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火烽村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qū)闕家鎮(zhèn),現(xiàn)存4處造像點,共8龕13身造像(含附龕),主要題材有凈瓶觀音、送子觀音(含送子娘娘)、南海觀音、文昌帝君等,開鑿年代在清代中期偏晚,為研究南充地區(qū)晚期摩崖造像的發(fā)展演變歷史以及民間信仰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火烽村;摩崖造像;觀音;清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1
火烽村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qū)闕家鎮(zhèn)東北部貳溝,北距高坪城區(qū)28千米,西南距鎮(zhèn)政府5千米,與闕家鎮(zhèn)雙河村、紅堰村、新祠堂村和佛門鄉(xiāng)銀花村接壤,面積2.1平方千米?;鸱榇宓靥幋|北丘陵區(qū),海拔在270~540米,東、西部為山體,中部是呈南北向的狹長谷地壩區(qū),構成兩山夾一溝的地形。所在區(qū)域的地質構造以四川中臺坳為主體,巖層多為紅色砂頁巖、泥巖夾砂巖,巖質疏松,容易遭受侵蝕。
火烽村摩崖造像目前發(fā)現(xiàn)4處(圖1),均鑿于鳳凰嶺巖石上,只是分布較為分散,按從南至北、從西向東的逆時針方向依次編號為一號至四號造像點(龕號亦同此順序),分別是凈瓶觀音龕像(K1)、送子觀音龕像(K2)、桉樹林觀音龕像(K3)、林清廟龕像(K4~K7)?;鸱榇迥ρ略煜裨诜街疚墨I中并無相關記載,之前在文物普查和石窟寺專項調查中曾進行過簡單的調查。2017年受闕家鎮(zhèn)政府委托,西華師范大學“南充傳統(tǒng)村落歷史文化資源研究”課題組調查火烽村歷史資源時也涉及了部分摩崖造像。但基本數(shù)據一直不完善,對造像題材與年代的認識也不夠準確。為此,西華師范大學巴蜀石窟寺研究所于2024年6月組織專業(yè)人員開展了一次較為細致的調查。現(xiàn)將相關情況介紹于下。
1 龕像內容總錄
1.1 1號造像點(公路畔):凈瓶觀音龕像(K1)①
位置:位于現(xiàn)村級公路的交會處,獨立崖壁的中部,距現(xiàn)路面高5~6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6°10′39″、北緯30°40′56″,海拔416米。
形制:長方形單層檐屋形龕,占壁面高約80厘米、寬103厘米,龕高65厘米、寬73厘米、深30厘米,朝向為西南237度。
內容:龕內雕一觀音坐像、脅侍善財、龍女,共3尊像(圖2、圖3)。
主尊觀音原頭殘缺,現(xiàn)頭為今人后補,呈現(xiàn)為肉髻螺發(fā)的佛頭形式,并描畫有眉眼五官。身著雙領下垂式大衣,胸前系帶,頸下戴瓔珞,雙手施禪定印,掌心托一凈瓶,結跏趺坐于三層仰蓮座上,座下連長莖。觀音通高50厘米,像高37厘米。
善財、龍女侍立于左右,皆身繞飄揚的帛帶,風化嚴重,像高均為27厘米。左側龍女頭扎雙髻,身體呈“S”形,做舞蹈狀;右側善財童子身體左傾,雙手捧盤做供奉狀。
題刻:龕頂原有扇形四字題額(未能辨識的文字用“□”表示):“□音□□”。左右兩側龕柱刻楹聯(lián)一副,左聯(lián)云:“□□春風暖?!庇衣?lián)云:“枝頭□□□?!雹?/p>
1.2 2號造像點(泉井旁):送子觀音龕像(K2)
