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興平記

        2025-06-17 00:00:00趙劍穎
        美文 2025年12期
        關(guān)鍵詞:興平蒜薹掛面

        茂陵石雕

        石雕不是擺在漢武帝茂陵前,是矗立在霍去病墓前和四周。

        這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共十六件。

        石雕以人、動物題材為主。匠人在選擇石頭的時候?qū)?nèi)容已經(jīng)了然于心,只需用簡練的線條雕刻手法,幾刀就讓一塊碩大的石頭變成了馬、牛、熊、人、魚、蛙、蟾蜍,仿佛這些石頭本來就該是這樣,只是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雙刻石成魂的雙手。石頭不是名貴的玉石,與秦嶺、九嵕山的花崗巖沒什么分別,體量碩大,古拙粗獷,猛然看上去有點(diǎn)像某種動物,再看刻下的淺淺線條,立刻有恍然大悟的感觸。時隔兩千年的人與現(xiàn)代的我們,面對同一塊石頭,產(chǎn)生了心底的共鳴:這塊石頭就該是憨憨笨笨的熊,別看它健壯也抵不過人用智慧、使巧勁,也抵不過人的強(qiáng)大;這塊石頭就該是馬,不是飛馳的馬,是讓他們瑟瑟發(fā)抖的戰(zhàn)士,是強(qiáng)漢的急先鋒;這塊石頭就是一條魚,它從昆明湖游到渭河,終于擱淺在這里。也許,它是祁連山下大澤里的魚,喝雪融水長大;這頭牛是耕田的牛,累了,臥在地頭喘口氣休息一下,千里沃野在等著它耕種。每一通石刻都讓人看到了石頭的靈魂,看到了石頭里蘊(yùn)藏的無限生命,看到了石頭里包含的情感色彩、石頭里儲蓄的雷鳴般的聲音。

        石雕造型有馬踏匈奴、躍馬、臥牛、臥馬、伏虎、野豬、怪獸吃羊、人與熊、石人、臥象、蛙、魚、蟾,以及石刻文字兩通。

        “馬踏匈奴”高一百六十八公分,長一百九十公分,是霍去病墓最具紀(jì)念意義的石刻作品。馬氣勢軒昂,莊重有力,踩著一個戰(zhàn)敗的匈奴人,他仰面倒在馬下,手持弓箭,呈恐懼狀。

        “臥?!遍L二百六十公分,寬一百六十公分,眼睛圓睜,嘴巴寬厚,肥大的鼻子正在喘息,神情安詳寧靜?!芭P馬一”高一百五十公分,長二百四十公分,頭部線條剛健有力,眼睛有神,前蹄緊扣地面,前肢彎成直角,極富動感,隨時都會一躍而起;“臥馬二”高一百四十四公分,長二百六十公分,頭部平仰,一只前腿向前伸出,馬蹄用力著地,另一只前腿微屈抬起,尾巴挽起?!芭P象”高六十公分,長一百八十公分,前肢盤曲,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寧靜中透出頑皮可愛的神情。“野豬”長一百六十三公分,寬六十二公分,雙目銳利,尖嘴前伸,縮頸貼耳,拱身伏地,頑劣而又機(jī)警。“伏虎”長二百公分,寬八十四公分,全身刻有條紋,粗壯有力的尾巴卷曲在背上,咄咄逼人。

        “怪獸吃羊”長二百七十四公分,寬二百二十公分,眼里透露著兇殘和貪婪,羊掙扎的表情痛苦而絕望,前蹄用力蹬著,全身肌肉都在抽搐,形成緊張恐怖的氣氛?!叭伺c熊”高二百七十七公分,寬一百七十二公分,縮小的熊,突出了人碩大的頭部、粗壯有力的身軀與四肢,再現(xiàn)了力士與惡熊搏斗的情景。一個“石人”高二百二十二公分,寬一百二十公分,表情奇特,頭部后仰,嘴大露齒,后掌置于胸前,像是一個被西漢王朝擊潰后的匈奴人,垂頭喪氣。

        “魚一”高五十公分,長一百一十公分,利用原石的尖端刻出魚頭,大致刻魚尾鰭,古典樸拙,自然而美;“魚二”高五十五公分,長一百一十二公分,魚背刻成平階,疑似被當(dāng)作過“座子”?!巴堋备呶迨骞?,長二百八十五公分,體形抽象寫意,整體藝術(shù)加工痕跡極少,狀如天然原石,突出重點(diǎn),返樸歸真,追求神似,想象大膽。“蟾蜍”高七十公分,長一百五十四公分,體形似蛙而口中有齒,頭部簡練,鼻孔異常富有深度感,口裂自然,嘴下兩條線紋尤能表現(xiàn)皮層的質(zhì)感,后半部由大塊棱面來顯示后肢,從側(cè)面看去輪廓像蟾,姿態(tài)盎然,欲躍水的動態(tài)感極強(qiáng)。

        除了這些石刻,還有“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和“左司空”兩通石刻題記?!捌皆瓨妨晁薏阑艟抟妗笨淘谝粔K長方形石頭上,“左司空”刻在一塊三角石上。兩通石刻都是殘片,不知道完整的石刻是什么樣子,是文字記錄還是圖畫,文字記錄了什么?圖畫又描述了什么?

