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化學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特別是化學實驗教學。新高考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化學實驗教學標準。縱觀高中化學教學現(xiàn)狀,在科學探究意識的激發(fā)、實驗操作規(guī)范性方面,依然有改進的空間。教師更需要基于新高考導向,探究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策略,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價值
(一)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多維思維
化學實驗具備實踐與理論雙重特性,其實踐維度要求學生運用化學實驗工具或設備,遵循特定的操作步驟來執(zhí)行實驗任務;從理論上講,實驗流程包括搜集實驗數據、制訂內容計劃以及撰寫實驗報告。實現(xiàn)既定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抽象與邏輯推理能力,熟練處理實驗設計,準確理解化學理論,解析實驗變量及其反應條件,這些技能與高考考核標準高度一致。在此背景下,學生通過自主操作滴定管,結合化學反應的動態(tài)過程,逐漸形成知識應用能力,還能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學生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可以在理解反應原理和實驗數據后,自主操控變量實驗或對比實驗,從中獲得發(fā)展思維、探究思維等能力的發(fā)展。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著重實踐操作,學生基于對物質性質的理解和反應機理的認知,通過驗證化合反應和離子鑒定等具體知識,強化學習效果,深化記憶。例如中和滴定實驗需要精準控制試劑用量,焰色反應需規(guī)范操作流程。這種實驗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在操作中建立“量”的概念,鞏固化學計量計算能力,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本質,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中的顏色變化及氣體生成等現(xiàn)象,能夠建立起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機制的關聯(lián)性認知,同時,形成實驗安全意識,了解規(guī)范化操作的重要性。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化學作為研究物質組成與變化規(guī)律的學科,其發(fā)展史本質上是通過實驗突破認知邊界的過程,從元素周期表的發(fā)現(xiàn)到綠色合成工藝的創(chuàng)新,均需經過嚴謹實驗驗證。新高考中物質制備方案設計、工藝流程優(yōu)化類試題占比顯著提升,這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遷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師可借助銀鏡反應、原電池設計等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異常實驗現(xiàn)象,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另一方面,將新型催化劑研發(fā)、碳中和技術等前沿成果融入教學,通過模擬工業(yè)制備實驗拓展思維維度,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化學人才奠定基礎。
二、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要素分析
(一)改進高中化學實驗硬件設施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依賴充足的硬件資源作為支撐。學校需基于國家教育政策,優(yōu)化實驗條件,增加實驗設施投資,以契合高考對實驗教學的標準。為滿足高中化學教學及實驗要求,需配置必要設備,包括酒精燈、試管、量筒、pH試紙、滴定管及電子天平等,以創(chuàng)造適宜的實驗條件。學校應根據具體需求,周期性地對實驗設備實施維護與保養(yǎng),設立專屬化學實驗室,并強化環(huán)境的維護與修繕工作。此外,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構建智能化、專業(yè)化與情境化的化學智能實驗室,以支撐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順利實施。例如:實驗室中集成多媒體設施,運用視頻、動畫及虛擬仿真工具演示風險實驗(如濃硫酸稀釋過程、氣體爆炸模擬)與精細操作(如滴定技術、結晶提?。?,旨在使學生直觀掌握原理,增強實驗教學效能。
(二)明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目標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需要圍繞具體目標進行設計,確保學生通過實驗形成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教師需結合化學課程標準,基于高考對實驗能力的考查要求,明確實驗題型的關鍵考查點(如實驗方案設計、現(xiàn)象分析、誤差解釋),并以此制定教學目標。一方面,需強化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例如規(guī)范使用儀器(如移液管、容量瓶)、準確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學生不僅需掌握實驗步驟,還需在實驗前提出探究問題(如“濃度如何影響化學反應速率”),設計驗證方案,最終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另一方面,需注重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意識。例如:在“污水處理模擬實驗”中滲透環(huán)保理念,在“易燃試劑操作”中強調安全規(guī)范,引導學生形成嚴謹的實驗習慣和正確的學科價值觀。通過多維目標的設定,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研究方向,提升探究質量。
