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越劇于2006 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我國目前第二大劇種,越劇服飾是越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對越劇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劇本、唱腔、音樂、表演形式等方面,而作為表演重要載體的越劇服飾,對其研究相對偏少,越劇服飾是積淀了數(shù)百年的文化瑰寶,如果不被時尚應用、傳播,將逐步淡出年輕人的視線,也將無法在現(xiàn)代生活中傳承和發(fā)展。越劇服飾形式多元化,可以從時間維度來看,多個時期的變更迭代,展現(xiàn)出不同時期的特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形成了內涵豐富、獨具風格的戲劇服飾。豐富多樣的服飾,凝聚了越劇發(fā)展各個時期的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读鹤!烦鲎詵|晉民間故事,20 世紀初開始搬上舞臺,經(jīng)過不斷改編,直至1954 年彩色電影版《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映,劇本基本成型,成為后來越劇劇團演出最主要的版本,這個版本也被稱為原版《梁祝》,被認為是“真正有影響有價值的精品”[1]?!读鹤!吩谝欢ǔ潭壬象w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縮影,其服飾也頗具代表性。本文以越劇《梁?!返囊曈X符號為根本,著重凸顯服飾視覺符號,并將其轉換成具有文化內涵的視覺符號,結合影視作品、實地調研及文獻資料對其服飾進行資料收集、分類整理,提取其服飾造型、色彩、紋樣等視覺符號元素,并對各符號元素的藝術化處理后應用到絲巾設計中,通過對視覺符號的梳理、研究,實現(xiàn)在產(chǎn)品中應用,從而推動越劇服飾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梁祝》服飾視覺符號分析
中華戲劇文化博大精深,越劇以其自身強大的包容性在傳統(tǒng)戲劇文化中占據(jù)一席之地,越劇結合其生長環(huán)境形成了獨特的江南特色,越劇傳承大多通過傳承人,雖保證了文化血脈的承襲,但是往往被解讀為地方性的“小眾文藝”,面臨傳播劣勢,因此對越劇的保護刻不容緩,越劇服飾的設計制作沿襲了傳統(tǒng)小作坊式的生產(chǎn)模式,多數(shù)以純手工制作為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越劇服飾的發(fā)展,因此對越劇服飾的視覺符號進行分析整理刻不容緩。符號作為戲劇文化傳播必不可少的要素,呈現(xiàn)出更為視覺性的特點。卡西爾在《符號形式的哲學》中曾說過,“人類文化就是各種符號現(xiàn)象”。以卡西爾的符號學理論,越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視覺符號。提取這些視覺符號,與絲巾設計進行融合,將視覺符號“轉”到具體絲巾設計作品中,把越劇服飾視覺符號與現(xiàn)代時尚生活要素組合,融入當代社會?!读鹤!纷鳛樵絼〗?jīng)典曲目,其視覺符號頗具代表性,《梁?!分蟹椩煨汀⑸?、紋樣等非語言的視覺符號信息展現(xiàn)出了越劇獨特的藝術魅力,以服飾視覺符號為切入點,挖掘《梁?!匪墓适虑楣?jié)、社會制度、審美情趣,為絲巾設計提供新靈感,讓其成為時尚設計的靈感源,激蕩起人們對于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重視和高度認知。
二、越劇《梁?!芬曈X符號提取
符號是一種信息交流的介質,是能指與所指的結合物。設計符號學在符號學的理論體系基礎上而來,專門探討產(chǎn)品設計的本質[2]。通過符號學分析,《梁祝》可以提煉出豐富的視覺符號,這些視覺符號不僅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還體現(xiàn)了對越劇服飾的獨特認知,以下是從越劇《梁?!分刑崛〉囊曈X符號,結合設計學、符號學的理論進行設計應用的思考、研究,開發(fā)具有越劇文化審美的絲巾設計作品。
(一)《梁祝》服飾造型分析
越劇服裝一直圍繞“優(yōu)美抒情”這一獨特風格,服飾款式上,破除舊框,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戲曲衣箱的垂直H 形造型,改為參照古代仕女畫特色,采用胸腰收緊、突出人體曲線美的服飾形制,并融入云肩、飄帶、絲絳等加以裝飾,為越劇藝術融入了細膩的江南氣息[3]。早期越劇戲服造型由京劇發(fā)展而來,融入江浙地區(qū)的社會人文風貌,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戲劇服飾造型。越劇服飾包括有盔、帽、蟒、靠、古裝衣、褶子、帔、靴、鞋等。越劇小生多穿著褶子,文小生褶子衣多用間色,花紋偏一側,有四君子花紋梅、蘭、竹、菊,也有用牡丹、玉蘭等花紋?!读鹤!贰安輼蚪Y拜”“十八相送”“樓臺會”等唱段中梁山伯與祝英臺角色均是書生,因此服飾以斜襟褶子衣為主,衣長及足,左右胯下有開衩,寬身闊袖并搭配水袖,梁山伯與祝英臺服飾形制基本相同,在色彩與紋樣上有所區(qū)分,見圖1。
