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唐修亮正高級教師,南京市學(xué)科帶頭人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傳統(tǒng)的禮樂制度的崩壞、士階層的興起,為人文精神的活躍和自由論辯的興盛提供了土壤。諸子散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反映了當時的知識階層在治國修身方面的多角度探索。雖然諸子散文繁簡不一、文體各異,但它們的語言表達、論說方式等,對后世的散文乃至小說、戲曲等文體,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鋪就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對今日的我們?nèi)匀挥兄鵁o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真題再現(xiàn)
(四川省樂山市2023一2024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今師徒唯母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母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銨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今嘗計軍上:竹箭、羽、幕、甲盾、,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又與矛、戟、戈、劍、乘車,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與其牛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與其涂道之修遠,糧食綴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shù)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饑飽之不節(jié),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喪師多不可勝數(shù),喪師盡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后,亦不可勝數(shù)。
國家發(fā)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
靡:mǐ ① 倒下。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論戰(zhàn)》) ② 華麗,美好。眾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食,傾耳以待命者。(《漢書·韓信傳》) ③ 無。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④ 副詞。不。表示否定。天高地迥,號呼靡及。(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mí奢侈,浪費。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賈誼《論積貯疏》)
食:shí ① 吃。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史記·李將軍列傳》)② 食物,糧食。公子甚貧,馬甚瘦,王何不益之馬食?(《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 ③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wèi)靈公》)④ 享受,受用。士食舊德之名氏。故為之?!弊幽友栽唬河嬈渌詣伲瑹o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shù)于萬,寡必數(shù)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萬乘之國,虛數(shù)于千,不勝而入;廣衍數(shù)于萬,不勝而辟。然則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盡王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wù)者也。
(節(jié)選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 “吾聞秦楚構(gòu)兵,我將見 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 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柯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班固《西都賦》) ⑤ 日月虧蝕,后作“蝕”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孟子·公孫丑下》)
sì① 給……吃,喂養(yǎng)。謹食之,時而獻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② 供養(yǎng),養(yǎng)活。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伐: ① 砍伐。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記》) ② 進攻,征伐。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 ③ 批評,抖擊。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王充《論衡·問孔》) ④ 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⑤ 功績,戰(zhàn)功。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兵: ① 兵器,武器。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② 傷害,殺傷。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 ③ 士卒,軍隊。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 軍事,戰(zhàn)爭。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 ⑤ 兵法。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孫子·謀攻》)
亡:wáng ① 逃跑,逃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 ② 失去,丟失。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四》)③ 滅亡,消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秦師》) ④ 死。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資治通鑒·漢紀》) ⑤ 同“忘”,忘記。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wú ① 無,沒有。人皆有兄弟,我獨亡。(《論語·顏淵》) ② 副詞,不,不要。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晝夜亡辨。(《列子·周穆王》)
