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通州北運河西岸,一直在這里學習和工作,直至退休。打小兒對母親河有著深厚的情感。
北運河源頭之說
北運河通州段的北關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起點。如今有溫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運河及運潮減河這五條河流匯聚于此,也是五河交匯處。
北運河秦代稱沽水,元代稱白河,明代稱外漕河,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稱北運河。此外還有很多名字,民間百姓則稱之為御河、運糧河。當年曹操東征,康熙和乾隆下江南都走的這條河。
1912年以前,北運河上游源分三支,西支溫榆河,古稱溫榆水;中支白河,古稱沽水;東支潮河,古稱鮑丘水。
北運河是海河的支流之一,干流通州至天津也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關于北運河的源頭,在通州和河北、天津流域歷來有兩種說法,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有相關記載。
第一種說法是:北運河發(fā)源于北京昌平區(qū)的白浮泉,位于白浮村北、龍山之麓,自西北而東南流向,流經(jīng)北京昌平區(qū)、通州區(qū),河北香河縣,天津武清區(qū)、紅橋區(qū)等地,在天津大紅橋與子牙河相匯入海河。
第二種說法是北運河發(fā)源于?壩上地區(qū)河北省沽源縣的白河(即沽水之源),沿途有納黑河、湯河等,經(jīng)赤城縣,北京市延慶區(qū),經(jīng)密云區(qū)溪翁莊鎮(zhèn)、密云鎮(zhèn),在十里堡鄉(xiāng)河漕村東與潮河相匯,稱潮白河。南流經(jīng)懷柔區(qū)、順義區(qū),至通州區(qū),并與香河縣城西的孫家務取直開溝,南經(jīng)天津市河西務、蒙村、蔡村、楊村注入天津海河和渤海。白河是海河水系支流潮白河上源西支,古稱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溆水、白嶼河。這條河因多沙,且沙子潔白,因而得此名。
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蘇州人歸有光曾九次乘船進京參加會試。他曾經(jīng)在通州暫住,并寫了《初發(fā)白河詩二首》,其中一首:
白河流水日湯湯,直到天津接海洋。
我欲乘舟從此去,明朝便擬到家鄉(xiāng)。
據(jù)著名作家許福元介紹:白河發(fā)源于河北省沽源縣境內獨石口大馬群山東南處,古稱沽河,因河內多沙,沙色潔白而得名;潮河發(fā)源于河北省豐寧縣草碾溝南山下,古稱鮑丘水,因水流時作響如潮而得名。兩條河的源頭相距一百多公里,在秦漢以前,潮、白兩河自成水系,分流各自入海。1960年建成的密云水庫,就是蓄潮、白二水于一湖。不但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下游諸縣的水患,也為北京保住一盆清水,同時濟水天津。
歷史上,潮白河曾經(jīng)流入北運河?。潮白河是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北運河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潮白河的補水使得大運河的通航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特別是通過蘇莊閘橋,潮白河的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運河,確保了大運河北端的通航和補水需求。
這兩年我在沽源縣避暑期間,去了不少鄉(xiāng)鎮(zhèn),給我的感覺是那里濕地多,草地和莊稼地多,特別是這里夏季雨水多,而且雨水很干凈。過去北運河被稱之為白河、沽水、潞河等等,都與沽源縣有關。通州海拔20多米,昌平白浮泉海拔50多米,沽源海拔1500多米。白河歷來水量十分充足,在密云區(qū)與潮河匯成潮白河后,不僅水量大,而且水勢洶涌澎湃。
白河是河北省和北京市的重要的生活生產(chǎn)水源河,沿途建有京密引水渠(原稱白河引水渠)將河水引水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密云水庫,為這些城市的發(fā)展和老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探尋白河源頭
2023年暑期,為避暑,我來到沽源縣小廠鎮(zhèn),住在一家稱心的小賓館。
作家劉福田提醒,說白河源頭在沽源,何不去考察一下。
他的話一下子提醒了我,用手機搜索白河源頭,很巧,就在小廠鎮(zhèn)境內。
從小廠鎮(zhèn)到白河源,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從我們住的賓館出發(fā),沿著239國道往南走1公里右轉,進入草原天路就到了,全程13公里左右。路途雖然比較近,但是道路蜿蜒起伏,忽上忽下,而且有很多胳膊肘彎道;另一條是走平坦的239國道,沿著239國道往南走到岔路口右轉,順著蜿蜒在山腳下的公路前行,公路緊挨著白河,全程17公里。
據(jù)記載和媒體報道,白河源頭在小廠鎮(zhèn)西灣村,是沽水之源,距離沽源縣城西南30公里處。
我來到西灣村后,看景區(qū)介紹得知,白河源頭由九眼山泉聚匯,稱為九龍泉。這里春夏秋冬、酷暑嚴寒,清澈甘潤的泉水從山澗潺潺溢出,長流不息,奔騰南下,是北京的主要飲用水源。九龍泉那里的石碑上刻有“水潤京華”四個大字。
當?shù)貍髡f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從皇家獵場(圍場)返宮路過此地,當途經(jīng)小廠鎮(zhèn)這一帶時,人困馬乏、饑渴難耐。突然,康熙皇帝的坐騎靈性突發(fā),奮蹄怒吼,擇地尋泉,很快來到西灣村的山腳下。只見這里清泉四溢,清澈見底,康熙皇帝和群臣十分高興,大家暢飲泉水后,精氣神十足。因此,神馬鑿泉救康熙的美麗傳說在塞外廣為流傳,“救龍泉”也由此而得名。
從地圖上看,白河發(fā)源于小河子鄉(xiāng)西碾盤溝村的西南方向不遠,途經(jīng)太平營、紅旗灘村、大東溝村、西灣村。有三條路通往那里,最近的27公里,最遠的32公里。
為了探個究竟,我們駕車翻山過嶺來到西碾盤溝村。汽車剛一停穩(wěn),坐在村委會前那個涼亭里的兩位老人立馬站起來向我們走來。經(jīng)過攀談,他們一位姓楊,66歲,另一位姓丁,70多歲。他們問明我的來意后告訴我說,西碾盤溝村附近沒有河,白河源就在西灣村。
回到賓館后,60多歲的賓館宋經(jīng)理告訴我,聽老人說,西碾盤溝那邊曾經(jīng)有個天然水庫,白河源應該在那里,后來水庫干了以后,那段河水也沒了。如今,縣里已經(jīng)把西灣村確定為白河源頭。
在我的心目中,北運河流淌著無盡的故事與深情,不僅僅是一道風景,更是歷史的沉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北運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因此,我深深地愛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