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從回憶中搜尋生存意義
作者按:本章小說引文出自帕特里克·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金龍格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以及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夜半撞車》,譚立德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2014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給了法國作家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1945—),歐洲文學(xué)界大都認為實至名歸。(英美文壇卻并不熟悉他,因為之前他的代表作都沒有英譯本。)他獲獎之前,我看過他的中譯本《青春咖啡館》和《暗店街》,之后又看了《夜半撞車》,發(fā)覺他寫作的主題方向頗為一致,主要是追憶往事。而他的這個方向,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諾貝爾文學(xué)獎評獎委員會贊揚莫迪亞諾:“以回憶的藝術(shù)探尋人們難以捉摸的命運,并展現(xiàn)了占領(lǐng)時期的人生百態(tài)。”
莫迪亞諾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之前,在法國已是著名作家,并且深受讀者喜愛。他于1968年出版其處女作《星形廣場》,得到了文學(xué)界的好評和贊譽。其后出版的《環(huán)城大道》(1972)和《暗店街》(1978)分別獲得了法蘭西學(xué)院小說獎和龔古爾獎,而他自己也于1996年獲得法國國家文學(xué)獎。
前面說過,莫迪亞諾的作品主要是追憶往事,這幾乎是通往他所有作品的一條線索。他通常通過小說主人公的尋找、 回憶和探索,探尋過去歲月的變化,并以一種緬懷和傷感的語調(diào)述說往事。通過這種對“消逝”的過去的描寫,以及他賦予其中的一些象征意義,讀者得以進入敘事者的情緒并產(chǎn)生認同感,同時揭示其意義。以2004年出版的被法國《讀書》雜志評為當年最佳圖書的《青春咖啡館》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莫迪亞諾怎樣通過不同敘事者述說一個關(guān)于尋找的故事,同時讓讀者把過去與現(xiàn)在聯(lián)結(jié)起來,使其產(chǎn)生一種緬懷生活的惆悵情緒。
《青春咖啡館》用了四個不同的角色來敘事。敘事中心是找尋一個名叫露姬的22歲女子。根據(jù)敘事者的描述,這個女子像銀幕上的女影星一樣美麗。故事圍繞她的失蹤展開,四名敘事者以第一人稱介紹露姬的人生經(jīng)歷。這四個人分別是大學(xué)生、私家偵探、露姬自己和她的情人羅蘭。從各人的敘事中(其間加入了許多調(diào)查與回憶)我們知道,露姬的童年生活缺少父愛,婚姻生活不美滿,在一次離家出走之后,與同性戀情人羅蘭同居。童年缺乏父愛使她患有戀父情結(jié),而生活帶給她的傷害使她染上毒癮。最后,她以跳樓自殺告終。
四個人的敘事雖然有不同的角度,但合起來則是描寫了一個法國問題少女的生活形態(tài)。通過敘事者的回憶、調(diào)查和追尋,莫迪亞諾展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少女生活中的惶惑、焦慮與寂寞,同時又展現(xiàn)了她這樣一個弱女子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追尋自己的生活,到最終放棄生命的悲劇。作者在書中安排了這樣一句問話:“您找到了您的幸福嗎?”為全書畫龍點睛。莫迪亞諾似乎想告訴讀者,人生無常,幸福不是必然的。
