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4 月2 日,我國著名血液病學(xué)和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他這一生,躬耕杏林,直到生命的終點。
1964 年10 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那年1 月,32 歲的陸道培就在醫(yī)學(xué)界放了顆“原子彈”:成功為一名因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命懸一線的病人完成骨髓移植手術(shù),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該手術(shù)屬亞洲首例,陸道培的前輩們感慨:后生可畏。
“這個病人可以說是全世界骨髓移植以后活得最長的人。”陸道培說,自己在完成手術(shù)后的幾十年間都跟她保持聯(lián)系,不時進行隨訪。
當(dāng)年的病人叫張秋蘭。2021 年,80 歲的她,一定要去家里看望陸道培,那位讓自己多活了近一個甲子的先生。
1964 年之前,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絕癥。醫(yī)生們眼見病人在生命線上掙扎,卻無法拉病人一把。
“ 我從前做血液病工作,父親是反對的。他說你看我做眼科,治一個好一個,后面跟著都說好,病人都活著。你要治療的是白血病,能治活的很少。”陸道培回憶說。
全世界的科學(xué)家都在苦苦尋找那把走出迷宮的鑰匙,百業(yè)待興的新中國,疑難病的救治更是困難重重?!澳莻€時候很多血液病人都覺得沒希望了,我晚上十一二點鐘還在病房里,他們鼻子出血了,我給他們堵。用完的玻璃片自己刷,現(xiàn)在不可想象了。”陸道培說。
年輕的陸道培,在黑暗中循著一星微光前行。那微光,是對生的渴望。
剛剛記事的時候,日軍炮火無差別地狂轟濫炸,洞穿了陸道培的整個少年時期。
“ 我媽媽從上海逃走的第二天,房子就被炸掉了?!蓖伦屗两裥挠杏嗉?,“ 有的在寧波,有的在蘇州,媽媽沒有把七個孩子集中在上海,怕一個炸彈下來,全家人都死了。”
經(jīng)歷過骨肉生離的母親,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留在身邊,可陸道培堅持選擇服從分配,去了北大人民醫(yī)院的前身—— 中央人民醫(yī)院。他說,要服從祖國的需要。
服從醫(yī)院分配,進入血液病研究領(lǐng)域,舉步維艱的陸道培,選擇一步步往前挪。沒錢買存放血樣的盒子,他找西直門橋下做簸箕的老人定制;沒有液氮罐,他找北大和中國科學(xué)院的朋友幫忙制作。
在女兒陸佩華的心里,父親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沒有“ 難”字?!?那時候連抽骨髓的針頭都沒有,都是他一步步研發(fā)出來的。用他的話說,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p>
提及于此,陸道培卻云淡風(fēng)輕:“ 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都是這樣。老百姓都是沒有條件就創(chuàng)造條件?!?/p>
創(chuàng)造條件,談何容易? 從陸道培畢業(yè)工作到完成那例手術(shù),中間隔了8 年。那是夜班后舍不得補覺,揣起饅頭扎進實驗室的8 年;那是黑夜連著白晝,失敗接踵失敗的8 年。
對于北京的蜂窩煤爐子,陸道培始終找不到生火的訣竅。孤寂的寒夜,把自己裹進大衣里的陸道培,最終找到了那束炬火:張秋蘭移植同卵雙胞胎妹妹的骨髓,痊愈存活。
在雙胞胎之間移植骨髓,現(xiàn)在看起來不難了,但是在1964 年,亞洲還沒有人做過。
同卵雙胞胎之間可以骨髓移植,兄弟姐妹之間有沒有可能?父母和子女之間可不可以? 哪怕生的希望只是多出一毫一厘,陸道培也愿意為之千百次地嘗試。
黃曉軍是陸道培的博士生,如今是北大血液病研究所所長。當(dāng)年和老師一起探索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時,移植后的間質(zhì)性肺炎是他們面前的沼澤,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又千回百轉(zhuǎn)拼命向前。
黃曉軍回憶,當(dāng)時沒有大蒜素,陸道培就帶著大家剝大蒜,剝完之后在院里進行制劑。
藥解決了,器械的問題又來了。保存血液的恒溫水浴鍋,沒有;無菌層流室,沒有!陸道培干脆自己上手設(shè)計。
“ 骨髓移植要無菌的病房,我的無菌病房只申請了一千塊錢。兩間房子中間打一個洞,鼓風(fēng)機我自己去買;高效過濾器,粗效過濾器,也自己去買;架子用磚來搭,完全是土法上馬?!本褪窃谶@間土法上馬的無菌層流室,1981 年9 月30 日,一位身患急性白血病的大學(xué)生利用哥哥提供的骨髓,成功完成了移植手術(shù)。這也是中國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開創(chuàng)了我國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先河。
截至2021 年1 月,北大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細胞移植例數(shù)超過1 萬例,半相合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在全球名列前茅。黃曉軍說,老師畢生的努力告訴他們:“ 為了病人,就得‘ 不破樓蘭誓不還’,要想把這個事情做成,就要克服一切困難。”
少年時的陸佩華一直不懂,父親為什么總把家里電話、地址都告訴給患者。直至成為家里的第六代醫(yī)生,陸佩華才真正理解父親當(dāng)年的回答:他們要活下去。
一日醫(yī)者,終生仁心。89 歲時,陸道培還出現(xiàn)在早8 點的病房里,仔細詢問患者的情況。對一名醫(yī)生來說,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眼見病患掙脫死神之手,“ 活下去”。
陸道培90 多歲時,每天要坐在電腦前看看英文資料,了解國際血液病研究的最新進展。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 晏成書屋”。晏成就是晚成的意思,陸道培用這個名字鼓勵自己年紀(jì)大了也要努力工作。
從黃浦江畔到燕山腳下,陸道培用93 載春秋完成了另一種“ 生命移植”——將畢生學(xué)識植入醫(yī)學(xué)長河,讓仁心仁術(shù)在后來者的血脈中永續(xù)奔流。
(摘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