        茂陵石雕顛覆了以往人們對帝陵石刻的印象。它不是刻板站立的儀仗,不是千篇一律的被馴服的表情,不是追求技法的圓滑雕刻,它是自然的、天然的存在。雕刻者只是把人心里想說的形象輔助性地引導(dǎo)出來,這是一種更加高超的技法,不是由外而內(nèi)的灌注,是由內(nèi)向外的發(fā)散,是一種看似不在場的在場,一種看似純天然的巧妙雕琢。就像高手用劍,樹枝是劍,布條是劍,空手也是劍。我有種猜測,石刻的野生動物本就是生活在遙遠(yuǎn)的祁連山的活物?;羧ゲ≌鲬?zhàn)西北,在人跡罕至的山區(qū),軍隊(duì)要尋找水源、尋找駐扎地,難免遇到野生動物,于是人與野獸便展開了近身搏擊,既可強(qiáng)身健體,也能獲取肉食補(bǔ)充。或者,這就是戰(zhàn)斗之余的狩獵活動。

        祁連山,這條沿西北-東南方向綿延一千多公里的雄偉山脈,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是今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山,也是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祁連山間的谷地、河谷寬廣,是歷史悠久的天然牧場。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二十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軍出隴西,出擊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羧ゲ〉能婈?duì)過焉支山千余里,速戰(zhàn)速決,轉(zhuǎn)戰(zhàn)六日,殺匈奴折蘭王,斬盧胡王,俘虜渾邪王子和一眾匈奴貴族,繳獲休屠王祭天的金人,斬首八千余級,如入無人之境。同年夏季,漢軍兵分兩路,再次出征。東路軍由名將李廣領(lǐng)銜,帶四千騎兵打頭陣。李廣軍北出漢塞幾百里后,與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不期而遇,雙方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展開激戰(zhàn),李廣部幾乎損失殆盡。劍指祁連山的西路軍方面,有一支軍隊(duì)由公孫敖率領(lǐng),但是他在沙漠中迷路了。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霍去病部。霍去病從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出發(fā),采取大迂回的作戰(zhàn)方式,渡過黃河,橫穿大漠,至居延澤(今內(nèi)蒙古額濟(jì)納旗),經(jīng)過小月氏領(lǐng)地,再轉(zhuǎn)向東南,長驅(qū)直入二千余里,繞到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部的后方突襲,渾邪王與休屠王所部再無還手之力。幾個月后,秋風(fēng)蕭瑟之際,害怕被殺的渾邪王與休屠王相約向漢朝投降。漢武帝派得勝歸來的霍去病率軍前往受降,令將渾邪王遷至長安,其部眾分別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之外,號稱“五屬國”。之后,漢朝在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設(shè)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至此,匈奴人結(jié)束了在河西持續(xù)半個多世紀(jì)的統(tǒng)治,河西盡歸于漢,匈奴人再未越過祁連山。漢朝的使者、商隊(duì)、軍隊(duì),從此可以暢通無阻地通過河西走廊,奔赴西域,在祁連山放牧的小月氏人也歸附于漢。

        霍去病看上了山谷間的牧場,在此始創(chuàng)馬場,即現(xiàn)在的山丹軍馬場,該馬場至今仍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羧ゲ∷篮?,漢武帝把他的墓冢設(shè)計(jì)成祁連山形狀,來紀(jì)念這位天才少年,其墓前石雕動物皆蘊(yùn)含著飽滿的生機(jī),力雄風(fēng)雷,氣勢渾厚磅礴,質(zhì)樸而有靈趣,像極了少年的風(fēng)姿。

        只有這樣的少年才配享用這樣的石雕,只有這樣的石雕才有資格追隨活潑的、不可一世的少年。這樣的少年給我們的血脈注入了豪邁,讓我們時隔兩千年仍有談資,讓我們提起他的時候沒有悲戚,只有說不盡的榮耀。

        槐 里

        興平最早叫犬丘,犬丘之后叫廢丘,廢丘之后叫槐里,槐里并入始平縣稱始平,始平之后叫金城,金城之后叫興平,沿用至今。

        西周懿王時,王室衰,北方獫狁族強(qiáng)盛,懿王二年(前908年)都城從鎬京遷至“犬丘”。平王姬宜臼元年(前770年)遷都洛邑,犬丘屬秦國之地,改名“廢丘”。廢丘之名至高祖三年(前204年)共用了五百六十六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六國統(tǒng)一,確立郡縣制,廢丘置縣?;崩镏Q從漢高祖三年至北周明帝元年(557年),用了七百六十一年。其后是金城,沿用了二百年。興平之稱從唐至德二年(757年)到現(xiàn)在,用了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因“興平軍”討伐安史之亂有功,改金城縣為興平縣,取“興旺平安”之意。

        “槐里”是我喜歡的稱謂?!袄铩毖匾u自周代的井田制度和地方戶籍制度?!吨芏Y·地官司徒》制定“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二千五百家),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溝里什么樹?槐?;贝砉枢l(xiāng),代表土地,代表安居樂業(yè)。槐樹根深葉茂,綠蔭如蓋,耐寒喜光,抗旱耐貧瘠,適宜長在旱塬和土丘上?;崩镏?,應(yīng)該與縣內(nèi)遍植的槐樹分不開。

        槐樹原產(chǎn)中國,有著悠久的栽植歷史。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中有“首山木多槐”“條古之山, 其木多槐桐”和“歷山其木多槐”等記述,說明早在先秦時期這些地區(qū)就已經(jīng)有了大量自然生長的槐樹。春秋時期《管子·地員》中記載“五沃之土宜槐”,即土質(zhì)肥沃的上等土壤適宜種植槐樹,可見三千多年前,人們就對槐適宜的栽植環(huán)境有所關(guān)注。從晉代開始,道路兩旁開始栽植槐樹。唐代,槐樹被更廣泛地種植,李賀有詩“落日長安道,秋槐遍地花”。清代槐被推廣,作為庭蔭樹栽于家前院后?;北煌瞥纾紫仁撬猛緩V泛。木材用作建筑材料;種子可榨油,作潤滑油及工業(yè)用油;花蕾可作染料;種仁含淀粉可作飼料;根皮可作制繩、人造棉、造紙等原料;槐的根、嫩枝、葉、花、果實(shí)、樹脂均可入藥;槐是長壽樹,可以長到上千歲,不腐不空,枝繁葉茂。