位置:位于鳳凰山原土路右側300米處、果樹林田旁的山崖邊,地理坐標為東經106°11′6″、北緯30°40′56″,海拔436米。
形制:長方形單層龕,龕高107厘米、寬90厘米、深58厘米,朝向為西北314度。
內容:龕內雕一主尊坐像、二脅侍立像,共3尊像(圖4、圖5)。
主尊為送子觀音像,頭綰發(fā)髻,戴披風帽,雙肩覆衫,面相方圓,斜眉閉目,嘴角上翹,微露笑意,身著雙領下垂式大衣,胸飾瓔珞。右腿豎起,左腿平盤,游戲坐于三層仰蓮座上,左手持佛經置于左膝,右手抱童子置于右膝之上,童子殘損。觀音像高45厘米,頭高13厘米、頭寬9厘米、肩寬20厘米,雙膝間距26厘米,蓮座高19厘米。左手所持經?長12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童子像殘高12厘米。
左右各立一脅侍,為舞立的善財與龍女,皆身披帛帶,風化嚴重,只辨輪廓。左脅侍高32厘米,座高6厘米;右脅侍像高30厘米,座高9厘米。
其他遺跡:龕左側3米處有一眼泉井,井口直徑50厘米、井深130厘米,水質清冽,至今仍在使用。
1.3 3號造像點(桉樹林內):凈瓶觀音龕像(K3)
位置:位于林清廟上方山頂?shù)囊黄駱淞謨?,在村道內側的一個大石包上,距道路十余米,上方為陡峭崖壁。地理坐標為東經106°11′30″、北緯30°41′19″,海拔436米。整個石包長650厘米、高290厘米,龕距現(xiàn)地面50厘米。
形制:圓拱形單層龕,龕高72厘米、寬96厘米、深58厘米,朝向為西北312度。
內容:龕內雕一主尊坐像、二侍立像,共3尊造像(圖6、圖7)
主尊為觀音像居中,身后飾有尖頂近似三角形的背光,頭戴披風帽,雙肩覆衫,身著雙領下垂式大衣,胸前殘留有一個大方孔,雙手施禪定印,掌心托凈瓶,結跏趺坐于仰蓮臺座上,蓮座直接處于龕底面,蓮瓣扁平方正。主尊像高52厘米,頭高19厘米、頭寬9厘米、肩寬20厘米、雙膝間距26厘米,座高20厘米,背光高75厘米、寬35厘米。
兩身侍立像位于左右兩側壁,靠近龕口,二像均雙手持物于胸前,直立于花狀臺座上,風化嚴重,細節(jié)不清。左脅侍左肩殘缺,像高32厘米、座高6厘米;右脅侍臉部殘缺,像高30厘米、座高9厘米。
1.4 4號造像點:林清廟龕像
位置:位于庫樓灣右側山脊端部高處,距離山頂有六七米,視線開闊,三面臨空,地理坐標為東經106°11′7″、北緯為30°41′31″,海拔415米。龕像鑿刻在一面長約7米、高約6米的自然崖壁上,前方原有寺廟(林清廟)建筑,現(xiàn)已不存。現(xiàn)存4個龕,共計3尊像,朝向為西277度(K4、K5、K6同此朝向)。從右至左(自西向東)依次編號為K4至K7(圖8、圖9)。
1.4.1 送子娘娘龕像(K4)
位置:位于巖壁最右側,距現(xiàn)地表133厘米。
形制:圓拱形單層龕,龕高140厘米、寬82厘米、深50厘米。左右龕壁保存有整齊細密的鑿痕③。
內容:龕內雕送子觀音倚坐像一尊(圖10)。
倚坐像身后壁面雕有圓形素面頭光,頭上梳髻戴霞冠,大腦門,彎眉閉目,鼻殘小口,圓臉長耳,耳側下垂兩串珠鏈狀飾物,短頸、窄溜肩,身著寬袖長袍,右手置于腹前捧物,左手抱童子于左膝上,童子頭部殘損、身著肚兜、左腿殘缺。倚坐于長方形通壁臺座上,雙腿間有三道“U”形衣紋,雙足著履,鞋尖部分殘損。像高84厘米、頭高19厘米、頭寬10厘米、肩寬22厘米,圓形頭光直徑50厘米,左手所抱童子殘高16厘米,臺座高30厘米、深16厘米。
1.4.2 南海觀音龕(K5)
位置:位于K4左側,相距14厘米,距現(xiàn)地表133厘米。