回憶使我們審視自己的過去,追尋使我們發(fā)掘過去所忽視的人和事,調(diào)查使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隱藏很久的真相。莫迪亞諾就是以這樣的敘事策略讓讀者一步步接近故事的核心,然后由讀者自己組織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象征意義。
《青春咖啡館》正如莫迪亞諾的其他小說一樣,除了有一些自傳色彩,還常常借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細節(jié),以豐富小說的真實感。這部小說篇幅不長,分六章,以四個敘事者為第一人稱交代露姬的故事。四個人的敘述情節(jié)有相同之處,但細節(jié)上則因為敘事角度的不同而互相補足。讀者要將四個故事進行合并,才能得出對露姬的整體印象。
莫迪亞諾在諾貝爾獎頒獎禮上的演說,正好解釋了他小說的內(nèi)涵。他說:
和其他出生于1945年的人一樣,我是戰(zhàn)爭的孩子,更準確地說,我出生在巴黎,我的生命歸功于被占領(lǐng)時期的巴黎。當時生活在巴黎的人想盡快忘記那段歲月,或者只要記得日常的細節(jié),那些展現(xiàn)了他們所幻想的與和平歲月并無差異的生活點滴。后來,當他們的孩子問起當年的歷史,他們的回答也是閃爍其詞。要不然,他們就避而不答,好像希望能把那段黑暗的時光從記憶中抹去,還有就是隱瞞一些事情,不讓孩子知道。可是面對我們父母的沉默我們明白了一切,仿佛我們自己也親歷過。
被占時期的巴黎是一座古怪的地方。表面上,生活“像之前一樣”繼續(xù)—戲院、電影院、音樂廳和餐館依舊營業(yè)。收音機里還放著音樂。去看戲、看電影的人比戰(zhàn)前還多,好像那些地方就是能讓人們聚在一起避難,靠在一起彼此安慰。可是,離奇的細枝末節(jié)都在說明巴黎已不是昨日的模樣。鮮少的汽車、寧靜的街道……都在表明這是一個寂靜之城—納粹占領(lǐng)者常說的“盲城”。
就在這樣噩夢般的巴黎,人們會在一些之前從不經(jīng)過的道路上相遇,曇花一現(xiàn)的愛情從中萌生,明天能否再見也是未知。而后,這些短暫的相遇和偶然的邂逅也有了結(jié)果—新生命降臨。這就是為何對我而言,巴黎帶著原初的黑暗。如果沒有那些,我根本不會來到這個世界。那個巴黎一直纏繞著我,我的作品也時常浸潤/ 沐浴在那朦朧的光中。
隨著時間流逝,城市里的每個街區(qū)、每個街道都能引發(fā)在這里出生或成長的人的一段回憶、一次碰面、一點遺憾或是一點幸福。一條同樣的街道串聯(lián)起一段回憶,這地方幾乎構(gòu)成了你的全部生活,故事在這里逐層展開。那些千千萬萬生活在這里的、路過的人們也都有著各自的生活和回憶。
這也是為什么在我年輕的時候,為了幫助自己寫作,我試著去找那些老巴黎的電話本,尤其是那些按照街道、門牌號排列條目的電話本。每當我翻閱這些書頁,我都覺得自己在通過X 光審視這座城,它就像一座在水下的亞特蘭蒂斯城,通過時間一點點呼吸著。我要做的就是在這千千萬萬的名字里,用鉛筆畫出某些陌生人的名字、 地址和電話號碼,想象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該引文譯自莫迪亞諾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獎演說辭。)
這種關(guān)懷普通人命運的態(tài)度,也可見于他的另一篇小說《夜半撞車》中。故事開頭是這樣的:
在我即將步入成年那遙遠的日子里,一天深夜,我穿過方尖碑廣場,向協(xié)和廣場走去,這時,一輛轎車突然從黑暗中冒了出來。起先,我以為它只是與我擦身而過,而后,我感覺從踝骨到膝蓋有一陣劇烈的疼痛。我跌倒在人行道上。不過,我還是能夠重新站起身來。在一陣玻璃的碎裂聲中,這輛轎車已經(jīng)一個急拐彎,撞在廣場拱廊的一根柱子上。車門打開了,一名女子搖搖晃晃地走了出來。拱廊下,站在大飯店門口的一個人把我們帶進大廳。在他打電話給服務(wù)臺時,我與那位女子坐在一張紅皮長沙發(fā)上等候。她面頰凹陷部分,還有顴骨和前額都受了傷,鮮血淋淋。一位棕色頭發(fā)理得很短、體格結(jié)實的男子走進大廳,朝我們這兒走來。