        人們對槐樹寄托了更多的人文情懷。槐是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征,也是科第吉兆的象征??婆e時代,秋季開考正值槐花盛開,考試年代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月稱“槐黃”?;币彩沁w民懷祖的寄托。古代移民們落戶建莊時,為了表達(dá)對故鄉(xiāng)和祖先的懷念之情,通常會在村口或十字路口等最顯眼的地方種上一棵槐樹?!赌峡绿貍鳌分姓f書生淳于棼夢入槐安國,金榜題名,又被招為駙馬,被派任南柯郡太守,享盡榮華富貴,后因交戰(zhàn)失利而被貶遣,槐安國其實(shí)不過是大槐樹下的螞蟻世界,這便是成語“南柯一夢”的典故出處。

        興平的確種了很多槐樹,也保留了很多古槐。比如子孝村的大槐樹,就有著古老的歷史故事。一是丁郎刻母,二是董永賣身葬父,大槐樹作為見證者,也因此領(lǐng)受著丁蘭廟和槐蔭廟的香火。丁蘭是漢時人,幼年喪父,母親溺愛慣養(yǎng),叛逆暴躁,對母親打罵無忌。一日田間耕地,疲累休息,望見不遠(yuǎn)處老槐慈祥,樹下羊羔跪求母乳,樹上烏鴉反哺,頓時悔恨交加,發(fā)心孝親。適見母親送飯來,感動流淚,起身迎接,忘記手執(zhí)牛鞭而奔。母親見忤逆子提牛鞭而來,疑送飯來遲,驚恐含羞,一頭撞死在老槐身上。丁蘭大驚,悲痛欲絕,遂鋸一段老槐遒枝,刀刻母像,供奉在堂,日日敬獻(xiàn),悔過思念。董永是塬上董家村人,家中貧窮,父親去世無錢埋葬,借槐里縣東堡子傅員外家錢葬父盡孝,做工三年抵還。一日行至子孝村大槐樹下,仙女下凡成其婚,一起男耕女織還債,一月即成。歸來時路過大槐樹,織女講明天仙身份,言其孝行感動蒼天,良緣短促,依依惜別,隨后飛升而去。子孝村的大槐樹從此變成媒人,促成了多少好事。

        黃山宮太上槐是唐玄宗李隆基手植,經(jīng)歷一千二百多歲,中空木枯,依然虬枝橫展如蒼龍,向東南眷望長安。陳文村有一對夫妻槐,長在老城墻根兒,如今城墻已無,老槐盤根錯節(jié),蒼翠如蓋。劉瑾誆皇上的時候,如此夸耀:“一里陳文村,兩棵古槐遮天蔭,樹下五百(五柏)菩薩廟?!狈蚱藁蹦举|(zhì)枯爛,老皮縱橫暴凸,樹干高五六米,冠蔭三百平方米,郁郁蔥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本村劉景寬因護(hù)樹有功,還得到當(dāng)時興平縣令楊宜瀚的獎勵。

        槐巷小學(xué)有雙子槐。雙子槐與槐里書院有不解之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宏圖捐俸祿在縣署東南建立槐花書院,歷任知縣對書院多有捐資、修繕。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書院更名為“槐里書院”。之后,每任知縣對書院皆有擴(kuò)建,購置史籍圖書充實(shí)典藏,邀請名士來講習(xí)授課,槐里書院后改為師范學(xué)堂,現(xiàn)在叫“槐巷小學(xué)”。院里的雙子槐有一百五十歲高齡,并不是當(dāng)初槐花書院時期的樹,按樹齡推算是清朝末年栽植。那時清政府正處在內(nèi)憂外患飄搖之際,難得有人對書院呵護(hù)有加,栽下兩棵槐樹,這對雙子槐遠(yuǎn)離風(fēng)云動蕩的朝政,在書院得以健康成長,現(xiàn)在看上去也還是風(fēng)華正茂,迎送著莘莘學(xué)子。

        興平,因廣植槐樹叫槐里;興平,因叫槐里而呵護(hù)了一棵棵槐樹,有著清苦味道、淺黃蝶形花的槐樹,被命名為中國槐的槐樹,浸透了親情與安定的槐樹。

        辣 椒

        在楊凌上學(xué)期間,節(jié)假日,我有時候乘汽車回家,汽車慢,可以看窗外風(fēng)景。

        一到興平,空氣里便彌漫著辛辣嗆鼻的味道,不用看就知道車子正經(jīng)過桑鎮(zhèn)。路邊商鋪門口擺著剪碎的各種規(guī)格的辣椒和顆粒大小不一的辣面。辣椒被剪成細(xì)線、三角等各種形狀,方便炒菜時搭配選用;辣椒面粗細(xì)對應(yīng)著一定的做法和吃法。粗糲帶籽的辣椒面用來做油潑辣子,細(xì)膩如粉面的是用細(xì)籮紗篩過的,做澆湯面、油潑面、澆湯饸饹用,愛吃面食與辣椒的人都知道怎么搭配最有滋味。農(nóng)家院子堆滿了準(zhǔn)備裝車的干紅辣椒,辣椒足有半尺長,陰干后瘦縮成皺巴巴的樣子,四個女人抓起辣椒裝進(jìn)編織袋,麻利地稱重打包,兩個男人在裝車,一個老板模樣的外地人與主家站在一旁記賬、聊天。大家有序地忙碌著,一句話也不說,但我感覺得到他們心里的喜悅,熱辣辣的喜悅,紅紅火火的喜悅。猛烈的辣味彌漫在空氣中,出了興平界,隱隱地還能聞到。

        我不太能吃辣椒,從不主動買鮮辣椒,特別是那種細(xì)長的青椒,切完辣椒后指縫的灼燒一天都散不去,那是一種噩夢般甩也甩不掉的痛感。炒辣椒同樣也是考驗(yàn),戴著塑膠手套好容易把辣椒切碎了,油燒熱下鍋,滋啦一聲辣味彌散開來,我就連著打噴嚏,止不住流眼淚,比切洋蔥時的反應(yīng)厲害多了。吃辣椒也一樣,不論生食還是炒熟的青椒,我都敬而遠(yuǎn)之。我能吃的只有油潑辣椒、腌制辣椒、辣椒醬和不辣的圓椒。

