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南京市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fā)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xiàn)為班主任。
開學初,不少學校開展了全員人戶家訪活動,卻遭到一些家長的抵制。為了深入了解家長和教師對家訪的真實態(tài)度,筆者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共收集了1622份有效數(shù)據(jù),其中家長908人,教師714人。調查結果顯示,入戶家訪在時間成本、溝通效率、隱私保護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 6 1 . 6 % 的家長表示工作忙,難以抽出時間配合家訪,尤其是雙職工家庭。與此同時,教師也反映,入戶家訪增加了工作負擔。
6 7 . 8 % 的家長認為人戶家訪的實際效果有限,家訪過程中,拍照、簽字、填表等流程占據(jù)了大部分時間,真正坐下來深入交流的時間不足10分鐘。而教師反映,家訪的一半時間花在路上,實際溝通的時間被壓縮。
6 2 . 3 % 的家長認為,家訪后,教師并沒有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細節(jié)指導,接下來還是不知道怎么做。 6 4 . 4 % 的教師承認家訪更多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非深入溝通,拍照留痕成了家訪最大的敗筆。
4 5 . 2 % 的家長擔心家訪會暴露家庭隱私,尤其是居住環(huán)境帶來的“教育階層焦慮”。這種擔憂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與學校之間日益增強的邊界感。家訪作為一種“入戶式\"溝通方式,讓一些家長感到不適,擔心家庭影響教師對孩子的評價。
超過 5 0 % 的家長表示,家訪前需要提前打掃衛(wèi)生、準備水果等,以展現(xiàn)家庭的重視,增加了心理和生活負擔。
筆者認為,家訪意味著教育有了完整性。因此,我們不需要討論“家訪是否有必要”這個問題,而是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我想用一個案例具體說明。
一位譚姓爸爸突然與我聯(lián)系,希望能當面說說他家兒子的情況,最好進行一次家訪。正是這一次入戶家訪,我真切地體會到家訪需要遵循“四個真”原則,即“真需要、真診斷、真建議與真有效”。
真需要。即解決家長實際面臨的教育難題。譚爸爸工作繁忙,他為兒子選擇了一所名校,將照顧孩子的責任完全交給了妻子。然而,兒子的成績一直不理想。爸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試圖介入兒子的學業(yè),但兒子對他態(tài)度冷淡。這讓爸爸感到既無奈又焦慮,迫切希望找到
解決問題的辦法。
真診斷。即通過深人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態(tài)和家庭教育環(huán)境,找到問題的根源。在這次家訪中,我與小譚的父母、小譚分別交流,發(fā)現(xiàn)這個家庭出現(xiàn)了典型的“家庭三角化\"現(xiàn)象。所謂“家庭三角化”,是指夫妻關系緊張時,無意識地將孩子卷入矛盾中,以此轉移注意力或緩解沖突。
小譚的媽媽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時缺乏方法和智慧,加上父教缺席,導致她情緒很不穩(wěn)定,教育方式逐漸變成了“專業(yè)挑刺”:兒子衣服亂扔、老公買菜不新鮮、碗沒洗干凈這些小事都能讓她“火山爆發(fā)”。而在爸爸看來,這些根本不值一提。如今,小譚讀六年級,爸爸試圖介入教育,但父子關系疏遠,幾乎無法介入。妻子對此不滿,常常劈頭蓋臉地數(shù)落他。于是,夫妻二人都陷人了“我抱怨你,你就會改變”的誤區(qū),導致教育態(tài)度和行為嚴重不一致,家庭內部形成了隱形的對抗。
真建議。即分析家庭的核心問題,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譚爸爸長期忙于工作,將教育完全交給了妻子,這就導致以下4個問題:親子關系疏離,父子間缺乏互動,兒子與他不親近,甚至抵觸他的管教;教育方式不當,爸爸突然介入,讓孩子難以適應;夫妻溝通不暢;學業(yè)壓力增大,小譚成績長期不佳,爸爸的介入反而加重了他的壓力。與此同時,媽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問題:教育方法單一,依賴批評和指責,導致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缺乏支持系統(tǒng),媽媽獨自承擔教育責任,情緒波動加??;夫妻教育觀念不一致,雙方分歧導致家庭隱形對抗;過度關注細節(jié),忽視孩子的整體成長。
基于這些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具體建議:“離期末考試還有一個月,請夫妻二人在這段時間內好好說話,不發(fā)生一次爭吵。”
夫妻倆起初有些吃驚,但很快明白了我的用意。媽媽遲疑片刻后回答:“能?!卑职謩t毫不猶豫地回應:“能!”
事實上,這個家庭的根本問題在于媽媽主導過度,爸爸缺位過多,雙方都認為“都是你的錯,我才生氣”。孩子放學回家后,媽媽說“快去寫作業(yè)”,爸爸卻說“先歇一會兒再寫”,這種教育的不一致性又讓孩子無所適從。
教育的一致性包括3個方面: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寫作業(yè),父母也應在一旁看書;不允許孩子看電視,父母也不要刷短視頻。前后一致,規(guī)定孩子寫完作業(yè)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就不要臨時增加任務。你我一致,父母規(guī)定孩子不得玩手機游戲,任何人都不能偷偷遞手機給孩子。
因此,解決這個家庭問題的關鍵不是直接改變孩子,而是先改善夫妻關系,在關鍵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上達成共識。為了落實這一建議,我設計了一張30天的打卡表格,要求夫妻二人每天記錄是否對彼此或孩子發(fā)脾氣,每10天將表格拍照發(fā)給我。
真有效。所謂\"真有效”,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家訪緩解了家庭教育的焦慮,改善了一家人的心理狀態(tài);二是家長在采納教師的建議后,孩子的行為或學習狀態(tài)發(fā)生了積極變化。
一個月后,譚爸爸打電話告訴我,兒子語文期末考試成績從平時的60多分提升到了92分。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變化并非源于家長的拼命督促或額外輔導。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了這一變化?