越劇電視劇《蝴蝶的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的古裝衣造型,區(qū)別于傳統(tǒng)戲劇服飾垂直“H”形的造型,更加突出了人體的曲線美。其上衣本色連袖,并延伸至蝴蝶翅膀的造型,同時融入流蘇裝飾的花形云肩,用腰帶搭配長褶裙,整體造型衣短裙長,胸腰收緊、造型優(yōu)雅,見圖2。
(二)《梁?!贩椛史治?/p>
在服裝語言中,最重要的符號,及最直接的影響,是色彩[4]。越劇服飾的配色以互補為主,增加中間色調,以“輕”“淡”作為主色調,色彩相統(tǒng)一,在整體上追求豐富、和諧,突破了傳統(tǒng)戲劇服飾“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規(guī)范,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戲劇,越劇服飾色彩符號最顯著的特征。受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影響,越劇戲服整體色彩清新典雅,色彩明度、飽和度都非常高,如旦角服飾中 常用到的粉色、橙色,小生造型中常用到的藍色和綠色。圖3 是越劇《梁?!分凶S⑴_戲服的色彩解析,以橙色和白色作為主色調,搭配藍色、灰色為主色調的盔帽,點綴大紅色、藍綠色,整體色調清新明亮,體現(xiàn)了祝英臺果敢機敏、獨立清醒、勇于追愛的性格特點。
圖4 是越劇《梁?!分辛荷讲畱蚍纳式馕?,其服飾色彩以藍色和白色為主,其間穿插橙色和綠色,展現(xiàn)出溫和善良的書生模樣,代表了封建社會被壓迫的知識分子形象,戲服的色彩符號符合角色設定與傳統(tǒng)審美。
(三)《梁?!贩椉y樣分析
越劇《梁祝》服飾上的紋樣匯集了我國傳統(tǒng)紋樣的精華,可分為古代傳統(tǒng)紋樣和民間吉祥紋樣兩大類。古代傳統(tǒng)紋樣包括龍、鳳、麒麟、蟒、云、水等,越劇服飾中的龍紋,多借鑒于明、清兩代的龍袍,龍紋在越劇電視劇《蝴蝶的傳說》中梁山伯的服飾中出現(xiàn),戲服中龍紋簡潔,呈兩面對稱,龍紋大多是權力、身份的象征。鳳紋用于服飾的時間相對比龍紋要晚,鳳紋匯集了多種鳥類的特征,與龍紋相對應,象征權力和身份高貴女性,鳳紋也是幸福和美麗的象征,鳳紋常與牡丹相配,在祝英臺的服飾中也出現(xiàn)了此搭配,造型生動,風格柔美。龍鳳紋樣分別繡在“佩”上,佩長及腳面,為服飾增添華貴的質感。云紋、海水江崖紋常作為插底圖,出現(xiàn)在服飾的各部位,比如領口、袖口、裙擺等,形式多樣,用來陪襯龍、鳳等紋樣。
民間吉祥紋樣承載著民族文化,是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越劇服飾中常見的民間紋樣有雙龍戲珠紋樣、鳳穿牡丹紋樣、龍鳳呈祥紋樣、歲寒三友紋樣、四君子紋樣、五福捧壽紋樣、蝶戀花等,具有吉祥、美好的象征意義。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戲服中常用四君子紋樣,借梅、蘭、竹、菊植物的特性比喻人物品格高潔,梁山伯的褶子衣刺繡蘭花角隅紋樣,圖案紋樣簡潔鮮明,布局均衡,襯托出梁山伯文靜風流的書生氣質,見圖5。越劇虛構中,“蝴蝶”意象頻繁出現(xiàn),暗示、強化了梁祝關系的先在命定與不可改變,成為故事角色之間、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之間關于愛情交流的唯美的象征符碼[5]?!读鹤!分泻y樣象征愛情、美滿、自由,蝴蝶紋樣通常被繡在服飾的下擺、袖子等位置,梁山伯與祝英臺因為堅守忠貞不渝的愛情而化蝶,紋樣寓意與越劇角色形象的精神內核相契合。在《梁?!贩椩煨椭校嗖捎么汤C的方式呈現(xiàn)豐富的紋樣,以植物花卉、吉祥瑞獸為主,刺繡的紋樣細致、層次分明,更好地體現(xiàn)出越劇服飾柔美、細膩的江南風韻。
越劇服飾紋樣種類繁多,每種紋樣都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和寓意象征,使戲劇服飾呈現(xiàn)出精致、華麗的視覺效果。針對《梁?!贩椉y樣進行了人工采集數(shù)據(jù),采集樣本并進行相關的美學特征分析。根據(jù)不同角色的服飾進行分類收集、分析、整理服飾紋樣,并進行相關的特征分析,所采集的紋樣根據(jù)特征編碼、紋樣分類、對應曲目角色3方面進行整理、分析和標注,在所采集的服飾紋樣進行特征編碼時,可按紋樣、色彩、構成形式3 大類別進行二次標簽分類[6],見表1。
三、《越向》系列絲巾的設計實踐
(一)絲巾紋樣設計
1.《越向》絲巾設計中的構圖創(chuàng)意與設計