        初中時,家里種過辣椒,在沙河邊一小塊不好耕種的三角地。辣椒苗是從附近集鎮(zhèn)買的,陰天的傍晚,我一個人很快就栽好苗子澆了水。我對辣椒敏感,但對辣椒苗沒反應(yīng),它們與野草一樣散發(fā)著青草的味道,我想最早發(fā)現(xiàn)辣椒的人可能也沒預(yù)料到,成熟的辣椒足以讓人類為這種味道上癮、癡迷,讓我這種不能吃辣的人痛苦。這是辣椒自保的武器與法寶,它產(chǎn)生的辣味是一種警戒,動物啃食后痛苦難受會遠(yuǎn)離。辣椒從來沒有料到,它防住了動物防不住人類的好奇探索、人類的重口味。

        我家種的線椒應(yīng)該是秦椒的一種,大約十公分長,有點(diǎn)彎曲,有辣味又不是特別辣,是普通的性格中庸的辣椒。移栽后的辣椒苗有了舒展空間,見風(fēng)就長,從只有四片單薄葉子的細(xì)瘦幼苗,一周就長得敦實(shí)油綠,在太陽下泛著墨色的光。地是沙土地,不肥沃,我給辣椒苗施了兩次農(nóng)家肥,它們在我呵護(hù)的目光中一天天長大了,伸展出枝葉,亭亭玉立,白色的小花倒垂著,引得蜜蜂在花蕊上摸索探尋。辣椒長到一寸來長時,就可以摘來吃了。這時的辣椒還嫩,辣味少,是我可以接受的味道。嫩辣椒可以與大蒜一起放在石臼里搗成末,夾在饃饃里吃,當(dāng)然最多的是作為佐料,在炒菜、涼拌菜時添加少許提味。喜歡辣椒的人吃法更直接,一口饅頭,一口整辣椒蘸鹽,每次看他們這么吃,我半是眼饞半釋然:我永遠(yuǎn)不會有這樣的時候。認(rèn)清自身,不勉強(qiáng),不執(zhí)拗,各人有各人的體質(zhì),各人有各人的興趣。

        辣椒一天天長大,我一般三天采摘一回,當(dāng)然要戴好手套,捏住辣椒的長柄,盡量不碰到辣椒頭。這么辛辣的植物也有蟲子鉆進(jìn)去,把辣椒內(nèi)瓤都掏空了,還在里面安家。一只辣椒上有蟲洞的時候,里面往往已經(jīng)壞掉了,水腫,發(fā)軟,潰爛;幸存的辣椒會提前變紅,被啃食部分皺巴巴地縮起來,像是過早發(fā)育。這種辣椒看起來紅了,因?yàn)樯L時間短并不辣。

        隨著季節(jié)變換,辣椒陸續(xù)變成了青、黃、紅三色混雜的成熟辣椒,一兩周后就全紅了。奶奶把它們摘下來,用線繩綁成串掛在房檐,晾曬在屋頂,干透的辣椒串與玉米串火紅金黃地裝點(diǎn)著整個秋冬。辣椒稈拔完后,株稈上還有很多半青半紅、半熟不熟的辣椒,把這些辣椒摘下來陰干一天擦凈,就可以用來腌制了。也沒有什么技術(shù)含量,一層辣椒鋪平撒一層鹽,再鋪一層辣椒,裝滿一瓷缸后,壓上一塊石頭,再封口,十天左右就可以吃了。我比較喜歡這種辣椒,也是因?yàn)樗焕?。這樣一小缸腌辣椒是冬季很多人家早飯的必備菜,我住校后每周從家里帶一玻璃瓶,等到瓶子見底,就到周末,該回家去取了。周日下午返校后,看吧,宿舍里每個人都帶了腌辣椒,比較講究的、媽媽奶奶手巧的同學(xué),帶的腌辣椒是與胡蘿卜、豇豆、洋姜一起腌制的,別有一番滋味。我們一個宿舍的人在一起共享這些簡單的菜,沒有苦辣,只有暖和。

        當(dāng)然,我也酣暢淋漓地吃過辣椒。辣味不銳不鈍,一路熨帖了口舌胃腸,落入小腹,辣得我全身毛孔張開,大汗淋漓,滿臉通紅,把身體里的寒氣都逼了出來,人似乎經(jīng)歷了一場洗禮,突然輕松了。我想起同事說過的一句話:“沒有比暑天開著空調(diào)吃辣火鍋更好的享受了!”這樣的時候我有過幾回,只是每次吃過火鍋我會難受一整天。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里頭記載著一種怪異的植物:“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景山在山西聞喜縣,秦椒即辣椒。辣椒在中國存在了很久,最初也許是作為草藥使用,也許是當(dāng)作“閑草”,就那么記錄一下,沒有人工栽培。有記載最早發(fā)現(xiàn)辣椒的是六千五百年前,第一批來到美洲大陸的人,他們發(fā)現(xiàn)了好多奇怪的新東西,最讓人著迷的是辣椒。這種植物的“果實(shí)”吃到嘴里,能把人燙得飛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人們開始了馴化辣椒的歷史。哥倫布當(dāng)初把辣椒帶回來當(dāng)花養(yǎng)著玩,之后,辣椒作為調(diào)味品迅速傳播開來,傳到中國的時候,已經(jīng)是明朝末期了。一開始也是當(dāng)花養(yǎng),還是有錢人才養(yǎng)得起的稀罕玩意兒。清朝乾隆年間,辣椒才推廣開來,成為百姓日常的調(diào)味品。辣椒推廣之前,中國人也吃辣,但吃的是花椒、胡椒、蔥姜蒜、韭菜的辣,以及辣味擔(dān)當(dāng)?shù)能镙?。《本草綱目》記載,食用茱萸除了辣還帶點(diǎn)苦味,也比不上辣椒辣。所以辣椒傳入中國后,茱萸很快就被取代了。

