鋪。這是一家前店后廠式的木匠作坊,專門制作修理各種水筲、醋筲。這一行業(yè),舊時被稱作攢筲業(yè)。當年在通州南門附近,只要有人打聽田家筲鋪在哪里,就連小孩子們都會知道。田家后人之一的田玉斌老人現(xiàn)年91歲,居住在西集鎮(zhèn)辛集村。老人家雖然年事已高,可是身體依舊很硬朗。記憶力清晰,只是聽覺不太好,與他人說話時需要戴上助聽器。出于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喜愛,筆者經常與老人家一起聊天,知道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老事情。
據田玉斌老人講,自己的爺爺和曾祖父,最初是京東一帶有名的錫匠,俗稱錫蠟匠。利用自身精湛的一門手藝,專業(yè)制作銷售各種民用錫器。這是集木工技術與鑄造工藝于一身的綜合手工業(yè),對于從業(yè)者技術要求很高,不僅要懂得制作模具的木工技術,還要懂得金屬錫的熔煉技術。一批生產訂單確定下來之后,按照錫器鑄造工藝要求,先制作出各種模具。把錫裝進特制的容器里面,經過高溫溶化后,倒入各種模具里面,等到冷卻后,拆除掉模具,再經過手工打磨、拋光、上蠟,就成了精美的蠟扦、錫燈、酒壺、茶盤子等民用錫器。除了少量在自家門店銷售以外,大多數(shù)還需要家人擔著扁擔,挑著兩只大筐,裝上各種錫器,到北京城各地沿街叫賣。
在當時,錫器屬于比較高級的家庭耐用商品。買家也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在社會上比較有地位的一些人士。因此,作為有一技之長的錫匠,制作、銷售各種錫器,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田家有了一些資金后,為了在繁華的通州城里有個固定營業(yè)場地,在南門內買了臨街的兩間房,以前店后廠的方式繼續(xù)經營。后來,由于時代不斷進步,鋁制品、玻璃制品的大量出現(xiàn),錫匠這一行業(yè)受到很大影響,出現(xiàn)了不景氣的現(xiàn)象。田家為了生存,只好改行兒經營起了筲鋪。
雖然田家筲鋪的店面不大,可由于手藝精湛,加上價格合理,很快在行業(yè)內站住了腳。到了田玉斌父親這一輩,業(yè)務量逐漸增加。如果還是按照前店后廠的經營方式,兩間房的店面就有點兒施展不開了。田玉斌父親考慮再三決定,自己繼續(xù)在店里負責業(yè)務銷售。精通木匠手藝的幾個兒子回到農村老家,把家里的幾間土坯房當成制作場地。大量的筲制作完成后,再用牛車運到城里的店面銷售。
按照不同的用途,筲可分為裝醋的醋筲和裝水的水筲等。這其中制作難度最大的是醋筲,它是當年釀醋作坊里必備的專用容器。醋,屬于帶有酸性的液體,對木材有一定的腐蝕性。因此,醋筲制作難度,比水筲還要大很多,需要用特殊工藝處理后,才能滿足技術要求。當年通州一帶有大大小小很多釀醋作坊,每年所需醋筲數(shù)量很大。通過多年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田家筲鋪在這方面有了很多獨門絕技,精心制作的各種型號醋筲,不僅經久耐用,而且價格合理,交貨及時。因此,承攬了其中絕大部分業(yè)務。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各地供銷社所屬的釀造廠,還經常登門邀請?zhí)锛液笕酥谱?、修理各種醋筲。后來,由于金屬、塑料容器大量出現(xiàn),木質的醋筲被逐步取代。水筲,顧名思義,是必不可少的家庭盛水用具,也是比較常用的民俗老物件之一,具體是從什么時代開始出現(xiàn),已經無法考證。有一點可以肯定,在鐵質水桶出現(xiàn)以前,水筲一直是我國勞動人民擔水的主要工具。
攢筲業(yè),屬于木工行業(yè)的一個分支,技術要求很有講究,換句話說,是個很細致的手藝活兒。技藝傳承往往是世襲家傳,祖祖輩輩專吃這一行。有些年輕人的父母,為了讓兒子未來能掌握一門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便花錢或者憑借各種關系,讓兒子拜個木匠師傅學手藝。只要用心學,學徒幾年后,就可以掌握大梁、檁、桌子、椅子等比較簡單制作的技術。要想自己能獨立制作醋筲、水筲,還是很困難的。
水筲所用木材很講究,一定要選用杉木。學名叫杉樹,北方人俗稱大杉篙。其種類繁多,在我國北方主要分布于東北大小興安嶺,新疆天山、阿爾泰山等地,溫暖濕潤的秦嶺淮河以南廣大地區(qū)分布更廣,而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還要數(shù)秦嶺淮河以南出產的。其樹干高大、筆直,生長速度比較快。其木材特點:耐腐蝕,堅韌富有彈性,紋理通順,廣泛用于造船、建筑等領域。
作為一個合格的木匠師傅,必須要會精心計算各種不同的尺寸。制作水筲更是如此,每一項都需要仔細計算。板材開出來后,再用小鋸鋸成所需的適當尺寸。首先要制作出四只加厚的筲架板。它是承重的主體框架,四根板要面對面放置在水筲中心部位。頂端還要加上一只橫梁兒,俗稱提手兒。用扁擔擔水時,所有重量都集中在橫梁上。鐵質的扁擔鉤子掛在上面,時間長了,就會造成磨損現(xiàn)象。所以,制作橫梁兒需要比較耐磨的硬雜木,當?shù)氐幕蹦?、杜梨、桑木、棗木、榆木等,都可以勝任?/p>
用刨子將其余木板兒四面加工光滑,外觀為里側稍窄,外側稍寬,木匠行話稱之為梢。為了節(jié)約用料,降低成本,制作水筲底板兒時,盡量不用獨板兒。所謂獨板兒,就是一塊完整的木板兒,不用拼接,做起來很省事。而拼接起來的底板兒,就要費一番功夫。找來兩三塊合適的下腳料,一個人幫忙按住,另外一個人熟練劃出黑色圓圈兒。放在小凳子上,一腳踩住,正手握住鎪弓子。這是拉圓兒的專用工具,由一根布滿鋒利小刺兒的細鋼絲和握把組成,上下一拉一拽,很快就能完成。經過細心拼裝,不一會兒,一個滿月狀的底板兒就做好了。
由于水筲是由20塊木板兒拼接成的一個圓形整體,這就需要上下兩道鐵箍加以固定。鐵箍,制作比較簡單,用一根薄鐵條,加兩個鉚釘精心打制而成。一對兒水筲需要用4道鐵箍,上面的直徑36厘米,底部的直徑34厘米。為了保障組裝順利,先找來一塊平整的大塊木板。三個人蹲在地上,底板兒放在木板上,外面套上一道鐵箍。一個人雙手撐起最上面的鐵箍,兩個人面對面把筲架放穩(wěn)定,旁邊有人幫忙快速把木板兒插進底板兒與鐵箍之間。
由于木板兒形狀都是外面寬,里面窄,相互之間一擠壓,產生了一股向心的力量,最終組裝成為一個整體水筲。再用木錘子由里向外輕輕敲擊,把凹凸不平的地方找平,行話叫做找齊兒。最后將水筲放在清水里浸泡兩天,木板兒吸收了大量水分后,會產生很大的膨脹力,將相互間的縫隙充分擠滿。只要長期保持濕潤,水筲就會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