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概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考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的表達藝術。分析表達藝術要緊扣文言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泛泛而談。
1.賞析結構內(nèi)容。記敘類文言文以記人、敘事為主,內(nèi)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聞逸事、人物短論等。論說文是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要求有明確的論點,有可信的論據(jù),有嚴密的論證。論說文體裁多樣,包括論、說、辯(辯是非,別真?zhèn)危?、原(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等,另外贈序類、奏議類也屬于此類。
2.品析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排比、夸張、反向、設問等,考生要能辨析并品味其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3.品析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其中議論句、抒情句常起畫龍點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描寫句常具有生動形象、優(yōu)美動人的效果,應重點品析。
4.品析表現(xiàn)手法。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首尾照應、畫龍點睛、敘議結合、正側結合、虛實結合、烘托、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等。
5.品析語言特點。品味語言除了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角度入手,還要抓住語言的形式(句式、音韻、節(jié)奏等)。要注意品析作者煉字煉句的技巧和作用,抓住那些精警傳神的詞語和言簡意豐的句子進行品析。
試題演練
寶繪堂記
〔宋〕蘇 軾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比皇ト宋磭L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①。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②。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③。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復壁④,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于書⑤,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⑥,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⑦里,而其被服禮義⑧,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于書畫,作寶繪堂于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注〕①結髦:織毛物。②鍛煉:打鐵。③蠟屐:制鞋子。④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復壁:桓玄打仗時把書畫放在戰(zhàn)船上不離身,王涯把書畫藏在夾墻中怕被人發(fā)現(xiàn)。⑤書:書畫。⑥百鳥之感耳:百鳥的鳴叫聲從耳邊掠過。⑦戚:皇親國戚。⑧被服禮義:牢記并遵循禮儀。
【訓練】
1.簡析第三段所用論證方法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的論述在第三段的基礎上推進了一層,請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析】
本文結構清晰,論證得當,主旨顯豁,給人啟迪。
1.觀點鮮明,論證有力。在首段,為了論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的觀點,采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首先,作者引老子的名言,闡明圣人不曾廢除五色、五音、五味和馳騁田獵;接著,列舉劉備、嵇康、阮孚等人都有聲色臭味而樂此不疲的事例進行論證。這樣的論證,富有說服力和典型性。
2.例證充分,說理透辟。列舉鐘繇、宋孝武帝和王僧虔、桓玄、王涯等人事例論述他們“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自然得出“此留意之禍也”,邏輯縝密。
3.現(xiàn)身說法,涇渭分明。為了使自己的觀點能夠被讀者所接受,以自身的經(jīng)歷為佐證,條分縷析地說明了自己如何使書畫二物給自己快樂而不會成為禍害的做法與啟迪,每個人該何去何從,不言而喻,是非分明。這樣的寫法,無疑增強了可信度與論證力。
拓展延伸
李氏山房藏書記
〔宋〕蘇 軾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聃于上國②,然后得聞《詩》之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③,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jīng)》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簡便。而書益多,世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zhuǎn)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余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fā)于文詞,見于行事,以聞名于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shù)?。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p>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shù)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fā)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益乎!
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書的官。老聃曾任東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國:中原地區(qū)諸侯國,此指魯國。③倚相:春秋時楚國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超過數(shù)倍。蓰,本意為五倍,此處為泛指。
【賞析】
本文議論與敘述相結合,運用對比手法將書的難得、寶貴以及重視讀書等問題闡釋得非常清楚、明白。
1.鮮明對比,凸顯功用。文章的首段,通過與象犀珠玉、金石草木的對比,突出表現(xiàn)了書對于人的巨大功用。
2.典型例證,意旨明確。為了有力論證書對人的作用,作者以圣人孔子為例,來佐證人們的學習都一定是從讀書開始的事實。還以自己的好友李公擇年輕時在僧舍里讀書為例,交代“李氏山房”得名的原因——博覽群書,探討書的源流,采擷書中的精華,品嘗書中的美味,并且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能夠聞名于世。
3.聯(lián)系自身,表達心志。作者說自己盡管衰老多病,但依然希望利用有限的閑暇,遍讀沒見過的書,并期待通過李公擇的藏書,彌補自己的不足,并有所收益。其情其志,令人動容。
4.交代緣由,澤被后人。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以精煉的語言,說明了寫作本文的來龍去脈和用意——激發(fā)當今的讀書人努力讀書。言之鑿鑿,情之切切,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