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葉嘉瑩去世的消息,內(nèi)心突然一顫?!霸娫~的女兒,風雅的先生”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她說她的一生只為一件事,要“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里來”。詩成就了她,也救贖了她。詩人席慕蓉曾評價她“就是詩魂”,確實,這百年詩魂,永遠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我之前在網(wǎng)上看過葉老師的公開課《中華詩詞之美》,當時她講的是李商隱,今日我又花了一個小時再看了一遍,心中感慨萬千。
最吸引我的是她那吟詩的腔調(diào),講究平仄節(jié)奏。如今我們學詩似乎不再講究吟誦了,古人說吟而成文,所以當我聽到葉老師第一次讀詩時覺得怪怪的,但是多聽了幾次后,發(fā)現(xiàn)吟誦確有它獨特的美感,也更能表達詩歌的情感。不僅如此,葉老師還吟唱詩歌。在課上,她吟唱了一首李商隱的《嫦娥》,使詩更顯孤獨和寂寞。而詩被她吟誦時好像活了過來,就像李商隱跨越千年站在我們面前,可見她激發(fā)的是何等深沉的共情與共鳴。
其實,葉老師與李商隱有著特殊的緣分,她談到李商隱的一首詩叫《送臻師》,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苦海迷途去未因”。葉嘉瑩出生時中國并不太平,如她所說“人生就像一個苦海,有生離死別。為什么有這么多的罪惡,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戰(zhàn)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痛苦?我們?nèi)松诳嗪V?,我們都迷失了,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所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佛教說有過去、未來,所以‘去’是過去,‘未’是未來,我們都把去來的因果迷失了?!毙r候的她也像李商隱一樣不知這個世界的救贖在哪兒,所以她和了一句詩:“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痹跓o數(shù)痛苦的時刻,她只有自贖以自渡。所以她在經(jīng)歷了家國動蕩、漂泊流離,少時喪母、晚年喪女后,這一樁樁一件件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難以渡過的難關,都在詩中得到了救贖。
詩歌的價值在于滋養(yǎng)人心,讓人在喧囂的世界找到心靈的港灣?,F(xiàn)在的我們常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無法認識詩歌對人心靈和品質(zhì)提升的功用,更難與詩共鳴,一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事太少,二是我們失去了那一份詩心。
愿我們永葆詩心,活得純粹自然,追隨葉嘉瑩的百年詩魂,感悟詩詞之美!
【福建龍巖市第二中學高三(8)班】
◆點評
這篇作文開篇以葉嘉瑩去世的消息為切入點,通過對葉嘉瑩身份定位及他人評價的闡述,迅速將葉嘉瑩的形象樹立起來,奠定了全文緬懷與敬仰的情感基調(diào)。主體串聯(lián)回憶,先是描述葉嘉瑩吟誦的獨特美感,隨后講述她的人生經(jīng)歷與詩歌相呼應,邏輯上層層遞進,逐步展現(xiàn)葉嘉瑩通過詩詞獲得救贖的人生歷程。結尾聯(lián)系當下,發(fā)出永葆詩心的呼吁,實現(xiàn)從對葉嘉瑩個人的緬懷到對社會現(xiàn)象反思與永葆詩心的呼吁,主題升華的同時深化了思想。
【陳香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