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人格發(fā)展期,弗洛伊德將其分成五個階段??谟冢?~1歲)、肛欲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12歲)、生殖期(12~成年)。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特點及其在人格發(fā)展中的重要功能。
其中前三個時期經(jīng)常被提到,尤其是性器期,也叫俄狄浦斯期,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此時他們的焦點真正從早期對性朦朧的感覺和幻想,落地到面前這兩個真實且親密的人(父母)身上。于是更強烈的依戀、占有欲、排斥、憤怒、沮喪等相關(guān)的情緒都在此時被充分地體驗和發(fā)展著。直到潛伏期,一切才塵埃落定。
但這只是理想化的發(fā)展狀況。如果上一時期不夠順利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則潛伏期兒童的治療案例,探討和思考從精神動力學的視角,如何進行詮釋,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成長的難關(guān)。
青巖,是我眼前這個七歲男孩的名字。他瘦瘦弱弱,身材矮小??聪蛭业难凵褚捕愣汩W閃,不夠堅定和大膽。這讓我一時將他和這個硬氣的名字對不上號。
青巖是被父母帶來的。據(jù)說,剛上小學的他適應(yīng)不良,和同學很難相處。別人都很快找到了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唯有他整天縮在角落里。在學習任務(wù)并不繁重的一年級,此時更重要的內(nèi)容顯然就是社交。所以在老師和父母都多次鼓勵他無果的情況下,他的父母只好找到我,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
可一個七歲的孩子,會有什么問題呢?
我詳細地詢問了他成長中一些重要階段的事件。比如:母親懷他時有過什么特殊狀況;順產(chǎn)還是剖腹產(chǎn);嬰兒期的表現(xiàn);在0到1歲這一年中,是否與父母分開較長時間;與母親和父親之間不同的依戀程度;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怎樣;等等。
我相信,了解得越詳細,越會幫助我貼近這個孩子。同時也能迅速找到與他對話的途徑。因為目前來看,青巖很難對陌生人開口說話。這對我和他—— 這個小小的七歲孩童之間需要建立起的咨訪關(guān)系,有著不小的挑戰(zhàn)。
而在我對青巖父母的詢問下,也的確有所收獲。比如:母親在懷他時一度情緒低落,被確診為中度抑郁。雖然青巖是順產(chǎn)出生,但出生后的他面臨母親奶水不足的問題,所以他的哺育是喝奶粉和喝母乳同時進行的。嬰兒期的青巖對母親非常依賴,是一個高需求寶寶,也因此,母親很少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睡眠時間。父母的感情很好,也沒有將他放在別人家的經(jīng)歷。但相較于母親,他對父親的依戀程度不高。在青巖六歲時,家里添了一個小妹妹。
那么這些信息,對他而言都意味著什么呢?
青巖果然是不愿開口說話的。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潛伏期的孩子相比其他心理發(fā)育階段,治療起來要更加困難。因為他們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可以比較成熟地運用“壓抑”這個防御機制了,甚至會強迫性逼著自己“壓抑”。換句話說,從他們口中想要聽到更深層的感受和幻想,這幾乎不可能。
好在,青巖喜歡畫畫。雖然他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但可以拿起畫筆,在一張白紙上涂涂抹抹,有時還會勾勒出一些明顯是人,或者圖形的樣子,這對他來說是獲得愉悅感的重要方式。而我也深知,這些看起來沒什么意義的圖畫,恰恰正是他表達潛意識的途徑。于是我們的治療,便從畫畫開始了。
第一周,青巖畫得沒有形態(tài)。只是一些非常重的下筆,讓整張紙幾乎都被黑色涂滿。我試著詮釋道:好像在你的心里,有很多憤怒。第二周,他下筆的力道變輕了,除了黑色他還挑選了一些中性色調(diào)。比如灰色、醬色、深藍色。我進一步詮釋:也許除了憤怒,你還有一些搞不懂的東西,這讓你挺困惑的。到了第三周,他試著畫了一棵樹。寥寥幾筆,將樹干和樹枝都勾勒出來。樹并不大,顯得很是單薄。于是我對他說:這是你嗎?他第一次抬眼看我,并回答了這句問話:是的。而到了第四周,他終于開始畫人了。
青巖的背景和他在畫中的表達,
其實是能對應(yīng)上的。
作為一個出生之前在母親肚子里就感受到抑郁的嬰兒,青巖必然有和他人不同的特質(zhì)。比如他會比較敏感,有高度的焦慮,以及對情感和環(huán)境的變化都反應(yīng)強烈。這讓他在出生后面對一些困難時,表現(xiàn)得更加激烈。比如母親沒有充足的奶水,這加強了他的被迫害感。而他對母親過度的需求,導致母親十分疲憊,反過來又加深了他的愧疚和畏懼。
等他艱難地長到六歲,家里又添了一個小妹妹。毫無疑問,這再一次對他的內(nèi)心造成了巨大壓力。所以那充滿黑色的第一張畫,就是他這段時間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我受不了了!”第二張的中性色調(diào),又代表了他一直以來的疑問—— “我為什么會這樣?你們?yōu)槭裁匆@么對我?我被拋棄了嗎?”直到第三張,他開始畫自己。這是一棵小樹,單調(diào)、脆弱。雖然看起來該有的都有,可它就那樣孤零零地立在白紙之上,仿佛沒有任何支持。而直到第四張,樹,才變成了人。
青巖就這樣,大概畫了三個月。
他從最開始對我完全無視,到如今可以看著我微笑,也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我每次嘗試對他的畫進行詮釋,他都會認真地想一想。有時直接搖頭說不對,有時會不易察覺地輕輕點頭,而看到他筆下的畫作在一次次地發(fā)生著變化,我也感受到這就是他傳遞給我的信息:“我,輕松多了?!?/p>
直到某一天,這個向好的局面被突然打破。
這是由他沒有預(yù)約就直接來找我開始的。他的父母在后面跟著,他則一路小跑來到我的工作室。直到他進來看到我這一瞬,眼里噙滿的淚水就再也繃不住了,他開始大哭起來。而緊跟著他進來的父母,一邊氣喘吁吁,一邊帶著抱歉的神情看著我。我看了看他們兩方,還是決定先跟孩子談?wù)?。于是,我做了一個放心的手勢給父母,就帶著孩子進了工作室。
“是的,就是這樣。但那是我的父母,不該是她的?!鼻鄮r本能地這樣說,沒有絲毫猶豫。
“嗯。”我點點頭,然后說,“所以你是嫉妒妹妹的,也不想讓她出生。如果沒有妹妹,父母就是你一個人的?!蔽乙矝]有猶豫。
青巖聽到這句話,突然嘆了口氣。他把原本握著的拳頭松開,輕輕地放在了腿下面,壓住了它,神情也變得有些落寞。然后小聲地說:“其實她不鬧的時候也挺可愛的。”
我依舊點點頭,繼續(xù)詮釋:“也許,這些感覺都有。你既生妹妹的氣,但也很喜歡她。你既生父母的氣,覺得他們不該這樣偏心,但也在某種程度上能理解他們的偏心。好像這些感覺很復雜?!?/p>
“嗯?!鼻鄮r這回篤定了些,他抬起頭看著我,神情變得輕松起來。而看著他的樣子,我知道危機暫時解除了。但同時也有另外一個體會:似乎這次的危機,到了它該發(fā)生的時候。因為藏在青巖內(nèi)心深處的話,被第一次放在陽光之下。
(未完待續(xù)。在下篇中我們將看到,從精神分析視角進一步幫助青巖從恐懼和焦慮中走出,重新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