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北京晚報》時,一則有關(guān)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消息使我想到一個人和一條河,這個人是元代天才水利專家郭守敬,這條河是從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那50里漕運水路,使江南漕船直抵元大都城內(nèi)的積水潭,真正實現(xiàn)了水上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而郭守敬設(shè)計的白浮泉引水方案,巧妙地將昌平溫榆河水系的豐沛泉水引入皇城,一舉解決了運河水源問題,使元大都時期成為北京有史以來水源最順暢的階段,甚至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城市供水格局。
郭守敬紀念館位于西海北岸的匯通祠內(nèi),門前一尊郭守敬的漢白玉塑像,沐浴在春日的陽光里。他神情專注地目視遠方,一只手臂抬起,似乎要對參觀者說些什么。我走進展室,迎面鋪展的卷軸造型上有一段浮雕文字:“白浮水導引入京,始于元初,以濟漕運。郭守敬經(jīng)始其事。開渠引水,順自然地勢,西折南轉(zhuǎn),流注大都城內(nèi)積水潭。今日新開京密引水渠,仍循元時故道。足證當初地形勘測之精確?!蔽哪┳⒚?,此語摘編自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撰寫的《白浮泉遺址整修記》。
白浮泉又名龍泉,位于京北昌平區(qū)龍山東麓,那是郭守敬引水濟漕的上游源頭。元朝時,龍山一帶空氣濕潤,地下水豐沛。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派郭守敬巡察水利。經(jīng)過縝密勘測,他以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了白浮泉的價值。隨后,他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一個徹底改善大都水源狀況的大膽設(shè)想:“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經(jīng)甕山泊至西水門入都城?!惫鼐吹倪@一設(shè)想記載在《元史·河渠志》里,“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即崇文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最后,“入于潞河,以便漕運”。忽必烈聽后甚喜,對郭守敬的這一引水方案給予了極高評價,并表示“當速行之”。他下達了一道特殊命令,丞相以下官員一律參加引水工程的義務勞動,聽從郭守敬的安排和調(diào)遣。
郭守敬之所以看中白浮泉,因為這里的天然泉水流量大,流速穩(wěn)定。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潭東有泉出亂石間,清湛可濯?!币驗楦浇袀€白浮村,人們便將此泉稱作白浮泉。明朝初年,白浮泉上修建了九龍池,花崗巖池壁,以漢白玉雕刻的九個龍頭嵌入石壁,排成一行,清澈的泉水從龍口噴涌而出,被稱作九龍戲水。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水的地方就有以龍的名義修建的寺廟,白浮泉也不例外。距離此泉不遠處有一座龍泉寺,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正殿內(nèi)供奉彌勒佛。寺后有七十六級臺階,筆直地通向山巔。山上有一座修建于元代的都龍王廟,供奉人面龍王。之所以叫做都龍王廟,按照當?shù)厝说恼f法,因為這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的龍王廟,這里的龍王統(tǒng)管天下龍王。都龍王廟正殿門口有一副楹聯(lián):九江八河天水總匯,五湖四海飲水思源。上聯(lián)氣魄大,下聯(lián)意味長。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被白浮泉滋養(yǎng)的人們,不會忘記此泉的恩德,龍泉寺和都龍王廟可以作證。
遙想當年,郭守敬設(shè)計的引水線路何等巧妙。這條水路以白浮泉為起點,先向西流,然后沿著西山山麓向南,陸續(xù)匯聚了西山附近的雙塔、榆河、一畝、玉泉等泉水,再轉(zhuǎn)向東南,流入甕山泊中。當時,人們依照以往的經(jīng)驗,普遍認為白浮泉的地勢低于西山山麓,而水不可能逆流而上。惟獨郭守敬不以為然。他以海平面作為參照點,經(jīng)過實地測量,得出了白浮泉地勢高于西山山麓的結(jié)論。他提出的“海拔”概念,比西方類似概念早500多年,為工程測量帶來了極大便利。郭守敬創(chuàng)造性地將白浮泉水引入甕山泊后,經(jīng)高梁河流入積水潭,并將這里作為漕運停泊港。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從上都回到大都。當他看到積水潭停滿大大小小的漕船,一派繁榮景象時,興奮不已。他給那50里水路賜名“通惠河”,并重賞郭守敬。
通惠河的開通,使京杭大運河直抵皇城,了卻忽必烈一樁心事。在此之前,忽必烈曾下令在山東修建由濟寧到東平的濟州河以及由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從而使元朝的內(nèi)河漕運由淮河進入泗水,再通過濟州河、會通河、衛(wèi)河,直達通州張家灣碼頭。但從通州到大都仍有50里陸路,由于找不到理想水源,無法實現(xiàn)運河通航。在元朝,大都的糧食、手工業(yè)制品等生活物資主要靠南方調(diào)運,京杭大運河成為物資運輸?shù)闹饕溃畲竭_通州后,剩下的50里路途費時、費力、費財,運輸艱難,尤其是陰雨天,泥濘不堪的道路簡直成了運糧隊揮之不去的夢魘。通惠河開通后,這一問題迎刃而解,每年千萬石官糧得以順利進入皇城。
毫無疑問,郭守敬在水利工程方面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自幼聰穎,按照祖父郭榮的安排,拜同鄉(xiāng)學者、元初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劉秉忠為師,學習五經(jīng)、天文、歷算與水工。也許是受祖父的影響,他在水利方面的天賦與巧思很快表現(xiàn)出來。他奉忽必烈之命,在西夏修浚古渠,解決了當?shù)剞r(nóng)田灌溉問題;他提出開通河套黃河航運和修復河套古渠,使河套地區(qū)的開發(fā)更為便利;他協(xié)助老師劉秉忠,參與大都城建設(shè)的規(guī)劃設(shè)計,主要負責城市引水、排水工程。當然,將白浮泉水引入皇城是他最出彩的人生答卷。
如今,世面上大咖很多,魚龍混雜。套用這一熱詞——大咖郭守敬。作為天文、歷算、水利工程的一代宗師,他當之無愧。當郭守敬的名字與通惠河聯(lián)系在一起,青史上便多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