        辣椒與番茄、茄子、枸杞同屬茄科,有共同的祖先。早在兩千萬年前,辣椒的祖先就已經(jīng)與其近親分道揚(yáng)鑣,獨(dú)自發(fā)展出了辣味?!暗谝慌恕卑l(fā)現(xiàn)辣椒的時候,北美洲已經(jīng)存在了幾十種野生辣椒。辣椒進(jìn)化出辣味的過程非常詭異,就像有自己的思想。通過基因重組和復(fù)制,辣椒讓自己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辣椒素,以抵御蟲害和真菌侵襲,尤其是一種非常厲害的銹病菌。這也是辣椒進(jìn)化出辣味的用意。在辣椒看來,最理想的傳播者是鳥,鳥可以把種子帶到遠(yuǎn)方。辣椒如果被哺乳動物吃掉,種子會被嚼爛,所以辣椒進(jìn)化出了針對哺乳動物的定向毒性,使它們在啃食后,身體產(chǎn)生灼燒感而放棄。辣椒沒想到,后來,人類來了。人類嘗了一口辣椒,先是覺得有點(diǎn)疼痛,但很快大腦就分泌出內(nèi)啡肽和多巴胺來鎮(zhèn)痛,讓食者在疼痛后感到快樂,給人一種像坐過山車的刺激感覺。事實(shí)上,人類對所有刺激性食物都上癮很快,一旦上癮就會想吃更多更辣的辣椒,根本戒不掉。這些本能需求,促進(jìn)了辣椒的大規(guī)模種植、生產(chǎn)、加工。我不知道辣椒什么時候傳入興平的。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便利,非常適宜辣椒生長,辣椒一經(jīng)引進(jìn)便推廣開來大面積種植,發(fā)展成縣域經(jīng)濟(jì)的重要支柱產(chǎn)業(yè)。辣椒在興平的蓬勃壯大,也是人的性格使然。興平人性格火爆潑辣,跟喜食辛辣也許有一定關(guān)系,

        土壤里有適宜滋長的元素,食物中藏著爭上、不服輸?shù)谋裕拍馨牙苯愤@種看上去不起眼的調(diào)味品產(chǎn)業(yè)做大做強(qiáng),做到成為全國三大辣椒基地之一。

        對不能吃辣的人來說,辣是種痛感,遠(yuǎn)而懷念,近卻受傷,是無福消受的遺憾,是種被動的放棄。又有什么辦法呢,寫點(diǎn)文字彌補(bǔ)一下,在花盆里種一兩顆種子,看辣椒植株開出白色小花,小小的星子般的花朵,算是補(bǔ)償吧。

        蒜滋味

        與辣椒一樣,我見到集中連片栽植的蒜也是在興平,也是在往返楊凌的路上,在低速公路上緩慢的汽車?yán)?,透過沾染塵埃的玻璃窗看到的。我時常想,慢未必就不好,慢時光不是無所事事的浪費(fèi),是另一種贈予,若非如此,誰會騰出專門時間去看幾畦蒜苗、幾根蒜薹、幾掛蒜瓣。

        冬天的關(guān)中平原,一望的是綠野與薄霧籠蓋的村莊。太陽出來了,霧氣裊裊浮升,田地里的綠色可以分辨出來,淺黃的綠地是蒜苗田,等車到跟前再看,一畦連著一畦的全是蒜苗,偶爾有一兩行麥子夾雜其中,有點(diǎn)格格不入的生硬感覺。這是興平渭河北岸、國道兩側(cè)獨(dú)有的風(fēng)景,是沉寂冬天活潑的景致。

        蒜并非中國原產(chǎn)。漢之前人們食用的是薤,也就是小蒜?!饵S帝內(nèi)經(jīng)》記載我國最早的五種蔬菜“葵、韭、薤、藿、蔥”,《禮記·內(nèi)則》記載了蔥蒜的具體食用搭配方法,“脂用蔥,膏用薤”,《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介紹了薤的口味和療效,跟現(xiàn)在的大蒜大同小異。公元前113年,張騫出使西域大宛國,了解到當(dāng)?shù)赜幸环N植物叫“葫草”,可以食用,還能治療腹瀉,歸漢時,他便把“葫草”帶回關(guān)中種植。葫草與薤氣味相似、功用接近,為區(qū)別兩者,人們把個兒小的薤稱為小蒜,把葫草叫大蒜。東漢時期大蒜種植已相當(dāng)普遍。大蒜最早作為調(diào)味品跟鹽、豉并列,唐以后成為家常蔬菜,元朝王楨在《農(nóng)書》中寫道“生則氣辛,熟則甘美,種之不蠹,食之有益”。

        薤與蒜都屬百合科植物,初夏,薤抽出頎長的花葶,開出淡紫色漂亮的花,果然百合科的植物都有不俗的儀容。我不太挖薤頭吃,但我經(jīng)常采薤花裝點(diǎn)客廳,華葶搖曳生姿,花序傘狀擎舉,比栽培花多了意境美,多了野趣天趣,多了小眾才有的珍稀感。蒜替代薤,失去了開花機(jī)會。我們吃的蒜苗是蒜鮮嫩的葉鞘,蒜薹是嫩花葶,蒜頭是地下鱗莖,蒜等不到開花就完成了自身使命,少有人看見它開花,可能也沒人想過它首先是一種美麗的植物,其次才是獨(dú)有的調(diào)味品和蔬菜。

        我老家不產(chǎn)蒜,但家家戶戶都在門頭、院子種一小片蒜,它好活好管、取用方便。“深蔥淺蒜”,種蒜的時候,鱗莖頭可以露在外面,但一定要擺放整齊,這樣長出來的蒜苗才不歪斜。一周左右蒜發(fā)芽了,長到二十公分長就開始間苗吃蒜苗,一直吃到來年四月,最后留下的是長勢好的健壯苗,好苗抽出的蒜薹也好。收蒜薹有一定的技巧,先拿一把剪刀,把層層包裹的葉鞘劃開,再從底部剪下,取出完整的蒜薹。上高中的時候,學(xué)校有菜地,有一年種了一大片蒜,收蒜薹時大家齊上手,每人領(lǐng)到一個簡易工具,就是一段薄木片上釘了釘子,釘子露出半寸長的尖尖,用的時候一只手握住木片柄,用釘子尖尖自下而上劃開葉鞘,另一只手摘下蒜薹。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有點(diǎn)難度,總有一些蒜薹被劃破皮,受傷的蒜薹不能儲存,要盡快吃掉。還有人劃傷自己的手指頭。記得班主任茍老師說,靠你們種蒜賣蒜薹,都餓死了,啥活都不會干,還不好好念書!抽了蒜薹的蒜苗耷拉著腦袋,生命轉(zhuǎn)而在地下延伸,鱗莖快速生長,長成蒜頭。挖蒜也是我們的勞動課,活比較輕松,掄起镢頭使勁挖就好,無需技術(shù)。

