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洲來說,這是一個與氣候變化斗爭的關鍵時刻。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采取行動的必要性已無可置疑。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也是全球氣溫首次(短時間)超過巴黎氣候協(xié)定設定的1.5攝氏度門檻。
歐盟雖然在擴大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到2024年這類能源發(fā)電將占該區(qū)域總發(fā)電量的近一半),電力需求卻也在迅速增長。
電動汽車的推廣以及建筑物供暖制冷系統(tǒng)的電氣化,意味著需要增加電力供應。此外,由于數據處理和存儲需求不斷增長,歐洲的各大數據中心目前消耗了約3%的電力供應,而且預計到2030年還將翻一番。僅愛爾蘭一國2023年的數據中心用電量,就占了全國總電表計數用電量的21%,超過城市家庭(18%)。
現有電網設備已不足以應對快速增長的需求。歐盟的電網是世界上最為老舊的電網,平均運行時間已達45—50年。電網擁堵(過載導致電力無法送達消費者)已經導致了可再生能源的浪費,數十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仍在苦苦排隊等待聯(lián)網。如果不對其進行重大升級,歐洲的氣候目標就將遙不可及。
目前,歐盟每年在配電網絡上的投資額為330億歐元,但專家估計到2030年電網的現代化和擴展至少需要5840億歐元,也就是說,從今年起歐洲必須將每年的投資翻一番,到670億歐元。額外的資金投入,對于確保將可再生能源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以及防止出現阻礙電氣化項目的瓶頸,至關重要。
所幸,歐洲可以從同行那里得到啟發(fā)。去年12月,英國公布了一項旨在通過每年釋放400億英鎊投資以在未來5年實現100%清潔電力的行動計劃。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英國國家電網公司承諾投資350億英鎊在電力傳輸方面,其中包括150億英鎊用于增加電網容量。同樣,美國在去年啟動了聯(lián)邦—州現代電網部署計劃,重點關注可以擴大電網容量的先進輸電技術。
這些舉措都表明,問題在于政策而非技術。歐洲的電網許可和規(guī)劃流程是出了名的緩慢。雖然輸電項目建設本身只需要一到兩年,但其部署卻經常需要耗費十年。最近的估算表明,歐洲需要在未來10—15年內將現有聯(lián)網能力翻一番以實現其氣候和能源目標,因此加快許可程序已成為一個能源安全問題。
另一個需要改進的關鍵領域是電網優(yōu)化和分配。歐盟政策制定者應優(yōu)先考慮那些最成熟項目的并網申請,同時為發(fā)電系統(tǒng)運營商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時間表。要求給到一定財務承諾才能保留已分配電網容量的做法,將防止投機行為并確保及時部署。在此,歐盟委員會應效仿英國,以容量的均衡分配取代過時的“先到先得”電網分配模式。
除了改變政策和增加融資,歐洲還必須擁抱創(chuàng)新。動態(tài)線路評級(使用優(yōu)化技術)和建設新輸電線路等傳統(tǒng)解決方案已不敷使用。未來的出路在于“智能”電網技術,比如有助于解決擁堵問題的人工智能應用,以及可克服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長期能源儲存設備(電池)。人工智能還可以強化現有的電網基礎設施,在某些情況下減少對耗時建設的需求。但要釋放這項技術的潛力,仍需大量研發(fā)投資以及對該領域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激勵措施。
如果不對電網進行重大升級,歐洲將面臨浪費可再生能源潛力和損害氣候目標的風險。推行折中權宜之計的時代已經過去。歐盟的《清潔工業(yè)協(xié)議》和《可負擔能源行動計劃》都強調了對電網進行重大投資的必要性。為了改造能源基礎設施,歐洲必須加倍融資、簡化許可流程并擁抱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