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高中英語教學的自標已不再局限于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而是更注重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diào)主題引導下的學習活動設(shè)計,要求教師在課外閱讀中創(chuàng)設(shè)多樣化的情境,通過理解、應(yīng)用、遷移、創(chuàng)新等綜合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實現(xiàn)思維、情感與價值觀的全面提升。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課外閱讀不再只是語言輸入的工具,而是學生探索多元文化、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形成積極價值觀的載體。因此,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課外閱讀,已經(jīng)成為推動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對高中英語課外閱讀的具體要求
英語學習活動觀對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旨在通過豐富、關(guān)聯(lián)性強的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第一,主題意義的引領(lǐng)是關(guān)鍵。閱讀材料的選擇需圍繞有深度的主題展開,涉及社會、文化、科技等多領(lǐng)域話題,使學生能夠在多維視角下理解語言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通過與主題相關(guān)的課外閱讀,學生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還能在分析和探討過程中加深對文章主旨和社會文化的理解。
第二,閱讀的理解與分析是基礎(chǔ)。高中生應(yīng)在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精讀與泛讀的能力,既能深入剖析關(guān)鍵細節(jié)和作者意圖,又能在較大范圍內(nèi)識別主題框架與語篇結(jié)構(gòu)。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教師可設(shè)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觀點、論證結(jié)構(gòu)以及情感表達進行思考,以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第三,應(yīng)用與實踐是提升學生語言技能的重要途徑。在課外閱讀中,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將閱讀內(nèi)容與個人學習或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通過在實踐中反思和重組所學內(nèi)容,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夠增強語言的輸出能力。
第四,遷移與創(chuàng)新要求學生能夠?qū)⒄n外閱讀中習得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理解轉(zhuǎn)化為實際語言應(yīng)用的能力。教師可以設(shè)計項目任務(wù),如模擬新聞發(fā)布、辯論賽或?qū)懽鲃?chuàng)作,鼓勵學生將課外閱讀材料的語言和主題內(nèi)容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提升其多維度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教學實踐(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7Lesson3AmusicalGenius為例)
(一)主題導人與背景知識鏈接
教師在課堂一開始播放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片段(如第四樂章《歡樂頌》),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使他們能夠從音樂中直接感受到貝多芬作品的震撼與美感。播放前,教師簡要提示學生注意傾聽音樂的情感表達,如“你能從音樂中感受到什么情緒?”“音樂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畫面?”等,引導學生主動感受。音樂播放結(jié)束后,教師請學生分享他們的第一印象,詢問他們是否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力量。在學生對貝多芬的音樂產(chǎn)生初步感受后,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貝多芬的生平信息,包括他的出生地、主要成就及其失聰?shù)慕?jīng)歷,可以用圖片、年表和簡短文字說明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貝多芬。教師要著重講述貝多芬在逐漸喪失聽力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音樂的故事,以此突出他的毅力和對音樂的執(zhí)著。教師可以結(jié)合簡單的英語表達(如perseverance,overcomechall-enges,passionformusic)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過程。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提供一篇課外閱讀材料——《貝多芬:在耳聾中創(chuàng)造奇跡》,給學生簡要介紹文章內(nèi)容,說明貝多芬如何在失聰后繼續(xù)創(chuàng)作音樂,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并通過音樂表達內(nèi)心情感。學生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視角深入理解貝多芬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在分發(fā)課外閱讀材料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如“貝多芬失聰后創(chuàng)作的音樂與他之前的作品有何不同?”“貝多芬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音樂中?”通過這些引導性問題,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閱讀課外資源,從而深化對貝多芬的理解。教師也要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并適時提供詞匯和句型上的幫助,確保學生能夠順利理解閱讀材料。為了幫助學生用英語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適當?shù)谋磉_方式,如\"Beethoven's perseverance shows us that...\"\"Heover-camehischallengesby...\"等句型結(jié)構(gòu),幫助學生構(gòu)建完整的表達。同時在學生回答時,教師要給予積極的反饋,肯定他們的思考,并對他們的觀點進行擴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貝多芬的精神和音樂背后的情感力量。最后,教師帶領(lǐng)學生回顧貝多芬的故事及學生的討論成果,強調(diào)貝多芬身上所展現(xiàn)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與追求自我價值的理念,幫助學生從語言學習中獲得積極的價值觀。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貝多芬的精神,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通過這種價值觀引導,學生不僅學到了語言知識,還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精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閱讀與批判性思維