【特殊用法】
詞類活用
1.春則廢民耕稼樹藝。 春:______作______。
2.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 道:______作______。
3.而重所有余也。 重:______作______。
4.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罷:______動用法。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特殊句式
5.未之有也。 ______前置。
【參考答案】
1.名詞狀語;2.名詞狀語;3。形容詞動詞;4.使;5。賓語。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今師A 徒唯母興起B(yǎng) 冬行C 恐寒D 夏行E 恐暑F 此不可G 以H冬夏為者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用,資財,費用,與《《老子》四章》中“當其無,有車之用”的“用”意思相同。
B.事,侍奉,與《(論語》十二章》中“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的“事”意思不同。
C.三軍,源于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后三個兵種,與現(xiàn)代三軍的意義完全不同。
D.是,這,與《孟子·公孫丑上》中“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執(zhí)政者認為戰(zhàn)爭可以讓他們獲得戰(zhàn)勝的名聲,讓他們獲得利益,因此即使荒廢百姓的利益也要發(fā)動戰(zhàn)爭。
B.墨子認為大國統(tǒng)治者舍棄自己本來就缺少的人民,增加自己本來就多余的土地,不是治國的要務(wù)。
C.宋聽說秦楚交戰(zhàn),打算前往楚國,希望通過陳述交戰(zhàn)不符合仁義之道來勸說秦、楚兩國停止戰(zhàn)爭。
D.孟子認為如果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心懷仁義而去掉利害來互相對待,這樣便能夠使天下歸服。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饑飽之不節(jié),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
(2)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5.兩則材料中,墨子和孟子都不同意發(fā)動戰(zhàn)爭,其原因各是什么?請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簡要概括。(3分)
實詞
興
xīng
① 節(jié)儉,節(jié)約。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xing
① 起來,起身。從者病,莫能興。(《史記·孔子世家》)
② 興起,產(chǎn)生。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
③ 創(chuàng)辦,建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④ 發(fā)動。遂發(fā)命,興姜戎。(《左傳·公三十三年》)
⑤ 興盛,昌盛。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管子·牧民》)
xìng
① 興致。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徐弘祖《游黃山后記》)
② 喜歡。不興其藝,不能樂學(xué)。(《禮記·學(xué)記》)
③ 《詩經(jīng)》六義之一,借另一事物來引起所詠事物的一種寫詩手法。同一禍敗,《詩》以為興。(王充《論衡·商蟲》)
節(jié)
① 竹節(jié)。竹,外有節(jié)理,中直空虛。 (《史記·龜策列傳》)
② 人或動物的關(guān)節(jié)。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 刃者無厚。(《丁解?!罚?/p>
③ 節(jié)奏,節(jié)拍。鈿頭銀擊節(jié)碎,血色 羅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④ 時節(jié),季節(jié)。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 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寒 蟬凄切》)
⑤ 節(jié)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⑥ 法度,分寸。言有節(jié),稽其實,信誕以分賞刑必。(《荀子·成相》)
⑦ 氣節(jié),節(jié)操。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蘇軾《留侯論》)
⑧ 禮節(ji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論語·微子》)
⑨ 符節(jié)。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漢書·張騫傳》)
⑩ 節(jié)制。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呂氏春秋·論人》)
數(shù)
shǔ
① 計算,查點。珠可歷歷數(shù)也。(魏學(xué) 伊《核舟記》)
② 責(zé)備,列舉罪狀。漢王數(shù)羽十罪。 (《漢書·項籍傳》)
shù
① 數(shù)目,數(shù)量。公問羽數(shù)于眾仲, (《左傳·隱公五年》)
② 幾,幾個。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 之。(蒲松齡《聊齋志異·狼》)
③ 算術(shù)。古代屬六藝之一。三日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shù)。(《周 禮·地官·大司徒》)
④ 命運,氣數(shù)。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洵《六國 論》)
⑤ 技藝。丘已習(xí)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 (《史記·孔子世家》)
shuò
屢次,多次。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shù)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cù
密,細密。數(shù)置不入池。(《孟子·梁惠王上》)
說
shuō
① 解釋,說明。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引申為陳述,敘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
② 主張,學(xué)說。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韓愈《原毀》)
