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書信是一種書面溝通形式,用于兩人或多人之間傳遞信息。在通訊不發(fā)達的時代,書信是人們陳述事情、交流情感、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正所謂“家書抵萬金”。即便在如今,書信依然是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媒介。我們在閱讀書信類文章時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把握格式特征,體會寫信人情感脈絡(luò)
一般來說,書信開篇有稱呼,頂格書寫。稱呼一般是寫信人根據(jù)關(guān)系親疏和身份不同作出相應(yīng)選擇。稱呼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情感,讓對方感受到親近,或者表達對收信人的尊敬,營造出一種莊重的情感氛圍。例如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筆信《與妻書》,開頭一個“卿卿”,讓人聯(lián)想到成語“卿卿我我”,體現(xiàn)出夫妻情意之深。
正文是書信的核心,內(nèi)容可長可短,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而結(jié)尾不僅有格式要求,還會有情感的表達。一般書信結(jié)尾有祝愿,有勉勵,有期待,這些內(nèi)容顯示了作者的寫信目的和情感、身份。如《與妻書》結(jié)尾以“一慟”作結(jié),言有盡而情無限。
最后是署名和日期,讓書信有明確的身份標識與時間坐標。
通過把握格式,我們可以快速了解作者與收信人關(guān)系以及寫信的目的,把握寫信人的情感脈絡(luò)。
二、理解寫信背景、目的與內(nèi)容表達,感受書信的針對性與真實性
書信往往有背景、目的,寫信人的情感就蘊含在目的之中。正文中,寫信人會針對收信人的具體情況、彼此間的關(guān)系及特定事件展開敘述。如《與妻書》中,“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既有對妻子的深情眷戀,又有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這種真實情感面對妻子這一特定對象,毫無保留地流露了出來。
內(nèi)容表達上,需要體會寫信人的口吻,即寫信人采用的語氣和說理方式。它就像唱歌時定的調(diào)子。我們通過口吻就可以體會到寫信人的情感,是委婉含蓄的勸勉,還是一種彬彬有禮的謙敬?是毫不留情的斥責(zé),還是朋友式的商討?選擇不同的口吻,具有針對性的、真實的情感就會隨之流淌于字里行間。
還要從文字細節(jié)入手,關(guān)注用詞,體會作者的感情。有時寫信者頻繁使用親昵、溫和的詞匯,有時則可能言辭激烈、急切。如魯迅《兩地書》中與許廣平的通信,用詞隨情境與情感變化,探討社會問題時犀利深刻,談及彼此生活與情感時又盡顯溫柔。
三、梳理結(jié)構(gòu),把握書信內(nèi)在邏輯
書信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雖不像議論文那般嚴謹,但也有其內(nèi)在邏輯。有的書信以時間為序,講述一系列事件,情感隨之遞進;有的則先拋出核心觀點或情感,再逐步闡述緣由。在閱讀時,梳理清楚信中的結(jié)構(gòu),能更好把握情感脈絡(luò)。
書信風(fēng)格多樣,但無論采用什么結(jié)構(gòu),核心在于情感表達,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我們可以通過品味其特征,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出乎其外
致竇隱夫
◎魯 迅
隱夫先生:
來信并《新詩歌》第三期已收到,謝謝;第二期也早收到了。
要我論詩,真如要我講天文一樣,苦于不知怎么說才好,實在因為素?zé)o研究,空空如也。我只有一個私見,以為劇本雖有放在書桌上的和演在舞臺上的兩種,但究以后一種為好;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后一種為好;可惜中國的新詩大概是前一種。沒有節(jié)調(diào),沒有韻,它唱不來,唱不來,就記不住,記不住,就不能在人們的腦子里將舊詩擠出,占了它的地位。
我以為內(nèi)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jié)調(diào),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但白話要押韻而又自然,是頗不容易的,我自己實在不會做,只好發(fā)議論。
罵我之說,倒沒有聽人說,那一篇文章是先前看過的,也并不覺得在罵我。上海之文壇消息家,好造謠言,倘使一一注意,正中其計,我是向來不睬的。專此布復(fù),即頌時綏。
迅上
十一月一夜
(選自《魯迅書信》,有刪改)
◆賞析
魯迅寫給竇隱夫的這封信,語言質(zhì)樸坦率,盡顯真誠。談及詩歌見解,魯迅直言新詩弊病,切中當(dāng)時新詩發(fā)展要害。面對罵聲,他表現(xiàn)出淡然,對文壇謠言并不理睬,盡顯豁達。字里行間,讓讀者感受到一個率真、誠懇的魯迅。
【選文二】
獄中上母書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fù)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先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yǎng)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但慈君推干就濕,教禮習(xí)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托之義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兵戈天地,淳死后,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愿畢矣!新婦結(jié)縭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
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nèi)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于來世。神游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選自《夏節(jié)愍全集》,有刪改)
◆賞析
這是明末義士夏完淳在南京獄中寫給嫡母和生母的訣別信。作者先表達了對雙慈養(yǎng)育之恩的崇高禮贊,又對不能“報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陳述,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作者把骨肉親情與民族慨恨交織在一起,表現(xiàn)了對國仇家恨的無限悲痛和視死如歸的情感。語言表達多用短語短句,節(jié)奏奔躍,情感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