形制:圓拱形雙層龕,外龕高151厘米、寬102厘米、深78厘米;內龕高86厘米、寬66厘米、深39厘米。外龕頂部之上,似淺雕有尖拱形龕楣,正中間尖拱之處鑿有一個圓拱形小龕(編為附龕K5-1),內雕小化佛一尊。小龕上方正中及左右兩側,鑿有3個圓孔,正中一孔最高,兩側二孔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三孔連線呈三角形,是原木構建筑所留的遺痕。
內容:內龕雕觀音坐像1尊,外龕刻鸚鵡、木魚、凈瓶、香爐、蓮花、蓮葉、蓮莖、水浪等(圖11、圖12)。
觀音像頭束高發(fā)髻,戴高花冠,冠飾二龍戲珠,冠下沿露“八”字形中分的頭發(fā),面相方圓,彎長眉,雙目俯視,寬鼻小口,大耳垂肩,耳后披覆長巾,窄溜肩,雙肩覆衫,身著雙領下垂式寬袖大衣,腰系帶,下身著裙,左手扶長方形經箱,右手持念珠于右膝處,左腿彎曲,左腳踩蓮花,右腿平盤,游戲坐于佛壇上。觀音通高113厘米,像高82厘米,冠高15厘米、頭高28厘米、頭寬12厘米、肩寬25厘米、雙膝間寬50厘米,經箱高15厘米、寬15厘米。蓮花、蓮葉、蓮蕾、蓮莖均刻在佛壇前側壁面上,花下線刻流動的海水紋。蓮花高12厘米、寬16厘米,蓮葉高18厘米、寬20厘米。
觀音左右兩側、內龕左右柱的位置均雕有物件,左上為鸚鵡,面朝觀音站立,左下為木魚及木槌,右上雕有長頸圓腹的凈瓶,瓶中插一柳枝,右下為一三足香爐,爐身部分殘損,鸚鵡像高28厘米,木魚殘高5厘米、寬10厘米,凈瓶高20厘米、寬10厘米,香爐高10厘米、殘寬10厘米。
附龕K5-1:位于K5外龕頂部之外的崖壁上,打破K5原龕楣,為圓拱形單層小淺龕,內雕有一尊小化佛,面部風化嚴重,身著雙領下垂式佛衣,雙手于腹前施禪定印,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小龕高39厘米、寬24厘米、深8厘米,小佛像高24厘米、座高12厘米。
1.4.3 文昌帝君龕(K6)
位置:位于K5左側,相距14厘米,距現(xiàn)地表133厘米。
形制:圓拱形單層龕,龕高132厘米、寬81厘米、深52厘米(圖13)。
內容:龕內雕倚坐文昌像1尊。
文昌帝君倚坐于長方形通壁佛壇上,頭后飾有圓形素面頭光,頭頂部殘缺,戴幞頭(帽翅垂于雙肩),長眉秀目,大耳方面,留有長髯,身著寬袖大袍,腰間系革帶,兩膝間飾有三道“U”形衣紋,右手撫膝,左手握帶于腹前,雙足著云頭履。像殘高81厘米,頭殘高13厘米、寬11厘米,肩寬22厘米、雙膝間寬35厘米、頭光直徑55厘米,佛壇高25厘米、深19厘米。
1.4.4 空龕(K7)
位置:位于K6左側,相距29厘米,距現(xiàn)地表95厘米,朝向為西南237度。
形制: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外龕高78厘米、寬79厘米、深52厘米,內龕高56厘米、寬62厘米、深11厘米。
內容:空龕,應是未完工,現(xiàn)無造像。
2 形制、題材與年代
火烽村摩崖造像現(xiàn)存4處8龕(含附龕)13身造像,雖然比較零散,但均圍繞鳳凰嶺山分布,存在依山就崖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同時毗鄰村落民居,靠近交通道路(通往廣安岳池等地的古官道),方便信眾供奉。
從規(guī)模大小而言,這8龕中高寬超過1米但不足2米的小型龕有4個,分別為K1(按占壁面寬103厘米計)、K2、K4、K6,占比50%;其余均為高寬小于1米的微型龕??梢?,火烽村造像以小型龕和微型龕為主,體量不大,具有民間特色。