絲巾構圖作為絲巾設計中關鍵的一環(huán),其重要性像人體的骨骼、建筑的鋼筋支撐。絲巾設計的骨架各有特色,相較其他領域的紋樣設計,絲巾構圖更自由隨意,且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性。在《越向》系列絲巾設計的構圖中,借鑒了傳統(tǒng)繪畫中的“C”形構圖,整個絲巾圖案圍繞這一構圖結構展開人物、建筑、植物等元素的設計,為了讓絲巾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飽滿的視覺效果,設計過程中,以“C”形構圖為基礎進行空間分割,主體人物與輔助元素建筑、植物在同一空間內向外發(fā)散、放大,共同形成“C”形,而背景其他空間則進行自由分割,這一構圖形式突出了畫面的延伸感,賦予畫面強烈的視覺張力,見圖6。
2.《越向》絲巾設計中的色彩歸納與提取
在絲巾圖案設計中,色彩是表達設計主題的重要媒介,更是左右消費者心理的關鍵因素。越劇服飾的色彩體系豐富多元,整體風格以“輕”“淡”為主,凸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審美意趣。在《越向》系列絲巾的設計實踐中,借鑒了《梁?!分械姆椛蚀钆浞桨福跃G色、粉色作為主色調,運用色彩法則中的對比色搭配原理,借助漸變的色彩重構手法,讓絲巾上的色彩自然流轉、過渡。如從淺粉色過渡為淺藍色,營造出夢幻又浪漫的視覺效果,使色彩與圖案彼此映襯、相輔相成。為優(yōu)化色彩搭配效果,降低色彩的飽和度來改善色彩的對比沖突,同時融入青藍、寶石藍等高飽和度顏色,提升色彩的層次感,在整體設計過程中兼顧色彩的冷暖關系,確保最終成品滿足當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
3.《越向》絲巾設計中的紋樣解構與重組
越劇作為江浙地區(qū)的地域文化和人文藝術的縮影,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從非遺傳承的角度出發(fā),深入探究越劇服飾紋樣并進行提取、解構和重組,再運用到絲巾設計中,是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筆者提取越劇服飾紋樣中極具代表性的海水江崖紋、幾何紋樣、牡丹花紋樣以及蘭花紋樣,在絲巾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了服飾語言向平面裝飾性紋樣的巧妙轉換,對傳統(tǒng)紋樣進行了重構設計,使其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需求。以蘭花紋樣為例,在越劇服飾中多出現(xiàn)于褶子衣的下擺,通常以刺繡工藝呈現(xiàn),樣式較為傳統(tǒng)。為賦予其新的生命力,筆者提取蘭花紋樣的視覺形象,保留其外形輪廓,運用現(xiàn)代構成中的點、線、面元素,對其進行平面化設計,通過對蘭花紋樣的解構與重組,轉化為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幾何蘭花紋樣,在保留文化內涵的同時,更貼合當下的審美趨勢。此外,為了進一步豐富絲巾的文化內涵與視覺效果,筆者將紹興傳統(tǒng)建筑進行符號化處理,提取應天塔、魯鎮(zhèn)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以線、面組合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描繪建筑的外形與結構,營造出立體空間感,極大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讓絲巾不僅是一件設計作品,更成為承載地域文化的藝術載體。
4.《越向》絲巾設計的整體效果與最終呈現(xiàn)
運用繪圖軟件完成草圖繪制,結合色彩歸納與提取,對設計的線稿進行上色,絲巾整體色調以冷色調為主,最后對畫面整體效果進行調整并增加細節(jié)修飾,增加絲巾設計的細節(jié),突出設計作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審美意境,見圖7。在絲巾設計中融入《梁祝》的故事情節(jié),以簡潔的人物圖案形式將《梁?!返墓适鲁尸F(xiàn)在絲巾之上,通過場景的串聯(lián)或局部展示,使佩戴者在使用絲巾時能夠感受到越劇《梁祝》故事情節(jié)的魅力,從而實現(xiàn)越劇文化的廣泛傳播。此外,深入挖掘越劇服飾紋樣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象征意義,也是本次絲巾設計的一大亮點。比如,將象征愛情的蝴蝶紋樣,代表高潔品性的蘭花紋樣巧妙地融入絲巾中,使其成為情感的載體,使得絲巾不論是作為禮品贈送給他人,還是自己佩戴都能傳達出美好的情感寓意,增強絲巾的文化附加值。
(二)實踐應用作品