故事開頭是敘事者30多年后的回憶。上面提到的女子名叫雅克琳娜·博塞爾讓,開著一輛湖綠色的“菲亞特”轎車撞倒了故事敘事者。兩人被送往醫(yī)院后,曾在病房中交談,等他服藥后醒來時,那名女子已不見蹤影,卻給他留下了一筆錢。之后,他便一直尋找這名女子,而在尋找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回憶不斷涌現(xiàn),讓他經(jīng)歷了一遍審視自己半生的歷程—他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他與父親的關(guān)系、他的愛情,以及他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互相串聯(lián)起來的關(guān)系等等。他將手上一個不完整的地址和那女子的名字,加上一輛湖綠色的“菲亞特”(快意)轎車作為線索,開始了尋找和調(diào)查的工作。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回憶起一些兒時和青年時期的片段,重新思索了自己過去的生活。最后,他終于找到了雅克琳娜·博塞爾讓,一切復(fù)歸平靜。
重遇那個女子是撞車后幾個星期的事,也是小說的最后部分:
和那天夜里一樣,我取道威納茲街。這條街總是半明半暗。也許那兒停電了。我看見酒吧或餐館的招牌閃閃發(fā)亮,但是光線是如此微弱,人們難以看清那一堆車身的陰影,它正好停在這條街拐角前面。當我到了那里的時候,我內(nèi)心不禁一陣激動。我認出了這輛湖綠色的“菲亞特”。的確,這并不是什么意外,因為,對于找到它,我從來就沒有灰心過。必須要有耐心,就是這樣,而我覺得自己有著極大的耐心。無論下雨或是下雪,我都準備在街頭久久地等候著。
緩沖器和其中一塊擋泥板已經(jīng)損壞。在巴黎,當然有許多湖綠色的“菲亞特”,但是,這一輛明顯帶有事故的痕跡。我從上衣口袋里拿出我的護照,索里耶爾讓我簽名的那張紙折疊好了正放在里面。是的,是一樣的車牌號。
我仔細察看車的內(nèi)部。后排座位上有一只旅行袋。我可以在擋風(fēng)玻璃和刮水器之間留一張便條,寫明我的姓名和“弗雷米埃”旅館的地址。但是,我想要立刻弄個明白,做到心里有數(shù)。車恰好停在餐館前。于是,我推開淺色的木門,走了進去。
亮光從酒吧臺后的一盞壁燈灑下,使得兩邊沿墻擺放的幾張桌子置于昏暗中。然而,我卻在我的記憶中清楚地看到了這些墻壁,上面張掛著紅色天鵝絨帷幔,帷幔已十分陳舊,甚至好幾處已被撕裂,仿佛很久以前,這個地方曾經(jīng)有過富麗堂皇的全盛時期,不過,沒有人再來到這里。除了我。當時,我還以為我是在歇業(yè)以后進去的。一名女子坐在酒吧臺那兒,她身穿一件深棕色的大衣。一位身材和臉龐都像賽馬騎師的年輕人正在清理桌子。他盯著我,問道:
“您要點什么?”
說來話長。我向酒吧臺走去,我沒有去坐在高腳圓凳上,而在她身后停住了腳步。我把手放在她的肩上,她嚇了一跳,回過頭來。她眼神驚訝地盯視我。一道長長的傷痕在她前額劃過,正是在眉毛上面。
“您是雅克琳娜·博塞爾讓嗎?”
我對自己竟然用這樣冷冰冰的聲音提這個問題而感到驚奇,我甚至覺得,是另一個人在替我說話。她默默地打量我。然后,她垂下眼睛,目光停留在我那羊皮襯里上衣上的污跡,然后,再往下看,落在我那露出繃帶的鞋子上。
“我們已經(jīng)在方尖碑廣場那兒見過面……”
我覺得我的聲音變得更加清晰,更加冷漠。我一直站在她的身后。
“是的……是的……我記得很清楚……方尖碑廣場…… ”
她眼睛一直盯住我,并沖著我微笑,是帶有一點諷刺性的微笑,同那天夜里—我覺得—在囚車里的笑容一模一樣。
而結(jié)尾則是一個未知的故事的展開,同時也是一個已知的結(jié)局:
我記得我們在水族館附近公園里的小徑漫步。我需要呼吸戶外的空氣。平時,我生活在一種壓抑得如窒息的狀態(tài)中—或更確切地說,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于小口小口地呼吸,好像必須節(jié)約氧氣。尤其是,當您害怕氣悶的時候,不能聽憑自己驚慌失措。不,要繼續(xù)有規(guī)律地一小口一小口呼吸,等著別人來給您除去這一擠壓您肺部的緊身衣,或者,等待這種恐懼感漸漸地自行煙消云散。
但是,很久以來,自福松波羅那林區(qū)那一段我已經(jīng)遺忘的生活以來,這天夜晚,在公園里,我才第一次深深地呼吸。
我們到了水族館門前。在微弱的光線下,這座建筑物依稀可見。我問她是否參觀過水族館。從來沒有。
“那么,這一兩天我?guī)ツ莾骸?”
