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 1905-1997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來自知識分子家庭。他16歲時接觸弗洛伊德理論并致信探討,獲后者贊賞;青年時期轉向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后因理念分歧退出阿德勒學派。1930年獲維也納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專注抑郁癥與自殺預防。1942年弗蘭克爾與家人一同被送往集中營,輾轉奧斯維辛、達豪等四座集中營,父親死于饑餓,母親與妻子死于毒氣室。弗蘭克爾在極端苦難中觀察人性:記錄囚徒因失去生存意義而快速死亡的現(xiàn)象,構思“意義療法”雛形。1945年獲救后得知全家僅妹妹幸存,陷入深度抑郁。他用9天時間寫下《活出生命的意義》,全球銷量超1600萬冊,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弗蘭克爾受尼采“知道為何而活的人,幾乎能忍受任何境遇”啟發(fā),結合集中營經(jīng)歷提出意義療法(Logotherapy),認為人即使在極端痛苦中,仍能通過賦予意義保持精神自由,“人類最后的自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蓖苿恿诵睦韺W從“病理修復”轉向“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