        蒜的一生都可供食用:蒜苗、蒜薹、蒜頭。蒜苗不必說了,不論涼拌還是炒菜,與什么都能和諧搭配。蒜薹比較金貴,上市時我們有時候開車到地頭去買,回家做泡菜。那幾天去串門子,哪家都是蒜薹味,誰也不嫌誰。單位的司機(jī)老武是興平人,有腌蒜薹、糖蒜的手藝。蒜薹、新蒜上市后,他把家里的泡菜壇子、粗瓷甕、水缸、罐頭瓶子,都搬出來清洗干凈,在太陽下暴曬消毒。把蒜薹控水陰干,切段,裝進(jìn)壇罐;新蒜剝掉外面一層蒜衣也裝壇,最后加進(jìn)獨(dú)家自創(chuàng)“秘方”熬制的料汁,白酒封口保存,滿滿登登地?cái)[在陰涼的空屋子,吃的時候隨時取用。吃完一壇再開第二壇,料汁留著繼續(xù)腌蘿卜、洋姜。老武跟我們說起他小時候幫家里人種蒜的事。伏天彎身在玉米地里,悶得喘不過氣,胳膊、臉上被玉米葉不知劃破過多少個道道,又蜇又癢,活干完了才能舒展一下腰身。老武腌菜的時候一臉愜意,吃腌菜的時候是滿心歡喜,他與沒有親手種蒜、摘蒜薹、挖蒜的人相比,對蒜多了可以終身銘記的感情。老武是個普通人,過著平凡的日子,他的滿足與幸福簡單直白,看得見,嘗得到。他早就退休了,在老家開了個醬菜作坊,主營糖蒜,聽說生意還不錯。

        李漁說,蒜臭,他永禁弗食。我從前也不吃蒜,倒不是因?yàn)樗形兜?,是我奶奶信神,不吃蔥姜蒜這些有口氣的東西,怕沖撞了神靈。我自小跟她在一起,也養(yǎng)成了清淡飲食的習(xí)慣。參加工作后,在單位食堂吃飯,每天早飯必有一道青辣椒拌生蒜,大家就著饅頭吃得津津有味,我卻沒法下筷。后來,我只去食堂買饅頭稀飯,在宿舍自己做點(diǎn)簡單菜,吃飯也不去食堂,有點(diǎn)不合群的感覺,其實(shí)是飲食無法融合。在外吃飯多了,我也在適應(yīng)著辛辣,特別是一直比較排斥的大蒜。同事說,吃涼菜一定要吃蒜,殺菌;吃面也要吃蒜,要不沒滋味;怕有口氣,喝點(diǎn)濃茶壓壓就好了。聽得次數(shù)多了,我涼拌菜的時候會多加蒜泥,調(diào)蘸料汁的時候也會以蒜蓉為主。有一回吃匯通面,我鼓起勇氣吃了幾大瓣蒜,其實(shí)也沒有那么辣,因循的習(xí)慣一旦被打破,會找到從未有過的味覺盛宴,重建一種新習(xí)慣。也許,是我已經(jīng)過了挑剔的年齡,對很多事情不再抵觸。也許,是我的味覺開始鈍化,對一些氣味不是特別敏感。又或許是食物豐富后,多元化的滋味反而讓人生厭,我們會自覺地懷念從前簡單、清貧、辛辣分明的飲食。

        不止飲食,人到一定年齡,會漸漸走向與現(xiàn)在的自己相反的方向,回歸孩童時期的自我。人生軌跡不是直線,也不是線段,是圓形或橢圓,出發(fā)看似離開原點(diǎn),越走越遠(yuǎn),過了一個節(jié)點(diǎn)反而走向回歸,到最后終點(diǎn)與起點(diǎn)重合。什么都通透了、想開后,該厭惡的淡化了,該接納的也習(xí)慣了,人會回到無拘無束的可愛狀態(tài),回到真理般的芬芳狀態(tài)。

        掛 面

        除非不得已,陜西人很少以掛面為主食,在家多自己做手搟面、扯面、麻食,買面條也是鮮面條。

        但是,從前掛面可是個稀罕物,家里來客、牙口不好的老人、坐月子的產(chǎn)婦、小孩子、病人才能吃到。我小時候過生日,奶奶會在小鍋下一碗掛面,碗底臥兩個荷包蛋,再撒上一小勺炒蔥花,就是很隆重的慶典了。記得剛上學(xué)時,有一回家里吃掛面還配了肉臊子,我以為來客人了,確認(rèn)沒來外人,心里還有點(diǎn)納悶,直到現(xiàn)在當(dāng)時的情景都忘不了,足見珍貴。

        我對饑餓沒有記憶,就算物資匱乏年代,家里最差的伙食也是玉米面蒸的粑粑,加了糖精后味道還挺好,類似于現(xiàn)在商店里賣的發(fā)糕,只是沒有棗子和葡萄干裝點(diǎn)。絕大多數(shù)時候早晚飯吃的是麥面粉饅頭,就是稍微黑一些,跟現(xiàn)在的白饅頭從顏色上沒法相比。中午一般吃面條,以燴面片和湯面條居多;麥?zhǔn)?、秋收這種重體力勞動期間,一般吃干拌面,就是biangbiang面;逢年過節(jié),必吃臊子面,面條須是細(xì)掛面。加了鹽的掛面筋道耐煮,適合澆湯,老幼咸宜。最主要的是方便,大鍋煮面條,小鍋熬臊子湯,人多了加料加水,鍋里面湯滾沸,不論來多少客人都能款款接待。

