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5.016【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5-0054-03
奏折是清代文武官員與皇帝聯(lián)絡(luò)的官方文書,清代皇帝常用朱墨進行批復,稱為朱批奏折。奏折上的朱批能直接體現(xiàn)清代皇帝對于官員的要求。雍正朝吏治澄清,興利除弊,政績卓越,歷來為史家所稱贊,這在很大程度上應(yīng)當歸功于雍正帝重視吏治,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用人政策。雍正帝的用人政策是其吏治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對于這一主題展開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可以加深對雍正朝吏治、行政的理解。雍正朝歷時較短,史學界長期以來對雍正朝不夠重視,相關(guān)研究較為薄弱,關(guān)于雍正帝用人政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有些觀點仍值得商榷。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朱批諭旨》為中心,結(jié)合《清實錄》《雍正起居注》等史料,歸結(jié)雍正帝用人政策的特征,并論證其合理性及積極意義。
一、雍正帝用人理念的時代背景
康熙無疑是一代明君,一生文治武功,擒鰲拜、平三藩等都促進了國家的發(fā)展與安定。但是到了康熙晚年,由于身體上的疾病以及因為諸皇子爭位而引起身心上的痛苦,導致康熙對社會矛盾、官場腐敗等問題一味放任,甚至在康熙五十年三月,他曾對百官言:“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即此意也”①。于是,在這種“過于寬仁”的統(tǒng)治思想下“不生事”,便成了康熙末年的施政方針。正是由于統(tǒng)治者的這種“放任”態(tài)度,導致官員貪污更加肆無忌憚,促使康熙后期的吏治日趨腐敗,給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都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官員的貪污主要表現(xiàn)在各級官員對百姓私自征收賦稅,以及各級官員之間的官官相護??滴跛氖辏=ǖ辣O(jiān)察御史李發(fā)甲在《請澄清吏治疏》中談到:當時各省督撫常借著各種名義向州縣官員進行勒取,造成“督撫仗有司之勝,有司藉督撫之庇,公然私派,略無忌憚,即刀鋸在前,鼎在后,舉相習為牢不可破之虐政”,以致“每歲民間征正項錢糧,一兩有派三兩、四兩、五兩、六兩以至十兩”“朝廷正供外私加至三倍、四倍、五六倍以至十倍不止”。由于官員的腐敗貪污行為,導致國庫虧空日益嚴重,動搖了清王朝統(tǒng)治的根基。于是,挽大清江山于傾覆,成了雍正帝的當務(wù)之急。
此外,雍正是在康熙末年諸皇子激烈斗爭中登上皇位的。從他登上皇位的一刻起,甚至終其一朝,雍正帝繼位的合法性始終受到人們的猜測和懷疑。繼位合法性的危機,不僅給雍正的統(tǒng)治帶來深刻的影響,而且也影響了雍正帝的用人思想。雍正帝繼位后,便急于進行繼位合法性的斗爭,親自撰寫并頒布《大義覺謎錄》來論證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長期的藩王生活對雍正的性格也有所影響,這一點在《朱批諭旨》中也有體現(xiàn)。雍正五年,雍正批評浙閩總督高其倬優(yōu)柔寡斷時說:“方欲興此一利,而又慮彼一害,甫欲除彼一害,而又不忍棄此一利,輾轉(zhuǎn)游移,毫無定見。若是則天下無可辦之事矣。一味優(yōu)柔不斷,依違莫決,朕甚憂汝不克勝任?!雹蹚挠赫蹖Ω咂滟镜呐u中可以看出,他本人極其反感優(yōu)柔寡斷,主張辦事果決。他的這一性格,表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決策果斷,對于一件事情的利弊,一旦有所把握,就會迅速做出決策。因此,清史專家戴逸先生認為,雍正“生長在兄弟眾多,政爭激烈的嚴酷環(huán)境中,他在長期復雜的斗爭中,鍛煉出一副鐵腕手段和殘暴性格,不惜以一切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的”④。從雍正繼位后用人思想的特點來看,戴逸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
二、雍正帝用人策略解析
雍正帝繼承皇位時,并不像其子乾隆帝那樣名正言順,為朝野所公認,而且繼承的是一個國富民強、社會穩(wěn)定的國家。他繼位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遠比其子要險惡很多。首先,朝廷上政敵林立,繼位的合法性受到質(zhì)疑,很多大臣對雍正懷有戒備之心。其次,吏治腐敗,官風頹廢,國庫銀兩存在很大虧空。這讓他不得不下定決心進行改革。改革先從整頓吏治出發(fā),特別是對朋黨的打擊。元年四月,他在誠諸臣勿朋黨惡習時指出:“夫君親大義也。譬若父之仇則與之類相愛,父之愛則與之為仇,為人子者有是理乎?要之以君之好惡為好惡,然后從知改其惡而遷善,君臣一心,國之福也。傳之萬世,亦有令名?!倍昶咴略凇队婆簏h論》一文中,他又指出:“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為人臣者,義當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則其情固結(jié)不可解,而能與君同好惡,以至于上下之情睽而尊卑之分逆?!?/p>