教師帶領(lǐng)學生逐段閱讀課文,重點關(guān)注貝多芬在面臨耳聾這一巨大人生挑戰(zhàn)時的反應(yīng)和選擇。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guān)注描述貝多芬奮斗精神的語句,如課文中提到\"Beethoven thought aboutgiving up,but in the end he continued to write music.”這一句子展現(xiàn)了貝多芬在巨大壓力和困境下堅持追求音樂理想的毅力。接著,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度理解貝多芬的心理過程和精神力量,如“Whatdoyou think made Beethoven continue writing music evenafterhelosthishearing?\"這一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本的細節(jié),同時促使他們思考貝多芬為何能夠超越身體的局限,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
在學生完成細讀后,教師進一步提出批判性問題,引導學生反思貝多芬在失聰后的堅持,如\"Is theresomething in your life that you would continue to pursuedespitegreatchallenges?\"這一問題不僅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貝多芬精神的共鳴,使他們的思考超越文本,形成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學生深入理解貝多芬的經(jīng)歷后,教師引入另一位音樂家—一古斯塔夫·馬勒的故事,仍舊為學生提供一篇課外閱讀材料《馬勒的音樂之路》,講述馬勒如何在面臨健康問題和創(chuàng)作壓力的情況下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的故事。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可以了解到另一位偉大音樂家在逆境中的堅持與創(chuàng)造力。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對比貝多芬和馬勒在面對人生困境時的不同反應(yīng)與相似的堅持精神,引導學生通過填表或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兩位音樂家的經(jīng)歷進行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更系統(tǒng)地整理和分析兩位音樂家的共性與獨特性。接下來,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討論貝多芬和馬勒在各自困境中的選擇,并圍繞“藝術(shù)的意義\"這一主題展開交流,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一些關(guān)鍵詞句與課外閱讀材料結(jié)合,鼓勵他們使用如\"Beethoven showed incredible resilience.\"“Mahler’s determination in the face of illness is inspiri-ng.\"等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在交流中鞏固語言表達。教師巡視,傾聽小組討論中的要點,適時介入,鼓勵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問:“Doyou think Beethoven or Mahler would haveachieved asmuch if they hadn't faced such difficulties?Whyorwhynot?\"這一問題幫助學生跳出表層理解,從不同角度思考困境與成就之間的關(guān)系。每個小組討論結(jié)束后,教師請各組代表總結(jié)分享小組討論的要點,學生在分享中不僅交流了他們對貝多芬和馬勒的理解,還介紹了他們對“藝術(shù)的意義\"的看法,以及從這兩位音樂家身上獲得的啟發(fā)。通過這種分享,學生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視角,同時在語言輸出中鞏固了所學內(nèi)容。
(三)積極開展辯論表達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該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向?qū)W生介紹今天的討論任務(wù)和語言輸出自標:通過探討貝多芬及其他藝術(shù)家的故事,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并加深對藝術(shù)與人生的理解。然后,教師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思考貝多芬的音樂對后世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并在困難面前如何能夠堅持不懈。例如,教師可以問:“Why do you think Beethoven's music is still rememb-ered and celebrated to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Beethoven'sresilience?\"為了幫助學生從更多視角理解\"在逆境中堅持\"的主題,教師提供一篇關(guān)于肖邦的傳記性課外閱讀材料一—《肖邦的抉擇:在病痛中創(chuàng)作的音樂家》,這篇文章詳細描述了肖邦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如何繼續(xù)創(chuàng)作音樂,并在音樂中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學生可以了解到他在肺結(jié)核的折磨下仍堅持創(chuàng)作,將他對生活的感受與情感融入作品中。這一背景信息為學生提供了不同于貝多芬的故事視角,有助于學生在討論中進行多元比較和反思
接著,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組4\~5人,并為每個小組指定任務(wù),任務(wù)包括討論兩個問題:“What impact did Beethoven's and Chopin’s musichave on later generations?”“Facing challenges,whatlessons canwelearn from these twoartists? ”每組學生需分配不同的角色,包括記錄員、發(fā)言人、時間管理員和討論引導員等,以確保每位學生在討論中都能充分參與。這種角色分配有助于提升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合作中鍛煉組織和領(lǐng)導能力。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如“In whatwaysdid Beethoven'sand Chopin's personal struggles influence their music?\"“Do you think that their challenges made their musicmorerelatableandimpactful?\"這些問題幫助學生對比兩位音樂家在不同困境下的堅持和創(chuàng)作過程。在匯報過程中,教師就每組的分享內(nèi)容提問,幫助學生進一步深人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問:“Would they havecreated suchpowerful musiciftheyhadn't faced theirchallenges?\"這一問題幫助學生在分享中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組織一場互動辯論活動,主題為“是否是困境成就了藝術(shù)家”。將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正方認為貝多芬和肖邦的困境造就了他們的藝術(shù)成就,反方則認為藝術(shù)成就是其自身才華和努力的結(jié)果,與困境并無必然關(guān)系。學生需要在準備階段結(jié)合課文和課外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尋找論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這種辯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培養(yǎng)了他們在對比分析中的語言應(yīng)用能力。辯論結(jié)束后,教師可以進行點評,總結(jié)兩種觀點的優(yōu)缺點,并引導學生反思他們在活動中學到的內(nèi)容。通過辯論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貝多芬和肖邦的理解,也在觀點的碰撞中獲得了對“困境與成就”主題的更深層次認識。
