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足智多謀,為將相20余年。后人如此評價他:“唐憲宗有‘中興’之功,這功中有裴度一份?!?/p>
寶歷二年(826年)2月,唐敬宗任命裴度為司空、同平章事(即宰相)。在皇帝授權(quán)的情況下,他以皇帝得力助手的身份執(zhí)行各項政策和管理國家事務(wù)。
一天,裴度正在中書門下辦公,左右官吏忽然神色慌張地跑來稟報:“中書門下的大印竟不翼而飛?!痹趫龅娜寺牭胶?,無不大驚失色。
要知道,官印是發(fā)布政令必不可少的憑據(jù),丟失官印屬于嚴重失職。按照當時的律法,倘若官員丟了官印,在短時間內(nèi)找不回,要先免職再治罪。更何況丟失的還是中書門下之印,弄不好要掉腦袋。
然而,在一片嘩然中,裴度竟神態(tài)自若。思忖片刻后,他一邊囑咐在場的人不要將此事聲張出去,一邊命人大擺宴席,奏樂唱歌。
酒宴上,他與眾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吹竭@種情景,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裴度的葫蘆里在賣什么藥。
時間不長,左右官吏來到裴度面前,激動地告訴他:“大印找到了,就在原來的地方,完好無損。”但裴度仿佛什么也沒聽見,閉口不應(yīng),只是繼續(xù)舉杯暢飲,盡興而散。
事后,有人不解地問裴度:“一直都沒看到您下令追查大印的下落,大印到底是如何找到的?”
裴度平靜地解釋道:“大印丟失,肯定是被小吏偷走,私自給文書蓋章。如果急于追查,他們就會畏罪把大印扔到水下藏起來,或投入火中燒毀;相反,不動聲色的話,偷拿大印之人必然會自己找機會把大印放回原處?!?/p>
聽到這一番解釋,眾人無不佩服他的見識。
裴度的過人之處在于,當眾人都驚慌失色時,他卻能把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并在片刻之間發(fā)現(xiàn)問題根源,想出解決辦法。
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突如其來的麻煩,慌亂和焦急無濟于事,唯有通過不斷思考,沉著應(yīng)對,方能游刃有余地化解。
編輯 蘇睿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