③ 同“脫”,開脫。彼宜有罪,女覆說之。(《詩經(jīng)·大雅·瞻印》)
shuì
勸說,說服。食其說沛公襲陳留,得秦積粟。(《史記·高祖本紀》)
yuè
① 喜悅,高興,后作“悅”。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② 取悅,討好。又能上下說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國語·楚語下》)
虛詞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手段等,可譯為“用”“拿”“憑著”。愿以十五城請易壁。(《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介紹動作施行的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介紹動作施行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同”等,或不譯。
伯楚以呂、邵之謀告公。(《國語·晉語四》)
4.表示動作施行的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從”。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二)連詞
1.表示并列、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又”“而”“而且”“并且”。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于“而”。樊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以便”“來”等。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5.表示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地”“著”等。舟遙遙以輕,風(fēng)飄飄而吹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
(三)副詞
1.表示程度之甚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
2.同“已”,已經(jīng)。
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漢書·蘇武傳》)
3.同“已”,中止。
無以,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四)助詞
1.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可不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諸葛亮《出師表》)
2.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diào)整節(jié)奏。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操《短歌行》)
【小試牛刀】
寫出下面句子中“以”的意思。
1.此不可以冬夏為者也:________
2.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________
3.以罷三軍之師:________
4.懷仁義以相接也:________
【參考答案】1.表示動作施行的時間,在;2.介紹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手段,用;3.表目的,來;4.表承接,而。
方法指津
各具特色的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產(chǎn)生的時代,首先是巫祭文化退潮,理性占據(jù)上風(fēng)的時代,其次是禮樂制度崩壞,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先秦思想家們將目光投向現(xiàn)實的政治和社會,試圖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找出社會無序狀態(tài)的癥結(jié),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方向。因此,諸子散文往往帶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識,寄托著諸家學(xué)者的社會理想,這是各具特色的諸子散文共同的特點,也是我們理解文本時應(yīng)當首先留意之處。
諸子散文中最古的當數(shù)老子自述其學(xué)的《道德經(jīng)》與后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這兩部作品都有著短小簡約的特點,它們誕生時,中國文學(xué)尚處于萌芽時期。《論語》言簡義豐,用語絕少枝蔓,同時又能通過語調(diào)、語氣的微妙不同,展現(xiàn)出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道德經(jīng)》中使用了大量的韻語,與其中深刻的哲理、強烈的自我意識相輔相成,它們共同營造出抽象玄妙的詩意境界。
成書稍晚于二者的《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學(xué)派言論的總匯。相較于《論語》,《墨子》中的篇章已經(jīng)有了如“尚賢”“尚同”等概括本篇中心思想的標題,篇幅大大擴展,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更加完整,但仍帶有語錄體的性質(zhì),存在著大量的“子墨子曰”,展現(xiàn)出諸子散文發(fā)展過渡期的特點。從內(nèi)容上來說,《墨子》是諸子著作
中首開論辯風(fēng)氣的:首先,它強調(diào)論辯的邏輯性與通俗性,往往從具體事例和淺顯的道理出發(fā),反復(fù)申辯,逐步推論出形而上的結(jié)論,這是由墨家學(xué)說服務(wù)于“農(nóng)與工肆之人”決定的,但也使得《墨子》難免有質(zhì)樸有余而文采不足之疵;其次,《墨子》重視論據(jù),強調(diào)言說的“三表”,即所謂“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也就是要在古代的文獻、百姓的日常、用于政令的實際表現(xiàn)中找出依據(jù)。
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的《孟子》,是在“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孟子以對抗楊墨的學(xué)說,闡揚儒家的觀點為己任,游說于各國之間,就必須論辯,《孟子》因而形成了對話體的論說文的特點。由于誕生于論辯之中,《孟子》的論說給人以循循善誘之感,常借助類比推理、反復(fù)設(shè)問的方式將對方拉入自己的邏輯之中,自然得出預(yù)設(shè)的結(jié)論?!懊献娱L于譬喻”,擅長把抽象的道理以生動的比喻展現(xiàn)出來,我們所熟知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即為一例。這就提醒我們,在閱讀《孟子》時,既要注意其邏輯理路,也要學(xué)會從生動的比喻中概括出作者的論點。
與《孟子》大致同時代出現(xiàn)的《莊子》,雖然同樣是作者對“天下沉濁”的社會現(xiàn)實失望后的產(chǎn)物,卻在體式和思想上都與《孟子》殊途?!睹献印诽岢e極用世,而《莊子》主張?zhí)摷簾o為;《孟子》以雄辯服人,《莊子》則通過內(nèi)涵豐富的寓言、神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語言,以強大的感染力令讀者自然體悟出言外之意。