        我老家除了春節(jié),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忙罷會。忙罷會是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七,每家每戶的親戚都在這天來到韓南村,熱鬧程度堪比春節(jié)。這兩個大日子午飯也就是正餐的主食都是臊子面,用的就是掛面。當(dāng)年機(jī)器面少,多是手工掛面,掛面多來自興平一帶。賣面人推著車子走街串巷,當(dāng)然他們也不是完全盲目的,知道周邊村子的“會日”,趕在過會前幾天就來了。春節(jié)前,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周邊鎮(zhèn)子賣掛面的攤子就多了起來,一些顯然不是生意人的農(nóng)家孩子陪著祖父母、父母親趕集,出售自家的掛面,也不吆喝。買家問是哪里的?才回答:“興平的!掛面!醪糟!辣椒面!”

        后來,生活條件改善了,人們的選擇更多。南方的北方的中國的外國的,面食有了千奇百怪的做法與吃法,圖新鮮、獵奇的人多了,人的味蕾不斷被沖擊、被誘惑,漸漸喪失了最初的單純,待客無不竭盡其能,不浪費(fèi)就沒有誠意,不鋪張就是小氣。掛面不再是稀罕物,反而變成了懶人飯,待客如果上掛面,被認(rèn)為是不用心、敷衍了事。在家吃掛面也是無奈的選擇,作用跟方便面差不多,就是湊合著吃。后來,無論怎樣的美味吃起來都沒有差別,吃飯也喪失了親情,變成一種應(yīng)酬與潛網(wǎng),我們被困其中,不愿掙脫,也無法掙脫。

        中國食用面條的歷史悠久。東漢時稱為“煮餅”“湯餅”,唐宋時期成為“條”,叫“冷淘”“熱淘”,類似于今日的過水面。之后,出現(xiàn)了“須面”。敦煌文書中多次出現(xiàn)過“須面”的記載,須面被裝入禮盒,用作婚俗中的聘禮。元代忽思慧撰寫的《飲膳正要》中第一次使用了“掛面”一詞,就是我們現(xiàn)在食用的掛面,細(xì)若發(fā)絲,潔白光韌,耐存耐煮,可以長期保存,方便攜帶。至于其誕生的淵源有個傳說,古時候,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yán)寒日夜苦干,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面條,便把搟好切細(xì)的面條掛在竹竿上曬干捆把,連同調(diào)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親人在勞動之余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這種吃法既充饑又解渴,被譽(yù)為上等慰勞飯食,后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jìn)為手工掛面。

        我以前跟學(xué)攝影的團(tuán)隊(duì)去過興平時下村,這個村因?yàn)橹谱鲯烀娑环Q為“掛面村”。掛面看似簡單,制作起來非常辛苦,要經(jīng)過和面、揉面、盤條、醒面、上面、開面、掛面、晾面、收面、切面等十多道工序,近三十個小時才可完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馬虎,要緊密銜接,晚上熬夜做掛面是手藝人生活的常態(tài)。面粉用本地小麥出粉和,和好面團(tuán)后,要不斷揉搓,做到“缸光”“面光”“手光”,然后盤條、上面、開面。這些功夫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手感,每個步驟都有傳承下來的經(jīng)驗(yàn)在其中。這樣做出的掛面才能細(xì)如銀針、粗細(xì)均勻,下鍋后軟而不爛、韌而不硬。每年十月,時下村人就忙碌起來,一直做掛面到來年一月春節(jié)前。我們?nèi)サ臅r候是十二月,正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但天氣干凈晴朗,做掛面是再好不過的日子。發(fā)酵后的面掛在院子,經(jīng)過陽光晾曬、微風(fēng)吹拂,中間向外迅速收縮成空心狀態(tài),這也是興平掛面“空心”的訣竅。

        味覺最能喚醒記憶,掛面的味道于我而言,是四五歲時生日那天的清湯掛面,沒有多余調(diào)料,只有掛面自帶的咸味、一勺蔥花的清香,越是現(xiàn)在我越是回想從前,那些味道如同通往從前、連接親情的暗道,我悄悄地沿著它回溯。也許不單是我,對所有北方人來說,掛面不是一種普通面食,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飲食記憶和家庭情感,讓他們在世俗的沉浮中,找到了內(nèi)心深處那一份溫馨與安寧。

        每件事是否都必須經(jīng)歷曲折,才能回到正常的軌道。就像掛面,本來是一種容易保存的方便面食,沒有那么寶貴,卻在一段時期成為讓人艷羨的美味。也沒有那么粗糙,卻在另一段時間被人嫌棄、輕視,什么時候它只是一種面食,不附加任何情緒記憶,不與饑餓關(guān)聯(lián),也不寒酸,就對了。

        最后的渡口

        “咸陽古渡幾千年”,渭水滋養(yǎng)了咸陽千年的繁華。沿岸大大小小的渡口,無數(shù)擺渡人運(yùn)送著往來的行人、商貨?,F(xiàn)在擺渡人這個行當(dāng)已經(jīng)消失了,但在興平湯坊鎮(zhèn)龍興渡口,尹會元老人仍守著一艘船,將鄉(xiāng)親們送到河對岸。

        湯坊鎮(zhèn)龍興村與周至縣隔河相望。龍興村在河南岸住著幾十戶人家,種著一千多畝地,村民要往來去河對岸侍弄莊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龍興渡口。龍興渡口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這個村也流傳著和渡河有關(guān)的傳說。相傳漢光武皇帝劉秀當(dāng)年被追到這里,看到河邊有一條船,就想著試一試能不能渡河,結(jié)果就渡過去,解除了被追殺的危機(jī)。劉秀當(dāng)了皇帝后,這個村子就叫“龍過”村,之后改名為“龍興”村,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

