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然后深,博然后專?!边@是魯迅對于讀書的要求。如今,有不少人在學習過程中追求快速獲取知識,卻忽視了深度思考。我們必須重視深度思考,讓知識真正為己所用。
深度思考,需要我們對獲取的知識進行抽絲剝繭般的剖析,探尋其內在價值與實際用途。這一過程,恰似古人雕琢玉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反復推敲之中,品味知識的精妙,將其內化,并靈活應用。誠如《菜根譚》所言:“臥久者行必遠,伏久者飛必高。”唯有在深度思考中不斷汲取力量,默默沉淀,方能在關鍵時刻釋放出強大能量。司馬遷“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并“考其行事”,終于著成《史記》;卡爾森憑借堅持不懈的思考、嘗試,成功發(fā)明自動復印機……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倘若缺乏對知識的深度思考,必將浪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艱難摸索前行。
深度思考,是我們避免誤入歧途的可靠指引,是實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突破以及人生價值的必要前提。它能幫助我們充分消化已學知識,并進行有效提煉、整合,以便在需要時,迅速拿出對應的“知識工具”。王陽明在龍場那樣的荒僻之地歷盡艱苦,明悟道理,終成心學,為無數(shù)人解惑;革命先輩通過深度思考和對現(xiàn)實情況的考量,在國家危難之際,選擇了共產(chǎn)主義道路,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95后”建筑工人鄒彬,為砌好一面墻,每日堅持練習、總結經(jīng)驗,最終從“搬磚小工”成長為“大國工匠”……這些都是深度思考在創(chuàng)新與實踐方面的有力例證。沒有深度思考,我們就如同茫茫大海中失去羅盤的船只,只能隨波逐流,不知駛向何方。
身處信息化時代,我們被海量數(shù)據(jù)和觀點包圍,從熱點話題到新聞資訊,每時每刻都有無數(shù)知識向我們涌來。許多年輕人對知識淺嘗輒止或囫圇吞棗,只注重數(shù)量,卻忽視了質量。這種看似高效的學習方式,讓知識如過眼云煙,無法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因為缺乏深度思考,思維也變得淺薄和狹隘,最終陷入焦慮和茫然。
我們應在追求知識廣度的同時,運用深度思考,提升知識的質量,讓知識真正成為助力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江蘇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指導老師:陳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