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詩詞為伴,是件令人享受的事。在我的老師葉嘉瑩眼里,“古典詩詞凝聚中華文化的理念、志趣、氣度、神韻。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往往是用生命譜寫詩篇、用生活實踐詩篇,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后的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p>
葉嘉瑩一生都致力于古詩詞的研究和推廣。前不久,有老師在南開大學的講座上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有的人,在作詩的那一刻,是個詩人;有的人,在讀詩的那個瞬間,是個詩人;而葉嘉瑩時時刻刻都是詩人,她已經在生活中活成了一首詩?!?/p>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比~嘉瑩是沉浸在詩詞中的,日常情境中她也喜歡吟誦爛熟于心的佳句名篇??吹降缆穬蓚鹊幕渑拧⒒▊闳缟w,她會低吟“繡幄鴛鴦柱。紅情密,膩云低護秦樹”;回家路上看到紫玉蘭樹開始飄零,她會想起“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看到園丁在院子里種瓜,她脫口而出“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和“幸結白花了,寧辭青蔓除”,并點評道:前者是詩人生活的實踐,后者是生命的感悟。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情畫意到意蘊旨趣,從精神氣質到家國情懷,越來越多人在古詩詞里,發(fā)現(xiàn)“一種感發(fā)人心的力量”。
葉嘉瑩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她曾謙遜地說:“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我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沒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者……在教學的道路上,雖然我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我卻確確實實為教學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生命?!被叵敫母镩_放之初,思念祖國的她給國家教委寫信,請求回國教書。即使到90多歲高齡,她依然堅持教課,只為“在有生之年,把即將失傳的吟誦留給后學者”。
抱持對古典詩詞的拳拳之心,葉嘉瑩一生讀詩、釋詩、寫詩、講詩,引領讀者體味“興發(fā)感動”的力量。這種由生命體驗形成的精微理解,搭起通往詩詞國度的階梯,鼓舞當代人追求詩意生活。正如葉老師自己所說:“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歌里邊美好、高潔的世界……我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里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所要做的事情?!?/p>
最近,很多人在看講述葉嘉瑩人生的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影片的英文標題,用了莎士比亞詩里的一句“Like the Dyer’s Hand”,意為“染匠之手”。真是一個極妙的比喻!詩詞之于葉嘉瑩,就好比染料之于染匠,浸潤已久,留下洗不去的色彩。葉老師一生與古典詩詞相伴,自己也帶有了詩詞的光彩。
那我們呢?我們希望自己帶上什么樣的色彩?又期待自己成就怎樣的匠心?斯人已逝,文化不息。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在精神和興發(fā)感動的生命不會中斷,而中華文化的長流也一定能夠綿延不絕,潤澤未來的世世代代。葉老師的心愿言猶在耳:“我在等待,等待因為我的講解而有一粒種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少年之后,等著這一粒種子有一天會發(fā)芽,會長葉,會開花,會結果——‘千春猶待發(fā)華滋’?!?/p>
那些播下的種子,正在生發(fā)。
(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9日,有改動)
◆提煉
元代喬夢符提出謀篇布局顯文采六字訣:“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边@里說的是詩詞歌賦作法,但可通用于所有文章的寫作。
1.開頭要像“鳳頭”,奠定基調。這篇時文開篇直抒胸臆,點明“與古詩詞為伴,是件令人享受的事”,緊接著借葉嘉瑩對古典詩詞生命力的闡述,既強化開篇主題,又自然引出文章主角葉嘉瑩,為后文對其事跡和精神的講述做鋪墊。
2.體干要像“豬肚”,多維度敘述。文章引用他人對葉嘉瑩的評價,從側面展現(xiàn)葉嘉瑩與詩詞融為一體的狀態(tài);列舉葉嘉瑩在日常生活中吟誦詩詞的場景,突出其在詩詞研究與推廣方面的獨特貢獻;引用葉嘉瑩的自我剖析,展現(xiàn)其謙遜品質;講述她對教育事業(yè)的全身心投入,凸顯其作為優(yōu)秀教師的奉獻精神。
3.結尾要像“豹尾”,升華主題。文章最后以兩個反問句引發(fā)讀者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思考,由葉嘉瑩的個人事跡上升到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化傳承的展望,堅信中華文化長流綿延不絕,葉嘉瑩播下的種子已然生發(fā),升華了主題,使文章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廣泛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