雍正帝大力打擊朋黨,一方面體現(xiàn)在他對科舉的輕視,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他對實干之人的重用。雍正帝認為科舉取士是朋黨的重要來源,對此深惡痛疾。他在繼位之初就頒布《御制朋黨論》,要求官員“洗心滌慮,詳玩熟體”。他認為科甲出身的官員雖然讀書明理,但在做官一事上并不擅長,且多是因循守舊、貪贓枉法之人。他甚至認為科甲出身的官員多是結(jié)黨營私之人,認為科甲之人居官作弊“轉(zhuǎn)不如非科甲之人矣。非科甲者作弊,易于敗露,科甲之人作弊巧詐隱密,互相袒護,往往不即敗露,其轉(zhuǎn)害人”。因此,他對科甲出身的官員常常心懷戒備。著名的“田李互參”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的。
雍正四年三月,直隸總督李紱認為河南巡撫田文鏡“有心躁踐讀書人”,參其“信用僉邪”“賢否倒置”。四年十二月,御史謝濟世疏劾田文鏡貪虐不法。由于二人所參內(nèi)容大致相同,且田文鏡是雍正帝重用之人,所以雍正帝認為這是一起科甲官僚結(jié)黨誣陷異己的政治陰謀,遂堅定地站在田文鏡一邊,指責李紱、謝濟世等“固結(jié)黨援,肆行欺罔”,結(jié)果李紱兩次入獄,謝濟世發(fā)阿爾泰軍前效力。雖然雍正帝把李紱、謝濟世當作典型的朋黨加以打擊,未免有些冤抑,但也可以從此看出雍正對于朋黨的厭惡和打擊朋黨的決心。
但是,雍正帝對于科甲官員并不是一味排斥,只不過他并不認為科甲出身是唯一入仕的途徑。相比于出身,他更看終于政績和實干。于是,他在大力打擊朋黨的同時,還注重對實干之人的任用。他曾向大臣言明:“朕用人原只論才技,從不拘限成例?!倍钚l(wèi)就是這一理念實施的代表,李衛(wèi)雖是通過捐資入仕,但因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得到雍正帝的重用。雍正繼位后,任命李衛(wèi)為云南鹽驛道,后又升任布政使,甚至官至直隸總督、兵部尚書。雍正曾說:“國家用人,但當論其賢否,不當限以出身。朕繼位以來,亦素眾待科甲,然立賢無方,不可謂科甲之人,遂無人可用,倘自恃科甲而輕忽非科甲之人,尤為不可。自古來名臣良輔不從科甲出身者甚多,而科甲出身之人,亦屢見有蕩檢逾閑者?!背死钚l(wèi),田文鏡、鄂爾泰、張廷玉等實干之人也都被雍正視為心腹。
三、雍正帝用人成效與政治影響
雍正帝的用人之道,不僅在于強調(diào)務(wù)實、實干的作風,還在于他懂得因才用人,可以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使其才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如田文鏡以監(jiān)生的身份入仕,其在康熙朝官職并不顯著,雍正帝即位后,田文鏡憑借其干練務(wù)實的作風得到雍正帝的賞識。他在河南巡撫任職期間,不畏地方豪強士紳的反對,堅決推行雍正帝的各項措施,嚴厲清查虧空,使得河南的財政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他還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shè),上書主張“由官府出資修筑堤壩,服差役者由各州縣分派,貧富一視同仁”@。田文鏡的種種舉措,促進了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展現(xiàn)出卓越的理政才能,成為雍正帝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
除田文鏡外,李衛(wèi)、鄂爾泰等許多有能之人也在雍正治下嶄露頭角,獲得提拔。這些官員們在各自崗位上出色的政績,得益于雍正帝用人唯才是舉、注重實干的策略,他們的積極作為帶動了整個官僚系統(tǒng)風氣的轉(zhuǎn)變,康熙末年官場中常見的庸碌無為、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除了對官場風氣有所改變外,雍正帝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改土歸流等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也得益于其獨特的用人之道。以改土歸流為例,由元朝始創(chuàng)的土司制度延續(xù)到清朝,產(chǎn)生了很大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有鑒于此,雍正帝即位之初,便著手解決西南地區(qū)的土司問題。
