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廣大教師正在不斷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努力將教學內容與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合,旨在有效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入多媒體資源,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圖像、悅耳的音頻以及鮮活的視頻,讓課文中的場景躍然眼前;運用在線教學平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與豐富的學習資源。這些教學實踐,其核心目的在于全面且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諸如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進而逐步培育和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更能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的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
一、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順應信息化發(fā)展潮流
隨著全球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猶如一股強勁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個領域,其速度之快、影響之深,已使得我國社會全面步入信息化時代。在此時代背景下,掌握信息技能已經從一種附加技能轉變?yōu)閭€人的基本素養(yǎng)和必備要素。在當今教育領域,對于身處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而言,掌握信息技能已經從一種附加技能轉變?yōu)閭€人的基本素養(yǎng)和必備要素。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能更是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在國家教育規(guī)劃和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中,信息技能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核心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心智發(fā)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觀念和習慣將深深烙印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在此階段,通過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并熟悉各類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學會正確、安全、高效地獲取、篩選、分析和使用信息,逐漸形成良好的信息倫理觀和信息安全意識。
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更是通過模擬真實情境、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信息的創(chuàng)造、傳播和應用過程,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協(xié)作溝通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在未來社會中應對復雜信息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能力,充分滿足社會對具有高信息素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信息化教學手段在當今教育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其能通過優(yōu)化教學流程,從而顯著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從備課環(huán)節(jié)來看,教師借助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平臺,能夠快速檢索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類優(yōu)質教案、教學素材,包括名家教學實錄、課文背景資料、針對性練習題等,極大地縮短了備課時間,且能博采眾長,豐富教學方案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資源的引入更是大幅提升了知識傳遞效率。教師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圖像、悅耳的音頻以及鮮活的視頻,讓課文中的場景躍然眼前。在作業(yè)布置與批改環(huán)節(jié),信息化教學手段同樣優(yōu)勢盡顯。教師可利用教學管理軟件一鍵布置作業(yè),作業(yè)形式豐富多樣,除了傳統(tǒng)書面作業(yè),還能布置在線閱讀、口語表達錄制、實踐探究任務等。
信息化教學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式重塑了當今教育格局。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在海量的網絡教育資源庫中精準篩選出契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的素材,無論是生動形象的教學視頻、深入淺出的電子課件,還是針對性強的練習題,都能迅速獲取,極大節(jié)省備課時間。同時,線上學習平臺支持資源的重復利用,學生可依據自身學習進度,反復回看課程視頻,對知識進行鞏固強化,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使優(yōu)質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共享。這種高效的資源利用模式,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冗余環(huán)節(jié),讓教師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個性化教學指導中,進而全方位提升教學效率,為學生營造更高效、更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措施
(一)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多元化呈現教學內容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日益彰顯其獨特價值。教師如果能熟練運用各類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如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搭建互動性強的在線學習平臺,以及提供豐富的數字化閱讀素材,將原本相對平面、單調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化教學體驗,能夠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和高度專注,從而有效地喚醒和保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探求欲望和熱愛之心。當教師具備了較高的信息化水平,就能在海量的網絡教育資源庫中,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精準且高效地篩選出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適配學生實際水平的豐富素材。其中既有生動形象、能夠瞬間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視頻,以直觀的動態(tài)畫面將抽象知識具象化;也有深入淺出、條理清晰的電子課件,把復雜的知識體系梳理得一目了然;還有針對性極強的練習題,助力學生精準鞏固所學。
如此一來,極大地節(jié)省了教師的備課時間,讓備課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優(yōu)質。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創(chuàng)意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置身其中,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里,如海綿吸水般汲取語文知識。他們在文字的海洋中暢游,在生動的情境里感悟,語文素養(yǎng)得以扎實提升,進而逐步達成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成長為具備多元能力與良好素養(yǎng)的新時代人才。
例如,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傾向于沿用傳統(tǒng)的板書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學校所配置的如一體機、投影儀等信息化教學設施,這往往會導致教師所教授的內容較為枯燥。因此,教師亟須轉變理念,接納并擁抱信息化教育的新趨勢。對此,學校方面不僅需要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專項提升,還應該立足于教師的現實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活動,從而帶動整個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教學水平躍升至新的臺階。一旦教師掌握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策略,他們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高效利用信息化設備去探究和掌握語文知識,從而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多樣,使教學過程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