制訂計劃是令人鼓舞的。她挽著我的胳膊,我則想象,在黑暗和寂靜中,玻璃板后面的這些色彩斑斕的魚兒就在我們身旁游弋。我的腿在疼痛,我略微有些瘸。然而,她也一樣,她的前額有劃破的傷痕。我問自己,我們將走向怎樣的未來。我感到,在別的時候,我們早已在同樣的鐘點,在同樣的地方,一起行走。沿著這些小徑,我不大清楚自己究竟身在何處。我們幾乎走到那山丘頂了。在我們上方,是夏約宮黑幽幽的大片側(cè)翼建筑之一。或不如說是昂伽迪納冬季體育運動場的一家大飯店。我從來沒有呼吸到如此寒冷,而又如此宜人的空氣。它以如絲般柔和的清涼滲入人的心肺。是的,我們想必是在山上,在高海拔處。
“您不冷嗎?”她對我說,“我們也許可以回去了…… ”
她把翻起的大衣領(lǐng)子裹緊?;氐侥睦铮课臆P躇俄頃。是啊,去位于那條南下直到塞納河的大街邊上的房子。我問她是否打算在那兒久住。將近一個月。
“那么,莫拉烏斯基呢?”
“哦……整個這段時間,他都不在巴黎…… ”
我又一次覺得,我對這個名字很熟悉。我曾聽見我父親口中說出這個名字嗎?我想起,一天,從“帕藍”旅館給我打電話的那個家伙,他的聲音由于雜音的緣故而聽不清楚。居伊·魯索特。他跟我說,我們和您的父親合開一家事務(wù)所。魯索特。莫拉烏斯基??磥恚灿幸粋€事務(wù)所。他們都有事務(wù)所。
我問她,平時,她和這個叫作索里耶爾的莫拉烏斯基一起能做些什么。
“我希望知道得更多些。我認為您對我隱瞞了些東西?!?/p>
她默默不語。然后,她突然對我說道:
“才不呢,我什么也沒有隱瞞……生活比你想的要簡單得多…… ”
她第一次用“你”稱呼我。她抓緊我的胳膊,我們沿著水族館往前走??諝夂粑饋硎冀K還是又冷又清爽。穿過大街前,我在人行道邊上停住腳步。我出神地看著大樓前的那輛車。那天晚上,我獨自一人來到這里時,我覺得這座大樓渺無人煙,這條大街闃無一人,好像沒有人再走過這里。
她又一次告訴我,那兒有一個大陽臺,能看見巴黎全景。電梯緩緩上升。她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她在我耳旁低聲說了一句話。定時亮滅燈開關(guān)已關(guān)閉,在我們的頭上,只剩下小長明燈的燈光在閃爍。
為什么說是一個已知的結(jié)局呢?因為這是30多年后的一個回憶片段,如果他們后來有再見面,故事就不會這樣寫。莫迪亞諾在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獎演講詞中也說過,這種邂逅故事,在那個時代是那樣的不確定。
莫迪亞諾在演講詞中引述了詩人托馬斯·德·昆西年輕的時候發(fā)生過的一件事,這件事讓他終生難忘。
在倫敦擁擠的牛津街上,他和一個女孩成了朋友,就像所有城市中的邂逅一樣。他陪伴了她幾天,直至他要離開倫敦。他們約定一周以后,她會每晚同一時間都在大提茨菲爾街的街角等他。但是他們自此就再也沒見過彼此?!叭绻钪?,我們一定都會尋找彼此,在同一時間,找遍倫敦的所有角落;或許我們就相隔幾步,但是這不寬過倫敦街道寬的咫尺之遙卻讓我們永生沒再相見。”(該引文譯自莫迪亞諾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獎演說辭。)
這個故事也可作為《夜半撞車》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