從龕窟形制而言,單層龕有6個,占比75%;雙層龕僅2個,占比25%。在單層龕中,長方形單層龕2個,分別為K1、K2,圓拱形單層龕4個,分別為K3、K4、K5-1、K6;在雙層龕中,圓拱形雙層龕1個(K5),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1個(K7)。可見,此處龕像主要流行單層龕,且以圓拱形單層龕居多,極少出現(xiàn)裝飾的龕楣,表現(xiàn)出追求簡樸的風尚。
從造像題材來看,觀音造像最多,K1、K2、K3、K5均是,占比50%。K4造像雖然與K2送子觀音同樣抱有童子像,但從冠飾衣著等方面判斷,與一般的觀音形象有異,與道教送子娘娘形象接近④,故極可能是碧霞元君—一位在明清時期備受推崇的道教女神,其可使婦女多子,能保護婚姻、生育和兒童,被視作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K6為一身倚坐男性神像,從其頭戴幞頭、留長須、身著圓領寬袍、腰部束玉帶、倚坐姿態(tài)等方面綜合比較,與巴中市恩陽區(qū)朝陽洞第14號龕清代文昌倚坐像比較接近,故認為這可能也是一尊文昌帝君像⑤。文昌本是星名,原為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后因與梓潼神(居四川梓潼七曲山、仕晉戰(zhàn)死的張亞子)合一,多次受到朝廷敕封,至元仁宗時被封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運仁帝君”。道教認為他受玉帝之命,掌管文昌府及士人功名祿位之事,因此稱為“文昌帝君”。K5-1為附屬小龕,內雕小化佛,體量較小,是唯一一例佛陀造像(象征阿彌陀佛),這里僅作為裝飾龕楣,以及標示觀音身份的功能,不作為獨立造像。K7為未完工龕,雖無造像,但對于了解龕窟的開鑿技術和工序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從造像組合關系來看,可以分兩種情形。一是龕內造像組合關系,除了K4、K5、K5-1、K6為單龕單尊之外,K1、K2、K3均為一主尊觀音、二脅侍(善財龍女或稱金童玉女)。其中K3的兩尊脅侍雖然殘損嚴重,但依舊可以判斷出善財與龍女的身份。二是龕與龕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情形主要反映在K4、K5、K6三龕之間。這種由送子娘娘、觀音、文昌帝君形成的組合關系,將世人求子、求平安、求取功名的熱切期盼,以道教、佛教及民間信仰結合的形式形象地表達出來。尤其以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佛教觀音居中統(tǒng)攝,使這種組合關系更加穩(wěn)固,也進而使世俗愿望的實現(xiàn)更加牢靠。
最后,討論一下年代的問題。無論龕形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模小、形制簡易、裝飾簡單等,或是觀音的造像樣式(包括造型、姿勢、衣飾、蓮座、蓮瓣等),以及脅侍善財、龍女的組合關系,還是送子娘娘、文昌帝君的題材、造型及相互組合關系(三教合一),均反映出時代偏晚的明清時期特征。以觀音像為例,可與重慶南岸區(qū)金紫山第1號龕觀音金童玉女像比照,二者在風格上具有較多相似性,金紫山1號龕因存明確題刻(1號題刻),被認為開鑿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⑥。同時,就龕中留存的鑿刻痕跡(紋路)來看,也多與四川清代寨堡所用城墻石上細致、規(guī)整的斜線紋、豎條紋相類似??傊纱篌w推斷火烽村摩崖造像的開鑿年代應在清中期偏晚階段,四處造像點的年代大體相當。若需細分早晚序列關系,則以1號造像點最早,其次4號造像點(林清廟),再次為3號造像點,最晚為2號造像點。
