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被稱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其學習和生活離不開網絡。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11.08億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網民的 49% 。早在2015年,國家網信辦公布的“民眾信息獲得模式調查”就顯示,中國大學生互聯(lián)網使用率已接近 100% ??梢哉f,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都受到網絡的影響。
以學生為中心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趨勢和方向,強調在教育過程中圍繞學生的需求、特點來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新媒體時代,要做到思政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必須考慮網絡對學生的影響。教師需關注網絡對學生思想觀點、接受信息方式的影響,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2]。
近年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呈現(xiàn)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思政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同時,仍面臨實施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是否滿足了學生需求、是否達到了國家對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要求等問題?;诖?,本文對高職學生展開調查,進一步探索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路徑。
一、職業(yè)院校學生網絡行為及思政教育質量提升調查問卷編制與發(fā)放
本研究抽取某職業(yè)學院的285名在校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對象選取標準為:大一、大二學生,且愿意參與本次調查,排除因休假、休學等各種原因無法配合者。本調查自行編制《職業(yè)院校學生網絡行為及思政教育質量提升調查問卷》,從高職學生網絡使用行為與環(huán)境、網絡信息辨別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與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與期待、思政課考核方式五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85份,回收有效問卷261份,回收率為 91.58% 。
二" 調查結果分析
(一)網絡使用行為與環(huán)境
調查數(shù)據顯示,某職業(yè)院校學生課余時間用于上網的時間較長。每天上網 1~3 小時的學生占 22.99% ,上網 4~6 小時的占 45.21% ,上網 7~9 小時的占 14.56% ,上網9小時以上的占 13.41% 。88.51% 的學生選擇通過網絡新媒體(網絡新聞、微信等)獲取新聞信息,僅 11.49% 的學生通過傳統(tǒng)媒體(報刊、電視、廣播等)獲取信息??梢钥闯觯W絡已成為職業(yè)院校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且學生更習慣于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取信息。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必須考慮網絡這一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教學中,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積極學習并運用網絡語言,創(chuàng)建多元化思政教學內容與形式。
學生的生活行為習慣對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具有重要影響。表1數(shù)據顯示,高達93.49% 的學生上網時選擇使用QQ、微信等聊天軟件, 83.52% 的學生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播放軟件。從數(shù)據可以看出,學生使用網絡時用于社交和娛樂的時間較多。對于思政教師來說,一方面要關注聊天軟件和短視頻軟件可能給學生帶來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吸引其主動學習思政內容,引導學生從網絡中獲取更多正面信息。此外,67.82% 的學生選擇使用愛奇藝、騰訊、優(yōu)酷等視頻播放軟件, 55.94% 的學生使用教師要求下載的學習平臺,如優(yōu)慕課、超星等, 47.13% 的學生使用微博、知乎、豆瓣、百度貼吧等網絡社區(qū)交流平臺, 44.06% 的學生使用游戲軟件。對于這些平臺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思政教師也需重點關注,尤其是優(yōu)慕課、超星等學習平臺。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提高此類平臺的粘性,在提高其使用率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平臺的認可度。
(二)網絡信息辨別力
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對學生的網絡信息辨別力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調查顯示, 63.6% 的學生對準確判斷網絡信息真?zhèn)尉哂行判模?24.9% 的學生認為有些信息可以自行判斷,有些則不能; 11.49% 的學生認為不能準確判斷,有時會受誤導??梢钥闯?,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識別網絡中的虛假信息,但仍有一些學生無法準確判斷信息真?zhèn)?,易受虛假信息誤導。思政教師需對這一數(shù)據暴露出的問題予以關注,重點思考在學生每天被大量信息包圍的情況下,如何引導其主動辨別網絡信息,提升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真實、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網絡思政教育接受度與特征
從學生對在網絡上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來看, 99.23% 的學生選擇愿意通過網絡平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僅 0.77% 的學生選擇不愿意。能夠積極主動瀏覽思政教育內容學生的比例為 36.4% ,有選擇性地瀏覽感興趣內容學生的比例為 62.84% 。從以上數(shù)據可知,職業(yè)院校學生具有通過網絡平臺接受思政教育的意愿,但瀏覽的主動性不強,更多學生會瀏覽感興趣的內容,說明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具有一定要求。
從學生對思政教育應具有的特征的看法來看,表2數(shù)據顯示, 83.52% 的學生認為思政教育應具有內容豐富性。認為思政教育應具有趣味性、互動靈活性、教育手段多樣性的學生分別占81.23% 、 78.93% 、 77.78%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更關注思政教育是否做到教學內容豐富有趣、教學互動靈活、教學手段多樣。其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四)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與期待
對于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58.64% 的學生認為非常有效, 34.55% 的學生認為比較有效,6.81% 的學生認為一般。對于目前學院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50.79% 的學生認為內容單一、缺乏吸引力, 40.84% 的學生認為形式老舊、不夠生動,36.13% 的學生認為宣傳渠道有限、不易獲取,36.13% 的學生認為缺乏有效互動和反饋, 23.56% 的學生認為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當前學校的思政教育感到滿意,但同時也提出了思政教育有待改進的問題。