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和《韓非子》,則已具備了成熟論說文的特點。不僅各篇均有明確的標題,結(jié)構(gòu)完整,論證充分,可以單篇為文,而且諸篇之間也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可以看作成體系的學(xué)術(shù)著作。此外還有《呂氏春秋》《晏子春秋》等,也各具特色。
總體而言,諸子散文作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發(fā)展早期的作品,在語言、文法等方面,都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對我們把握中國古代文學(xué)的諸多特點,有著溯源性的意義,其中蘊含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反復(fù)品味。
答案解析
1.BDF(“師徒唯母興起”是主謂句,意思完整,B處斷開;“冬行恐寒”“夏行恐暑”結(jié)構(gòu)一致,各自斷開,DF處斷開)
2.A(A項,資財,費用/功用,作用;B項,侍奉/實踐,從事;C項正確,現(xiàn)代三軍指陸、海、空三軍;D項正確)
3.C(“希望通過陳述交戰(zhàn)不符合仁義之道來勸說秦、楚兩國停止戰(zhàn)爭”錯,由“我將言其不利也”可知,宋是打算用利害去勸說秦王、楚王停止戰(zhàn)爭)
4.(1)(用兵時)人民居住不得安定,吃飯沒有定時,饑餓吃飽沒有節(jié)度,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節(jié),度;道,在道路上;勝,盡、完)
(2)我不想問您詳細的情況,我只想請問您的宗旨。您打算怎么勸說他們呢?(無,不;指,同“旨”,宗旨;說,勸說)
5. ① 墨子認為戰(zhàn)爭會勞民廢事,損毀財產(chǎn),造成人口減少;戰(zhàn)事帶來的損失遠重于所得之利。 ② 孟子認為戰(zhàn)爭不符合仁義之道。( ① 材料一第一段,墨子用一系列排比句,“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后,亦不可勝數(shù)”,說明戰(zhàn)爭會勞民廢事,損毀財產(chǎn),造成人口減少;由第二段“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可知,墨子認為戰(zhàn)爭帶來的損失遠重于所得之利。 ② 材料二孟子先否定了宋以“利”勸說的方法,然后指出,君臣、父子、兄弟之間舍棄仁義而以利益為先會導(dǎo)致亡國,而以仁義為本則能使國家一統(tǒng),可見孟子認為戰(zhàn)爭不符合仁義之道)
(南京市秦淮區(qū)2024年高三文言專項復(fù)習(xí)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孟柯,騶(zōu)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遷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子之屬。
(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務(wù): ① 致力,專力從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賈誼《過秦論》) ② 追求,謀求。糟糠不飽者不務(wù)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韓非子·五囊》) ③ 事,事情。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吳均《與朱元思書》) ④ 務(wù)必,一定。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兵者,務(wù)富其民。(《戰(zhàn)國策·秦策一》)
乙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 國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①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丙
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鳴呼,此其所以為孟子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節(jié)選自蘇軾《孟柯論》)
奪: ① 強取。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剝奪,削去權(quán)力。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③ 失,耽誤。不奪民時,不蔑民功。(《國語·周語中》) ④ 強行改變。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饜: ① 飽。士三食不得。(《戰(zhàn)國策·齊策四》) ② 滿足。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nèi)之王者,其意不養(yǎng)。(《戰(zhàn)國策·燕策三》) ③ 厭惡。叔孫通知上益養(yǎng)之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勝: ① 經(jīng)得住,能承擔(dān)。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顯錯《論貴粟疏》) ② 盡??啄髮W(xué)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呂氏春秋·當染》) ③ 勝利。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 ④ 勝過,超過。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jīng)也。(王符《潛夫論·巫列》) ⑤ 美好,優(yōu)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陽樓記》) ⑥ 古代婦女的首飾。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
[注] ① 比:替。 ②"耨(nòu):鋤草。 ③ 挺:棍棒。 ④ 穿窬(yú):穿墻(偷盜)。
1.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答案解析
1. ① 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 ② 在物質(zhì)生產(chǎn)方面,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 ③ 在教育方面,要修養(yǎng)百姓的孝涕忠信的品德。(3分。每點1分。乙文中孟子開門見山,提出“仁義”。而后在談到具體的做法時,他給出了“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的建議。接著,他指出要“修其孝忠信”,只有達成物質(zhì)和精神的豐盈,百姓安居且知禮,才會擁護國家抵御外患)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