家庭氛圍的改善。家訪后,夫妻二人按照我的建議,努力避免爭吵,家庭氛圍逐漸變得和諧。孩子不再因父母的矛盾而感到焦慮,情緒趨于穩(wěn)定,能夠專注于學習。
教育方式的調整。父母在教育上達成了一致,不再出現(xiàn)“媽媽說寫作業(yè),爸爸說先休息”的矛盾。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共同支持,學習態(tài)度明顯改善。
親子關系的提升。爸爸每天抽出10分鐘陪伴孩子,或聊天,或玩游戲,而不是只盯作業(yè)。孩子逐漸對爸爸敞開心扉,愿意分享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
規(guī)律生活的建立。家庭制訂了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加規(guī)律。這種穩(wěn)定性讓孩子更好地管理時間,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日常興趣培養(yǎng)。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興趣點,鼓勵他閱讀和動手實踐,允許孩子“浪費時間”,做喜歡的拼搭,重塑孩子的正向行為。
我對夫妻二人說:“親子關系就像蓋房子,學業(yè)是屋頂,要想屋頂穩(wěn)固,下面的地基和每一層都得打牢。最底層是夫妻和睦。夫妻之間多溝通、少抱怨,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如果父母經(jīng)常吵架,孩子會感到不安,就像房子建在搖晃的地基上。第二層是親子陪伴。父母不是光陪著就行,而是要用心。哪怕每天只花10分鐘,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第三層是心理依戀。孩子和父母之間要有信任和依賴。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愿意向父母傾訴,而不是憋在心里。第四層是規(guī)律生活。固定作息時間,讓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無須催促。第五層是日常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習慣,如愛看書、愛動手、愛思考,孩子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對未來有好奇心。這些基礎打牢了,好成績是水到渠成的?!?/p>
家訪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在于為家庭的長期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一次完整的家訪應該抓住4個關鍵點:了解學生的情況,如生活環(huán)境、教育狀態(tài)等;收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診斷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給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建議。那么,對于家訪這件事,我有話說。
第一句,可以關上家門,但不能關上心門
《朱子家訓》:“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家庭需要戒什么?戒“爭吵不休”和“相互指責”。有時候不是夫妻之間爭不起,而是孩子的成長耗不起。家長保持心門與教育之門敞開,才會把親子關系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聽見孩子的聲音,孩子也會感到未來是開闊的,是有無限可能的,這才是校家共育的真正意義。如果缺乏與老師的面對面交流,可能根本談不上理解孩子,而理解是教育的起點。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家訪的重要性。一是通過面對面交流,教師能直觀感受孩子在家的日常狀態(tài),捕捉到線上溝通難以察覺的細節(jié)。二是家訪過程雖然費時費勁,走的似乎是“彎路”,但這樣建立起的深厚的校家信任關系,卻讓孩子的成長“抄了近道”。三是有了教師一對一個性化指導,家長就不會把家庭教育不成功的因素都指向孩子,而是在寬容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情感投入,這最能觸動孩子的心靈。
第二句,關愛是一種關系
家訪,把原本孤立的家庭和學校聯(lián)合成為一個教育共同體。當關心與愛成為一種關系,教育一定會發(fā)生很多改變。如,我們對孩子的關心是真誠的、持續(xù)的嗎?是真的為了孩子好嗎?重要的是,孩子對教師或父母的關心做出回應了嗎?他們也學會感受關心、成為有能力關心他人的人了嗎?
可見,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需要,一定要避免自我感動式的愛。家訪一旦缺乏信任、共情、肯定、尊重等,就可能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教師的心是好的,但家長暫時不需要,那么我們以為的關心可能成為他人的煩惱。校家溝通的關鍵是尊重,不能忽視家訪的邊界。
第三句,家長可以拒絕家訪,但不能拒絕成長
家庭是一個極具私密性的領域,教育則不然,尤其是教育的規(guī)律以及關于教育的共識并不屬于私密。研究表明,家長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和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家訪不僅是了解孩子的機會,更是家長自我反思和成長的契機。通過家訪,家長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盲點。
因此,家訪的核心是有效溝通,家訪方式有很多,只要有效溝通了,無論什么形式,都是可以的。我推介幾個有意思的家訪方式。
賦能式家訪。每學期初,根據(jù)學生的性格、興趣、家庭背景等因素,將3\~4戶家庭組成一個小組。每組選一位組長,負責協(xié)調家訪時間和主題。每次家訪圍繞一個具體主題展開,如“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或“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時間”。家訪流程包括“家庭展示、主題討論和總結行動”,家長和教師深人交流,相互學習,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持。
學習共同體。校家協(xié)同的邏輯起點是讀書,形成以讀書為起點的教育合力。班主任作為首席導師,負責引領讀書活動,定期推薦書籍,組織讀書會;同時,選聘一名心理專家或工匠能人作為生活導師,即“雙導師”,幫助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困惑或生活技能問題。設定家庭讀書日,定期展示成果,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被看見。
相互分享。每周設定“分享日”,通過班級群等渠道,家長、教師和學生輪流分享教育心得、學習成果或生活趣事,增強校家信任與合作,同時保護彼此的分享欲。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