(二)用情境積累語感,強化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踐進程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精心構建一系列與教材內容深度契合的教學情境,以生活化場景的巧妙搭建、歷史風貌的生動再現或是趣味模擬活動的精彩策劃等多元形式予以呈現,使得教學內容在豐富多樣的同時又高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滲透與深度應用,情境教學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空間與蓬勃發(fā)展機遇。教師借助豐富多元的信息化教學工具與先進前沿的技術手段,能夠極為生動逼真地還原課文中的精彩情節(jié)與特定環(huán)境。學生也可以通過相互對話復現教學情境,從而在實踐中鍛煉語言表達,積累語感,逐步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靜夜思》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一幅幅月明星稀、詩人獨自憑欄遠眺的畫面,配合輕柔的古箏音樂,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略帶愁緒的氛圍,讓學生仿佛穿越回古代,與詩人李白共賞月色,體會他那份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這樣的情境模擬,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意境,還能在無形中增強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此外,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互動過程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這種信息化情境教學的好處在于,它不僅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還能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它將語文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使其更加實用和與時俱進,進而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長期興趣,實現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2]。
(三)增強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建立高效的課堂互動機制至關重要。它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又能活躍課堂氛圍,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從而賦予語文課堂生機與活力。教師可以通過即時收集并分析課堂互動中學生的反饋情況,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及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點,以便迅速調整教學方案,確保教學步調與學生的學習吸收能力相匹配,引導學生深人思考,從而顯著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能。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工具,諸如電子白板、互動答題系統(tǒng)、在線論壇等,設計并發(fā)起各種發(fā)人深思的問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勇敢表達個人見解,共同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問題。這種做法不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令他們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多媒體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互動中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動物,如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生動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小動物腳掌或蹄子的獨特形狀,并引導學生想象:如果這些小動物在雪地上行走,會“創(chuàng)作”出什么樣的“雪地畫作”。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圖片與動畫模擬,進行聯(lián)想和推理出不同動物的足印與樹葉形狀的相似之處,接著進行小組相互交流、討論并嘗試推測每種小動物可能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跡圖案。在學生完成觀察、討論和分享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科學點評和總結,解釋為什么這些小動物看似在畫畫,實際上是在自然條件下展現了各自獨特的行動軌跡,從而讓學生明白課文背后寓言式的含義和生活常識,實現思維的躍遷]。
(四)借助信息技術,推動文化傳承
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信息技術手段,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刻感受并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通過信息化平臺,教師可以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文化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誦比賽、書法展示、民族文化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養(yǎng)。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還能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端午粽》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全方位展示端午節(jié)的歷史淵源、傳統(tǒng)習俗以及各地獨具特色的慶祝形式。通過圖文并茂、視頻展示等方式,使學生深入洞悉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運用圖像處理軟件、動畫制作工具等,親手制作電子版端午粽。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對端午粽的造型設計、色彩搭配以及寓意表達等環(huán)節(jié)的精心構思,將端午粽所承載的文化寓意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這種融合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深化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記憶,實現了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端午相關知識,還能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信息素養(yǎng),為今后學習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束語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作為奠定學生成長基石的關鍵,其重要作用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基本功,同時也是學習其余課程知識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撐。這也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以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并且隨著教師開始嫻熟地結合圖像、文字等各種媒體形式展開教學活動,越來越讓原本靜態(tài)的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從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跨學科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為他們未來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劉吉華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廣平鎮(zhèn)中心學校
參考文獻
[1]劉萬武.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新模式的探索[J].名師在線,2020,(14):90-91.
[2]雷春燕.核心素養(yǎng)培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優(yōu)化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4,(09):38-40.
[3]張珂晴.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探析[J].小學生(中旬刊),2024,(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