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任滇黔桂三省總督,推行朝廷的改土歸流政策。在改土歸流過程中,鄂爾泰多次率領(lǐng)軍隊與當?shù)氐耐了具M行斗爭,逐步廢除了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區(qū)陸續(xù)設(shè)立府、州、縣等地方行政機構(gòu),加強清朝對于西南邊疆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綜上,正是雍正帝的用人之道使得這些改革措施能夠在各級官更的積極執(zhí)行下穩(wěn)步推進,打破了舊有的利益格局,為清朝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綜觀雍正帝的用人之道,并不存在很大的缺失,相反,雍正帝強調(diào)“務(wù)實”,打擊朋黨、摒棄虛名、任用實干之人等措施,則顯示了雍正作為一代明君的過人之處。然而在當時的大背景下,雍正帝用人之道的效果是有限的,其受臣下蒙蔽、用人不當?shù)那闆r也在所難免。通過分析雍正帝的用人之道,可以發(fā)現(xiàn)他本人極其推崇“以一人治天下”,即依靠他自己來控御天下臣民。但顯然,這是十分困難的,一人之力畢竟有限,難以在天下的官場中處處落實,更何況明察天下大小官員,這也是其用人之道的缺陷所在。
四、結(jié)語
為政之道用人為先,自古皆是。雍正帝的用人政策,完成對康乾兩朝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給18世紀中國傳統(tǒng)官僚政治注入新的生機。雍正王朝距今不過二三百年,研究雍正帝的用人之道,不僅可以進一步拓展清史研究的視野,對當今反腐倡廉、政治體制建設(shè)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注釋:
① 中華書局編:《清圣祖實錄》卷二四五,中華書局1985年版。② 中華書局編:《清實錄》卷七十四,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13頁。③ 鄂爾泰編:《雍正朱批諭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第546頁。④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⑤ 中華書局編:《清世宗實錄》卷二三,中華書局2008年版。⑥ 中華書局編:《清世宗實錄》卷二三,中華書局2008年版。⑦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起居注》(五年二月),中華書局1993年版。⑧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起居注》(五年八月),中華書局1993年版。⑨ 鄂爾泰編:《雍正朱批諭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7頁。⑩ 紀的總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世宗憲皇帝上諭內(nèi)閣》(雍正五年八月),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① 鄂爾泰編:《雍正朱批諭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3頁。
參考文獻:
[1]中華書局編.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趙爾巽主編.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鄂爾泰編.雍正朱批諭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4]紀昀總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世宗憲皇帝上諭內(nèi)閣[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起居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6]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7]郭成康.寧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誤事的清官——雍正對用人之道的別一種見解[J].清史研究,2001,(04):33-42.
[8]鄂世鏞.淺談雍正用人[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3):60-63.
[9]柴小君.從雍正皇帝朱批看其用人之道[J].領(lǐng)導科學,2020,(03):70-72.
[10]孫兵.論雍正帝用人行政的主要特色——以《朱批諭旨》為考察中心[J].湖北社會科學,2010,(03):122-124.
[11]郭松義.述康熙整飭吏治[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04):3-16+24.
[12]孫兵.雍正帝察吏之術(shù)與用人之道研究[D].武漢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