談及是否希望增加思政實踐課程,高達93.19% 的學生選擇了是,說明學生對實踐課程較為期待。同時,在思政內容學習過程中,高達86.39% 的學生希望加深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79.58% 的學生希望提升自身能力。而學習目的在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和考高分數(shù)學生的比例分別為 48.17% 和 33.51% ,明顯低于其他,說明學生接受思政教育更多是為了真正掌握知識。對于期望參加的思政課校內實踐活動,排名前四的分別是校園文化活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優(yōu)秀人物故事宣講。對于期望參加的思政課校外實踐活動,排名前四的分別是參觀紀念館、志愿活動、與專業(yè)相關的校外實踐、社會調查。
(五)思政課考核方式
思政課考核方式是思政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較為認可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式,70.11% 的學生選擇不拘一格的開卷考試, 52.49% 的學生選擇開放式論述題或案例分析, 49.81% 的學生選擇小組項目等合作任務型考核, 43.68% 的學生選擇匯報演講或課題研究型考核。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閉卷、開卷考試已不能滿足學生對思政課考核方式的期待。
三、思政教育質量提升實效性路徑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結合日常教學實踐,研究提出提升思政教學質量的實效性路徑。
(一)增強網絡正面影響,克服不良影響,幫助學生提升判斷力
作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的大學生,每天都會在網絡上接觸到大量信息。作為教師,應認識到網絡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盡力提升網絡的正面影響[3],引導學生從人民網、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平臺獲取新聞信息。同時,通過在課程中引入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等,逐步提升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力。此外,還應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積極應對復雜的社會觀點,準確鑒別信息真?zhèn)?;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不良思想的影響。
(二)打造適合職業(yè)院校學生的新媒體平臺,提升教學效果
針對職業(yè)院校學生使用網絡時間較長、更習慣于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得信息的特點和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網絡生活行為習慣,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例如,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智慧平臺[4,打造互動化的教學環(huán)境,實現(xiàn)更加生動的情景化教學。針對學生喜歡觀看短視頻的特點,教師可通過打造短視頻賬號,為學生推薦與教學相關的短視頻資源、與學生共同制作短視頻并上傳至網絡平臺,實現(xiàn)資源共享。
(三)結合專業(yè)特點,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
針對學生認為思政教育內容單一、缺乏吸引力等問題,思政教師應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豐富思政教育內容。例如,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政課,拓展思政課與不同專業(yè)、行業(yè)結合的案例。針對思政課形式老舊等問題,思政教師應不斷拓展思政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同時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
(四)篤實踐行實訓內容,增強實踐課的有效性
在校內實踐活動方面,可與學生科、校團委聯(lián)合打造適合學生的思政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熏陶中內化理論知識。在思政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在校外實踐方面,可利用日常教學時間或寒暑假帶領學生前往實踐基地、紀念館等,實踐后形成總結報告。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活動,尤其是和專業(yè)相關的活動,并帶領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將思政小課堂融人社會大課堂中。
(五)改革考核方式,強調過程性考核,重點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考核方式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最主要方式,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5]。思政課考核應注重對學生全方位能力的考核,將考核學習成績與思想品德結合起來。
當前,大多數(shù)學校的考核方式仍采用“平時成績 + 期末考核”的方式。采用這種考核方式要注意平時和期末占比的分配問題,如果期末占比過高,則可能導致學生平時的學習效果變差,且不能真正考察思政教育是否提升了學生德行。因此,思政教育更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對于平時考核,應設計科學的考核方式,增加過程性考核成績占比。期末考核應增加知識應用型考核,重視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考核過程中,要注重以培養(yǎng)學生德行為目的,通過考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職業(yè)院校思政教育面臨新任務、新要求。在思政教育中,必須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特點和需求出發(fā),打造適合職業(yè)院校學生的新媒體平臺,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優(yōu)化考核方式,不斷提升職業(yè)院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fā)布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25-01-17)[2025-03-01].https://cnnic.cn/n4/2025/0117/c208-11228.html.
[2] 江莉.調查研究: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載體——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J].高教論壇,2024(6):25-30+49.
[3]王茜淵.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0):244-248
[4]閆冬,張澍軍.新時代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問題與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137-143.
[5]楊于岑,張振.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及提升策略[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5):52-56.
基金項目:
2024年北京市職業(yè)教育黨建研究課題(ZYJYDJ2024097)
作者簡介:
曾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