(四)融合音樂文化教育,開展讀后續(xù)寫活動,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音樂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英語課堂上,涉及音樂英語知識時,教師要適當融合背后的文化信息,借助課外閱讀讓學生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片段,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經(jīng)典作品的情感力量。教師在播放前簡單介紹這兩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強調(diào)《第九交響曲》是在貝多芬失聰后創(chuàng)作的,而《黃河大合唱》則是冼星海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創(chuàng)作的,旨在激勵中國人民的斗志。然后,教師展示一篇關(guān)于洗星海的課外閱讀材料—《黃河大合唱的故事》,介紹洗星海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的歷程。文章不僅描述了洗星海如何從祖國的河山中汲取靈感,還講述了他如何用音樂鼓舞人心,使人們在艱難時期看到希望。在學生閱讀文章時,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聚焦閱讀內(nèi)容,如“WhydidXianXinghaichoosetheYellowRiverasthe themeforhiscompos-ition?
“What message did he want to co nvey through hismusic?\"這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洗星海音樂中的愛國情懷和精神力量。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與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提出問題:“HowareBeethovenandXianXinghai’smusical journeys similar and different? \"引導學生對比兩位音樂家所處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音樂傳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jié),如“Both Beethoven and Xian Xinghai created music thatrepresented the spirit of theirpeople,but Beethoven'sworkexpressed hisinnerresilience,whileXianXinghai'sworkwas intended to inspire collective hope and cour-age.\"
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別選擇貝多芬和洗星海的代表作品,分析他們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并從文化背景、情感傳達和創(chuàng)作動機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將結(jié)果整理成對比表格或思維導圖。隨后,教師布置寫作任務(wù),要求學生寫一篇題為“MusicasaBridgebetweenCultures\"的短文。學生需在文章中結(jié)合貝多芬和洗星海的故事,反思音樂如何超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鼓勵學生在寫作中表達自己對跨文化理解的感悟,幫助學生將課堂討論的內(nèi)容內(nèi)化,并通過情感反思深化跨文化理解。
(五)借助跨學科教育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教師首先帶領(lǐng)學生回顧整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特別是貝多芬在失聰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為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教師引人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故事,簡要介紹弗蘭克爾的生平背景,特別是他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經(jīng)歷和他所提出的“生命意義\"理論,讓學生了解在極端困境中,弗蘭克爾如何通過追尋生命的意義保持內(nèi)在的平和與堅定。教師提供弗蘭克爾的名著《追尋生命的意義》(MansSearchforMeaning)的節(jié)選,讓學生了解弗蘭克爾如何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討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以挑選一些重要的語句,如“Thosewho havea‘why’to live,canbearwithalmost any‘how'.\"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弗蘭克爾的思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How is Frankl's search for meaningsimilar to Beethoven's dedication to music despite hisdeafness?\"這一問題促使學生從心理學和哲學角度重新審視貝多芬的堅持,幫助他們理解困境中的自我超越。之后,教師組織全班對弗蘭克爾和貝多芬的生命觀進行跨學科討論,鼓勵學生在比較過程中發(fā)掘更深層的意義,提出問題:“Doyou thinkhaving apurpose or meaning is essential for overcoming challe-nges?Why?\"通過課堂總結(jié)幫助學生內(nèi)化這些思想,例如:“Both Beethoven and Frankl teach us that infacing adversity,having a sense of purpose can help usrise above our challenges. This can apply to your ownlives,whether you are facing academic pressure orpersonalstruggles.\"課余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日記反思如何在面對困難時堅持自我價值觀,同時制訂一個未來的行動計劃。這種反思性寫作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所學內(nèi)容內(nèi)化,還能夠幫助他們在具體行動中實踐所學,培養(yǎng)積極的自我認知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課外閱讀實踐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語言知識,還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和綜合素養(yǎng)提升。在主題意義的引領(lǐng)下,學生通過多元的課外閱讀材料,結(jié)合跨學科背景及社會情境,能夠深人思考并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與遷移。這種課外閱讀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未來的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繼續(xù)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和內(nèi)容,充分利用多樣化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助力其成為具備語言能力、跨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恩玲中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