        龍興渡最輝煌的日子應(yīng)該是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左右。那時候共有十二名船夫、七艘船,兩艘負(fù)責(zé)拉糧食,其他幾艘負(fù)責(zé)拉過往行人,往返于渭河兩岸,去河對岸務(wù)農(nóng)的村民、豐收的糧食、耕地的拖拉機(jī),都是用船運(yùn)送。尹會元就是在那時當(dāng)上了艄公。除了服務(wù)本村村民,龍興渡口還承擔(dān)著其他地區(qū)人和物資的運(yùn)輸任務(wù)。歷史上渭河南北兩縣百姓通婚,時常走親訪友,有時趕集跟廟會,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坐渡船,走陸路無論上行還是下行都要繞三四十里路,騎車得多走兩個小時,而坐渡船只需兩三分鐘,連人帶車一起渡,比起繞行耽擱的時間、花費(fèi)的力氣,乘船肯定劃算。至于收費(fèi),老尹說本村人不收費(fèi),其他人和車一次收費(fèi)十元。

        后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種地人少了,擺渡人也去打工了,只留下尹會元一個人與船為伴。渡船的人逐年減少,有時候一天只有一兩個人。尹會元說,哪怕南岸有一個人,也要過去把人接過來,絕對不讓人家等,來渡船的都有急事。問及收入,他說,一個月就是一千幾兩千元,能養(yǎng)活家就行了,權(quán)當(dāng)是打工。談及未來,尹會元說,只要有人需要,他還會堅(jiān)守下去。為了方便村民,他和妻子在河岸邊支了一個帳篷作為臨時住所,白天,在河道擺渡,夜晚就住在帳篷里,無論嚴(yán)寒酷暑,刮風(fēng)下雨,兩岸的人都知道,渡口邊有條船靜靜地??恐?,隨時準(zhǔn)備載人過河。以前,尹會元擺渡主要靠撐篙,不僅需要一把力氣,還得講究技術(shù),遇到激流,他要騰空身體,用全身重量壓住船篙,以保持方向。后來,老尹想出了使用橫架兩岸的鋼繩牽引船的辦法,2015年,他花三萬余元在河道上架起鋼索,擺渡的時候,只需徒手拉動鋼索使船前行就可以。尹會元說這活看起來輕松,要用巧勁。還說,鋼索安全多了,也不怕漩渦。

        渭河咸陽段,自古以來多渡口。古渡是咸陽、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南通巴蜀,西通西域,是絲綢之路沿線上的第一渡口,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塞。從“文王娶親”,到“秦晉之好”,到“便橋結(jié)盟”,多少個春秋代序,多少次悲歡離合,都發(fā)生在渭河邊,發(fā)生在渡口。水天一色、蘆花漫舞的古渡見證了歷史的浮沉消長,親歷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后,漸行漸遠(yuǎn),現(xiàn)在再難尋痕跡。1990年咸陽古渡最后一個擺渡人結(jié)束了擺渡生涯,從此古渡再無擺渡人。

        名聞遐邇的咸陽渡尚且如此,寂寂無名的龍興渡還能支撐多久?尹會元從二十五歲開始干艄公,到現(xiàn)在六十九歲,干了四十四年了。在他之前的人誰還記得?也許已經(jīng)不在人世,在世的恐怕也撐不起船,在他之后有他侄子尹參軍,尹參軍之后呢?尹會元說附近的橋修好后,自己也該“退休”了,他盼著那一天到來,卻也有些舍不得自己侍弄了半輩子的營生,舍不得與自己天天相伴的船。

        有幾次我去楊凌專門走河堤路,在龍興渡口看見過尹會元老人。那時,他已經(jīng)開始使用鋼索擺渡了,船上擠滿了摩托、電動車,也坐了好幾位老人,冬季農(nóng)閑時節(jié),他們過來興平這邊趕集。讓我意外的是還有幾位背包游客,他們騎摩托在全國各地旅游,探訪古村落、古遺跡,說喜歡這種渡河方式,還是在北方黃土高原,誰能想到這樣的小村子還保留了古老的東西,如果是木船就更好了。老尹說,木船只能渡人,摩托車怎么辦,老年人也坐不安穩(wěn)。他們拍了很多視頻,逗留了很長時間才離開。還有一回,我坐同事車去樓觀臺時,走的是右岸河堤路,到龍興碼頭對岸的時候,我看到了淤積起來的灘地盛開的大片油菜花,突然理解了擺渡船的意義。那么多人外出打工了,那么多人進(jìn)城了,總有人舍不得方寸的土地,何況這片地足有百十畝,種點(diǎn)麥子不讓它荒廢,種點(diǎn)蘿卜、白菜讓它生長價值,種點(diǎn)油菜讓它開花,引來無數(shù)蜜蜂,讓寂靜的河灘熱鬧起來,種田人自己的心也會熱鬧起來。

        這片灘地在河道上,種莊稼也是暫時的。但是,看見過這片油菜花的人會懷念,種下油菜和莊稼的人也會懷念。就像乘船往返的人會懷念擺渡船與渡口。

        (責(zé)任編輯:龐潔)

        猜你喜歡
        興平蒜薹掛面
        拔蒜薹
        中江掛面:銀絲飄香九百年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抽蒜薹
        抽蒜薹
        抽蒜薹
        一把掛面——脫貧攻堅(jiān)鄉(xiāng)村行走4
        “媽媽牌”掛面
        “媽媽牌”掛面
        平行線易錯點(diǎn)剖析
        有理數(shù)易錯點(diǎn)剖析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 毛片24种姿势无遮无拦|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 97福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字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免费AV | 91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白浆| 美国少妇性xxxx另类| 野花在线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7194中文乱码一二三四芒果| 97久久人人超碰超碰窝窝|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久久激情| 亚洲av日韩一区二三四五六七|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桃|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少妇69| 久久综合激激的五月天| 一本久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av在线久色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国产91网址|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久久|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 中文字幕色偷偷人妻久久一区 |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av| 欧美大胆性生话|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免费网站| 亚洲一区第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久久久国产精品五月天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