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研究生耗時5年編成高中班史”一事引發(fā)網(wǎng)絡熱議。其制作班史的計劃是從5年前高中畢業(yè)時開始的,當時是想寫成班級日志留個紀念,但隔壁班聽說后也加入進來,材料越寫越多,最后就按照古代的歷史書模式排版,和幾個同學合作,數(shù)次修改,到2025年初才完成了這本包括兩個班的班史。這本班史里,把班主任寫成“本紀”,其他老師寫成“世家”,同學寫成“列傳”,儼然一部微縮版的紀傳體通史。這些針對高中時期點滴小事的書寫,記錄的是一個小集體的共同回憶:無論是操場上的奔跑,還是教室內的嬉笑打鬧,抑或是課堂上的“一本正經”,都是曾經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無比鮮活的細節(jié)。這本班史有七八十頁厚,字數(shù)達三萬六千字,文稿全部手寫,其中有一萬五千字用文言文寫成。事實上,這并不是第一個書寫班史的案例。山東煙臺魯東大學的42名學生,就曾寫了一本關于大學學習生活的班史。
對個體而言,縱觀其一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其實都是在與這些小事“打交道”。這些別樣的記錄讓人們知道,那些微小的、關于青春的美好回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
無論是“研究生耗時5年編成高中班史”,還是“魯東大學學生編寫大學班史”,都有其價值所在。這些內容并非是瑣碎日常的簡單拼湊,而是以一種極具儀式感的方式將個體的記憶進行了有溫度的連接,這份“心意”無比珍貴。
青春回憶、儀式感、記憶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