(三)科學制定高中化學實驗標準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需以規(guī)范的操作標準為支撐。為適應新高考對實驗能力的要求,需立足教材內容(如“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原電池原理探究”),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制定分層次的實驗標準。例如:基礎實驗(如酸堿中和滴定)需明確步驟細節(jié)(如檢漏、潤洗、終點判定),探究實驗(如影響分解速率的因素)需規(guī)定變量控制與數據分析方法。同時,教師可參考近年高考實驗真題(如2023年全國卷“沉淀轉化實驗分析”),提煉考查重點,將其融入實驗設計。例如:在“鈉與水的反應”實驗中,從現(xiàn)象觀察、反應方程式書寫到安全注意事項,均需設定明確規(guī)范。通過標準化指導,學生能夠更高效地掌握實驗核心要點,減少操作失誤,提升學科關鍵能力[2]。
三、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化學被視為高中階段的基礎學科,涉及化學原理、知識和性質等內容,學習這些內容離不開化學實驗的支持。所以,高中化學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講解工作,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和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在化學實驗情境中深化概念認知,明確物質轉化原理,在自主實驗設計中,發(fā)展拓展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操作如下:
(一)創(chuàng)建實驗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與效率,需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動參與實驗設計與分析。傳統(tǒng)教學模式偏重教師演示,學生操作機會有限,導致實驗過程流于形式,難以深入理解反應本質。因此,教師需優(yōu)化實驗教學模式,以學生動手實踐為核心,通過真實情境增強實驗代入感[3]。
以蘇教版必修一“鈉的性質探究”實驗為例。該實驗聚焦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劇烈現(xiàn)象及產物驗證,器材需求簡單(如鑷子、濾紙、酚酞試液等),適合開展分組探究。教學時,可創(chuàng)設“消防員如何撲滅金屬鈉火災”的實踐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鈉的性質與滅火方法的關系。實驗中,學生需完成以下任務: ① 用鑷子取綠豆大小鈉塊,吸干煤油后放入水槽; ② 觀察反應現(xiàn)象(熔化成小球、嘶嘶聲、溶液變紅); ③ 收集氣體并驗證為氫氣; ④ 討論鈉保存方法及事故處理措施。通過“現(xiàn)象觀察一原理分析一實際應用”的遞進設計,學生既能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又能理解實驗結論與生產生活的聯(lián)系。再如蘇教版選修四“鐵離子檢驗”實驗,教師可結合“水質檢測員”職業(yè)情境,提供含 Fe3+ 的待測水樣,要求學生設計檢驗方案。學生需自主選擇試劑(如KSCN溶液)、規(guī)范操作(膠頭滴管垂直懸空添加),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并撰寫檢測報告。這種情境化教學能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實際問題解決方案,顯著提升實驗參與度。
(二)以問題為導向,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基于證據推理的科學思維,使其能系統(tǒng)分析化學反應本質與規(guī)律。化學原理(如勒沙特列原理、氧化還原規(guī)律)均需通過實驗現(xiàn)象推導得出。教師應設計階梯式問題鏈,引導學生在“假設一驗證一結論”的閉環(huán)中構建認知體系,強化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蘇教版必修二“催化劑對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影響”實驗為例。教師可設計問題鏈: ① 不同催化劑( FeCl3 、 MnO2 、生物酶)的催化效果有何差異? ② 催化劑用量是否影響反應速率? ③ 溫度變化會改變催化效率嗎?實驗前,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假設(如“ MnO2 催化產氣速率最快”),利用注射器定量收集氧氣、秒表計時等方法驗證猜想。通過對比單位時間內氣體生成量,學生可歸納出“催化劑種類是影響速率的關鍵因素”等結論。實驗后延伸討論:醫(yī)用雙氧水消毒時為何產生氣泡較慢?如何通過實驗優(yōu)化傷口處理方案?這種問題驅動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推理能力。再如蘇教版選修四“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教師可設置探究問題:① 向 K2Cr207 溶液中滴加濃硫酸,溶液顏色如何變化? ② 加入NaOH溶液后為何顏色恢復? ③ 如何通過實驗證明濃度改變確實引起平衡移動?學生通過觀察橙紅色( Cr2072- )與黃色( Cr042- )的相互轉化,結合比色卡定量分析濃度變化,最終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核心邏輯。實驗創(chuàng)新點:引入數字化傳感器(如pH計、分光光度計)精確測定數據,增強結論說服力。通過層層設問與實證分析,學生逐步形成“宏觀現(xiàn)象一微觀解釋一符號表征”的化學思維模型。