在當今“國潮” 蓬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戲劇服飾與現(xiàn)代設計手法的融合已成為眾多領域的創(chuàng)新亮點。將越劇《梁祝》中的服飾的造型、色彩、紋樣進行解構與重構,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化,結合現(xiàn)代時尚元素設計出具有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絲巾設計作品,還能廣泛應用于文創(chuàng)、家居、特色旅游商品等多個領域,讓越劇服飾“活”在現(xiàn)代生活中。在文創(chuàng)、服飾、家居、游戲特色旅游商品中融入越劇服飾,使更多年輕人了解與認識越劇服飾,打開年輕人市場,使年輕人深入了解越劇文化,為越劇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開拓新思路。因此,以越劇服飾的視覺符號特征為基礎,在設計絲巾的同時可以將其應用于相關文創(chuàng)、家居、特色旅游商品設計中,系列產(chǎn)品設計滿足當代年輕人的需求,推動越劇服飾與現(xiàn)代產(chǎn)品融合,使越劇服飾與不同領域融合發(fā)展,進一步提升越劇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本次設計進行了文創(chuàng)、家居、特色旅游產(chǎn)品等系列方案的設計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具有越劇文化特色的文創(chuàng)日歷,以越劇《梁?!分袠酥拘栽貫榛A,結合服飾視覺符號設計的水杯、雨傘等,通過獨特的設計和制作工藝,成為特色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在家居系列里,運用數(shù)碼印花技術制作越劇《梁?!分黝}圖案的抱枕,為家居空間增添濃厚的文化氛圍。特色旅游商品中,以梁山伯形象為主設計的折扇、遮陽帽,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鑰匙鏈以越劇服飾盔帽造型為靈感設計,復刻局部細節(jié),讓游客能將越劇文化輕松“帶回家”,見圖8。
越劇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激蕩起人們對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視,融合當代時尚元素,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在當下,將當代時尚元素巧妙融入越劇服飾之中,在“推陳出新”的過程中,把“傳統(tǒng)”轉化為“時尚”,對越劇藝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和直接的意義。越劇服飾有著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以視覺符號為根基保護與傳承越劇服飾的精華,將其融入絲巾設計與系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為推動傳統(tǒng)越劇服飾的發(fā)展開辟新的道路。通過設計實踐創(chuàng)新,建立對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普適性認同感,使越劇文化被更廣泛的大眾理解、接納,最終達成普遍的文化共識。
結語
保護傳統(tǒng)藝術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自覺。傳統(tǒng)的文化審美與現(xiàn)代時尚設計之間并不沖突,文化符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符號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外貌樣式,在秉承文化根脈的基礎上,根據(jù)時代需求對符號進行新的演繹,可以創(chuàng)造出兼具時代和民族特色的設計作品[7]。越劇服飾是越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審美風格,在當代設計領域,人們致力于把傳統(tǒng)藝術作為創(chuàng)造的靈感構成,傳統(tǒng)越劇服飾從視覺符號的角度為設計師提供素材與實踐基礎,傳統(tǒng)越劇服飾結合新形式、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于絲巾設計、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中,通過對越劇視覺符號的梳理完成對其藝術特征的探討,把越劇服飾與現(xiàn)代時尚要素重新組合,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越劇服飾的獨特魅力,以現(xiàn)行的審美來重新認識和探討越劇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