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技巧
人物傳記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文體,主要以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歷史貢獻等為核心內(nèi)容,其形式特征鮮明,具有獨特的結構和語言風格。開篇通常會點明人物的姓名、字號、籍貫、家世等基本信息;主體部分多以時間順序為主線,敘述人物從幼年到成年的成長經(jīng)歷、重要事件和歷史貢獻,尤其是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還會通過人物的經(jīng)歷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在結尾對人物進行總結性評價時,有時會引用他人的評價,以突出人物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傳記通常語言簡潔,多用短句,力求用最少的文字傳達最多的信息。
我們在閱讀人物傳記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逐句細讀,理清脈絡
傳記類文言文大多以時間為線索來記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職,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時間、地點、人物和官職等關鍵信息,逐句細讀,理清文章脈絡,從而更好地掌握人物經(jīng)歷及事件進展。
1.時間
注意年號及相關的具體年代,古代紀年主要用的是年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的標志是:①年號+初,如:乾元初;②年號+具體年份,如:泰始九年;③年號+中,如:天監(jiān)中;④年號+末,如:建安末。干支紀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的有關詞語,如:癸丑、甲子等。
2.地點
要特別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了明確介紹出來的地點外,還要注意“知、守、除、遷、貶、改、擢、移、拜、轉”等詞語后面所帶的地點,如:知江夏,就是擔任江夏知府(該地最高行政長官)。
3.官職
要注意文本中的人物擔任什么官職,擁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體權力,具體管理哪方面的工作等。如“右拾遺”是諫官,具體管理的就是向皇帝進諫方面的事,因為事情與職權密切相關,擔任什么職務,就會做什么事情。
4.人物
要特別注意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人物傳記中,由于人物多是朝廷官員,所以他們涉及的關系主要有:①與皇帝及上級之間的關系;②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間的關系;③與下屬之間的關系;④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關系。如果是一般人物,還會涉及與他(她)直接相處之人及間接影響之人的關系,很多與家庭背景有關系,比如受祖父母、父母影響等。
5.事件
要特別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以及人物處理事件的方法、態(tài)度、觀點,處理后的反映與效果,得到的評價等。
二、分析人物形象,歸納性格特點
1.理清傳記記載的基本事實,注重對細節(jié)的分析理解,把握傳主的形象特征
傳記一般以時間為線索,記敘傳主的基本生命歷程,概括性地描繪出較為完整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時要把人物重要的生平事件、命運轉折、思想精神活動等重要細節(jié)全都標記出來,并分析在這些事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傳主的精神品質。
2.從傳主與時代、傳主與他人的關系等角度來把握傳主的形象
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完全取決于內(nèi)因,他的個性、思想的形成必定會受到所處時代及成長環(huán)境等外因的影響,了解這些重要事實可以讓我們對傳主成長中的各種因素做出符合實際的分析,以便更立體地了解人物,對其思想、品格及功過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
3.理解作者的評論、思想,分析作者的評論、思想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
作者在一篇傳記結尾處發(fā)表自己對人物的評論或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是非常常見的,這也是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司馬遷通過“太史公曰”來表達自己對筆下人物的愛憎,公允而又有創(chuàng)見。后世作者紛紛效仿,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來了解作者的觀點、價值取向等,并探究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觀點,傳記記敘的事實能不能完全印證作者的觀點。
4.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對文中提到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本中涉及對人物的評價時,有作者本人的評價,也有當時社會其他人對傳主的評價,對傳者觀察的各種角度、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等都會體現(xiàn)在傳記作品中。我們也需要弄清楚文章記敘的事實材料是哪些,作者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其他人的評價是怎樣的,這些態(tài)度和評價跟記敘的事實有什么聯(lián)系,這些評價是否合理等。
拓展延伸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嘉佑二年,試禮部。主司歐陽修驚喜,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洵卒,贈光祿丞。既除喪,還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創(chuàng)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nóng)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nóng),是擅造律也?!碧崤e官驚曰:“公姑徐之?!蔽磶?,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nèi)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蹦速隽w緡得二千,復發(fā)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兆诹ⅲ笊?,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內(nèi)容整理】
一、時間線梳理
1.早年時期
蘇軾出生眉州眉山,母程氏授書,少年聰慧,通曉古今治亂。
嘉祐二年(1057年)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歐陽修賞識其才華,殿試中乙科。
父親蘇洵去世,蘇軾守喪后返朝任職。
2.反對新法時期
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上書反對新政。
任密州知州時,批評司農(nóng)寺擅自推行“手實法”,迫使朝廷廢止。
3.元祐年間(1086年后)
元祐元年:任中書舍人,受賜銀緋。
元祐三年:主持禮部科舉考試,改革科場陋規(guī),驅逐欺壓考生的宦官。
元祐四年:因直言遭權貴排擠,自請外調,任杭州知州。
杭州任上:遇大旱饑疫,減免賦稅、賑災救民,建“病坊”收治病人。
4.晚年時期
徽宗即位(1100年):遇大赦,提舉玉局觀,官至朝奉郎。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
二、人物形象總結
1.政治品格:剛直敢言、為民請命、務實清廉。
2.文學成就:天賦卓絕、文風自然、影響深遠(“雄視百代”)。
3.人格魅力:幽默豁達(“嬉笑怒罵皆可書”)、仁愛恤民、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