(三)創(chuàng)新化學實驗,深化科學探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需強化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優(yōu)化方案的能力,通過變量控制、對比分析、結論遷移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教師應基于教材基礎實驗(如“酸堿中和滴定”),通過材料替換、條件優(yōu)化、裝置改進等方式拓展探究維度,引導學生在實證中理解學科本質[4]。
以蘇教版必修一“Fe的檢驗方法”實驗為例。教材采用直接滴加KSCN溶液法驗證 Fe3+ 存在,教師可創(chuàng)新設計: ① 提供含 Fe2+ 、 Fe3+ 的混合溶液,要求學生設計分離檢驗方案; ② 對比不同顯色試劑(如KSCN、NaOH)的靈敏度差異; ③ 探究溶液pH值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學生通過分組實驗發(fā)現(xiàn)“先加 H202 氧化 Fe2+ ,再加KSCN溶液顯色”的優(yōu)化路徑,并延伸討論“如何檢測補鐵劑中的鐵元素形態(tài)”。若實驗出現(xiàn)異常(如溶液未變紅),則引導學生回顧試劑添加順序、氧化劑用量等變量,培養(yǎng)誤差分析與方案迭代能力。再如蘇教版選修四“原電池創(chuàng)新設計”實驗,突破教材(銅鋅—稀硫酸模型)限制,提供檸檬、土豆等生物材料替代電解液,或探究不同金屬電極(鎂條、鉛筆芯)的電流輸出效能。學生通過多組對照實驗總結“電極活性差異與電解質導電性是決定電池性能的關鍵因素”,并嘗試解釋“為什么水果電池無法持續(xù)供電”。這種開放式探究將知識應用與實際問題解決結合,切實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工程實踐能力。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增強社會責任感
新高考背景下,化學實驗教學需強化學科價值與社會應用的融合,通過真實問題解決(如環(huán)境污染治理、資源循環(huán)利用),引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教師應挖掘教材實驗的生活延伸點,在“現(xiàn)象觀察一原理分析”基礎上增加“社會影響評價”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形成科學倫理觀與公民責任感。
以蘇教版必修一“水體中氯離子的檢測與處理”實驗為例。教師可設計情境任務: ① 采集校園池塘水、自來水、雨水樣本; ② 使用硝酸銀溶液檢測氯離子濃度; ③ 對比《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分析水質安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池塘水氯離子超標后,延伸探究“如何用化學沉淀法(如加 Na2C03 )降低氯離子含量”。學生通過繪制處理方案流程圖、計算試劑投放量,理解工業(yè)廢水處理的科學原理。實驗總結階段,可討論“含氯消毒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雙刃劍效應”,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化學技術進步與社會責任的關系。再如蘇教版選修四“食品中鐵元素含量測定\"實驗,教師提供補鐵劑、菠菜、動物肝臟等材料,要求學生用比色法測定鐵含量,對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飲食建議。通過分析“缺鐵性貧血人群的營養(yǎng)干預方案”,學生既能掌握分光光度計使用方法,又能深刻體會“定量分析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應用價值”。這種教學策略使知識習得與責任意識培養(yǎng)同步實現(xiàn)[5]。
結束語
新高考改革對化學實驗教學提出更高要求,教師需以“素養(yǎng)導向、生活關聯(lián)、創(chuàng)新實踐”為核心,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活探究興趣、問題鏈設計發(fā)展科學思維、實驗改良深化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滲透強化學科價值,構建四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實踐中應充分挖掘蘇教版教材實驗的拓展空間,將“溶液配制”“物質檢驗”等基礎實驗與能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等現(xiàn)實課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形成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真正實現(xiàn)“知能并重、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軍翔.化學學科關鍵能力與高考化學學科關鍵能力辨析及其啟示[].課程·教材·教法,2023,43(9):121-129.
[2]周琦,張霞麗,趙桂,等.高考綜合實驗試題在化學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和育人價值化學教學,2022(10):88-92.
[3]單旭峰.高考化學學科關鍵能力的建構思路、基本內涵與考察實施路徑].課程·教材·教法,2022,42(6):139-146.
[4]王景,陳元慶.“化學實驗方案設計”高考考點分析及其教學實踐[.化學教學,2020(1):90-93.
[5]柳世明.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以北京2019年高考化學實驗題為例試題與研究,2024(1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