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敘事時序與預言敘事
《紅樓夢》進行預敘的方式是豐富多樣的,總體上可以分為直接預敘和暗示兩種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講述人對未來發(fā)生的事情直接進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賈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寫:“因此優(yōu)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內(nèi)中協(xié)助,題奏之日,輕輕謀了一個復職候缺,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補了此缺,拜辭了賈政,擇日上任去了。不在話下?!边@些事情都發(fā)生在林黛玉進賈府之后,晚于當時的故事時間,但卻在此之前講述出來,顯然是屬于預敘,目的在于使賈雨村之事完整敘述,借此了結。這種預敘往往用“不在話下”或“這是后話”等詞語作標志。
這種直接性的預敘也可以通過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給鳳姐托夢,從其“將來敗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敗落下來”“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等語來看,這明顯是在說賈府將來的命運,同樣是屬于預敘。
不過總的來看,《紅樓夢》一書中像上述較為明顯的預敘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是采取種種帶有暗示性的手法來進行預敘,具體的形式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大體有如下三種:
一是通過圖畫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寫的“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暗示了《紅樓夢》中主要女性的命運。
二是通過詩詞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寫的《紅樓夢》套曲,其中《終身誤》預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人的結局及賈寶玉當時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過謎語、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諸人所制謎語,其謎面和謎底都帶有預言色彩,如賈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節(jié),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為戲耶?……小小之人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边@段描寫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對讀者的一種暗示,提醒他們注意這些謎語背后的內(nèi)涵。
上述這些預敘方式與全書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敘述有機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嚴密的預敘系統(tǒng)。這些預敘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進行,之所以如此,也與詩詞、謎語等文學樣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雙關性特點有關。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語句獲得雙重蘊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義參與、完成作品的敘事,另一方面則隱藏著另一層具有預言、象征性的內(nèi)涵。從藝術表達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蘊涵更為豐富,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近乎猜謎的藝術享受,主動性和參與性都大大增強。
不過同時也要看到,曹雪芹這一藝術手法的運用似乎并未完全達到其創(chuàng)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對讀者理解作品的一種干擾或誤導。既然設謎,就會有人來解謎,解謎的意見不同,作品又沒給出明確的答案,就會形成懸案。比如鳳姐判詞,讀者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有多種說法。還有一些讀者無限放大作品的這一特點,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敘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對隱含意義的探索上,求之過深、牽強附會,得出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觀念、方法的錯誤會造成對《紅樓夢》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隱派紅學就代表了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總結的:“求深反淺,是這派‘紅學家’底通病。”
可見對《紅樓夢》這種獨特的敘事手法應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對作品的敘事意圖不加理會,也不能將無中生有的觀點強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詩詞、語句具有預言意義,哪些沒有,區(qū)分的標準何在,該如何判斷,這是解讀《紅樓夢》的一大難題,許多爭議也由此產(chǎn)生。
(摘編自苗懷明《論〈紅樓夢〉的敘事時序與預言敘事》)
【賞析】
文章首先指出了《紅樓夢》的兩種預敘方式,并舉例闡述直接預敘的特點;然后,重點分析了暗示性預敘的形式及其利弊;最后,指出正確看待預言敘事的方法。文章對《紅樓夢》中預言敘事的形式進行了分類,并具體分析了暗示性預敘的特點。暗示性預敘方式使作品中的部分語句獲得雙重蘊涵,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容,大大增強了讀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但也容易誤導讀者,讓人們對《紅樓夢》內(nèi)容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