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文探討了小學生認知發(fā)展和情感社會交往特點對其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并提出了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策略。首先,闡述了小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的發(fā)展特點,強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的共同作用。其次,提出優(yōu)化德育課程設置與內(nèi)容、注重德育活動的多樣化與實踐性是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核心策略。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社會責任、道德規(guī)范與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其責任感、道德感以及集體主義精神,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 " 價值觀 " 情感社會交往 "德育活動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小學階段是孩子認知和情感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確立的時期。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情感體驗為其價值觀的塑造奠定了基礎。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這一階段極其重要,因此,如何通過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重要課題。本文將探討小學階段價值觀形成的特點,并針對性地提出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策略。
一、小學階段價值觀形成的特點
(一)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
小學生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時期,孩子們的思維主要是具體的、形象的,難以進行抽象的推理和深刻的道德判斷。因此,他們對價值觀的理解和接受更多依賴于直接感知和身邊實際體驗。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漸發(fā)展,但他們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往往是基于情感和直觀反應,而非理性分析。[1]小學生對外部權威的依賴性較強,易受到身邊成人榜樣的影響,因此,教師和家庭成員在這一階段對價值觀的傳授和影響尤為重要。通過具體、生動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正向的行為示范,可以幫助小學生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正確價值觀的初步理解。
(二)情感與社會交往特點對價值觀的影響
小學生在情感發(fā)展和社會交往方面具有顯著的特點,他們的情感體驗更加直觀、強烈。情感豐富的孩子會通過對他人情感的體驗和模仿來感知是非對錯,而這種情感的反應是他們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同伴交往對小學生的價值觀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學生通過模仿和對比行為,形成了對行為規(guī)范、團體合作等社會準則的初步認知。此外,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對小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的道德判斷和行為規(guī)范;學校通過系統(tǒng)的德育課程和日常教育活動,幫助孩子們理解社會公德、法律規(guī)范等基本價值觀;社會文化氛圍、媒體傳播等外部因素也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的密切配合,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引導,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納正確的價值觀。
二、小學德育教育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策略
(一)優(yōu)化德育課程設置與內(nèi)容
優(yōu)化德育課程設置與內(nèi)容是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課程內(nèi)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德育知識。首先,德育課程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例如通過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或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體驗道德規(guī)范與行為標準。其次,課程內(nèi)容要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常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將這些內(nèi)容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相契合,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使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判斷是非、善惡,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此外,德育課程應靈活多樣,采用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進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二)注重德育活動的多樣化與實踐性
注重德育活動的多樣化與實踐性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內(nèi)化正確的價值觀。[2]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學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地接觸和體驗社會責任、集體主義精神、道德規(guī)范等核心價值觀,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區(qū)公益活動、環(huán)保行動等,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知社會需求,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責任感,同時增強他們的公共服務意識。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社會調查、老年人陪伴活動等社會實踐,深化他們對社會問題的理解。
這些活動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學習如何應用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中,鍛煉判斷力,提出應對策略,進一步增強對正義、責任與關懷的理解。例如,組織小學生參觀革命歷史遺址,舉行愛國主題的班會討論,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集體主義精神和國家責任感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到社會責任的具體內(nèi)涵,激發(fā)他們投身社會實踐、服務他人的熱情。
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辯論賽、主題討論等形式,開展課堂內(nèi)外的互動,增強學生對道德議題的思辨與探討,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在模擬的社會情境中討論道德困境與選擇,從而促進其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德育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增強道德判斷力和責任感,還能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真正體會到集體主義、幫助他人、關愛社會等核心價值的深刻意義。
三、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初步建立的關鍵時期,德育教育的有效實施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通過優(yōu)化德育課程內(nèi)容、加強實踐性活動以及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內(nèi)化正確的價值觀。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緊密配合是確保德育效果的必要條件。只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地教育引導,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道德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的新時代公民。
參考文獻:
[1]陳琳茜.基于核心價值觀理念的小學高段德育實踐[J].天津教育,2022(32):40-42.
[2]王夢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小學德育工作途徑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0):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