3 結語
火烽村摩崖造像均鑿刻于清代,多為觀音,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在當?shù)厣鐣袚匾毮埽珧尮肀傩?、予人送子、護持文運、保佑平安等。據傳,原官道附近多墳墓,陰氣較重,曾有人迷路被鬼纏身,后刻觀音像鎮(zhèn)邪,自此路人未再遇到邪祟。可見這些石刻造像不僅象征正義與膽量,更被賦予了驅鬼辟邪的神力。古人對子嗣的極端重視,使不少民間崇拜的神祇被賦予送子的功能,像火烽村摩崖造像的送子觀音像、送子娘娘像即是此類,它們無一例外地承載著村民祈求子嗣綿延、家族興旺的美好愿望。而文昌帝君像則承擔著賜予人們功名利祿,護持文運、考運,有幫助人們取得學業(yè)成功的職責,尤其獲得讀書士人的信奉。此外,作為佛教中慈悲與智慧象征的觀音,具備“無所不能”的大神通,當信徒面臨時局動蕩、生活困苦之時,觀音就被賦予更多功能,如消災止厄、保佑家人平安等。
總之,火烽村摩崖造像不僅是當?shù)厥咚囆g的重要遺存,更是村民心靈的寄托,承載著他們對生活的美好祈愿,也是我們理解地方文化、民間信仰乃至社會心理的重要材料?;鸱榇迥ρ略煜褚云洫毺氐臍v史文化內涵和珍貴的遺產價值,不僅成為研究南充地區(qū)石窟藝術發(fā)展的生動范本,而且是文旅融合產業(yè)開發(fā)利用的重要資源。
附記:本文在田野調查階段得到南充市高坪區(qū)文物保護中心王海峽主任,西華師范大學雷婷、劉磊、劉燕等人的鼎力相助,特此致謝!
注釋
①當?shù)孛癖妼⒋她愒煜穹Q作世俗觀音像,附近的導覽說明牌上即以此名稱之。此龕左側下方原有一尊土地公倚坐石刻造像,為民眾在附近平整田地時所獲,頭部殘缺,現(xiàn)頭為今人后補,身著圓領寬袖長袍,左手撫胸,右手于腹前握腰帶,雙足著履,倚坐于長方形臺座上,像高60厘米,座高15厘米。此像后來被村委會移置于山下龍臺寺附近道旁。參見:熊梅.火烽村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7:27.
②北京大報國慈仁寺觀音龕中的楹聯(lián)為“芙蓉花面春風暖,楊柳枝頭甘露香”,湖北嘉魚觀音寺楹聯(lián)為“蓮花座上春風暖,楊柳枝頭甘露清”,兩相對照,可推斷火烽村K1楹聯(lián)內容為“座上春風暖,枝頭甘露清(香)”。
③據2017年調查,在林清廟K4(原編號K1)右側原有題刻1處,風化嚴重、字跡不清,推測為捐資建修者的功德名錄。參見:熊梅.火烽村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7:41-42.2024年調查中,此題刻已經找不到遺存。
④汪正一.炳靈寺三幅明代送子娘娘壁畫考[C]//周天游.驀然回首現(xiàn)光華:第四屆曲江壁畫論壇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225-235.
⑤汪信龍.巴中朝陽洞摩崖造像[J].四川文物,2010(1):91-95;楊靜秋.朝陽洞石窟反映的時代特征[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2):64-69.
⑥徐進,于桂蘭,錢學生.重慶南岸區(qū)金紫山大佛摩崖造像及相關遺存調查簡報[J].西南文物考古,2024(3):68-70,220,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