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慶校區(qū)的靜謐一角,一座古樸而莊重的建筑巍然屹立,字體雋秀的“檔案館”赫然悅目。在這片寧靜的空間里,泛黃的紙、風干的墨,豐富的照片、多樣的實物,如同歷史的碎片,拼接出交大漫長而輝煌的歷史畫卷,記載著交大人的奮斗與拼搏、智慧與勇氣。
2024年2月,陜西省檔案局舉辦“用勞模精神激勵新時代實踐偉力”征文活動,基于寫作的需要筆者在檔案管理系統(tǒng)敲擊下“勞?!弊謽?,在涌現出來的諸多信息中,“鄭南寧勞?!弊盅鬯查g躍入眼簾,對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印象一下子勾起了我們想要深研探索的興趣。熟悉因為他是我們曾經的校長,且知他是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專家,陌生是因為對他的了解也僅止于此。翻開一盒盒、一卷卷檔案:“國家科技三大獎、國家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yōu)秀教師”,一厚沓榮譽勛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和著作,以及各大報刊對他教育思想獨特見解的報道·…·一件一物中,一字一句間,無不彰顯著他主人翁的責任感、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忘我的拼搏精神,他是最美勞動者,更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正是檔案讓一個立體鮮活的人物呈現于公眾視野。
心懷夢想,篤行不怠,勇攀人工智能科技高峰
鄭南寧生于1952年,自小就對計算機產生濃厚的興趣,1975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工業(yè)自動化專業(yè)。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和公派留學生,1985年獲得日本慶應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學成后鄭南寧滿懷赤子之心回母校任教,忙碌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圖1),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當年當選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好奇與問題驅動”“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研究思想始終是鄭教授所倡導的。1986年,他與著名學者、西遷教師宣國榮教授攜手,牽頭創(chuàng)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機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以下簡稱人機所),率先開啟了我國人工智能“生力軍”的培育,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育人文化和制度。1987年,他獲批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機器視覺中圖像分割專家系統(tǒng)的研究”。1988年,京石高速北京路段收費站計劃引人車型自動識別收費系統(tǒng)。鄭教授攜其青年基金研究成果,率學生緊急從西安赴京。時值寒冬臘月,他們乘坐簡陋的面包車經兩日風塵仆仆地抵達目的地。為確保所攜帶的設備不受影響,他們不顧身體疲憊,立即投入夜間調試工作中。然而,問題與挑戰(zhàn)接而至,系統(tǒng)調試屢遭阻礙。關鍵時刻,鄭教授敏銳地識別到問題根源在于芯片故障,迅速更換后,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行。他曾由衷地感嘆“青年科學基金為我打開了一扇科學之門”,從此便執(zhí)著地奔跑在人工智能發(fā)展道路上。
在醫(yī)療技術方面,鄭教授積極指導團隊研究,他們研制的“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tǒng)”“DSA1250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tǒng)”(圖2)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的空白,為醫(yī)療診斷提供了更為精確、高效的手段,1993年榮獲了國家教委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9年,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視聽覺的認知計算”重大研發(fā)計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和指導下,他發(fā)起“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zhàn)賽”,推動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促進并推廣科技研究成果的真實應用與集成創(chuàng)新。團隊自2000年以來先后開發(fā)了“夸父號”“發(fā)現號”“先鋒號”等一系列自動駕駛智能車驗證平臺,其中“先鋒號”五次蟬聯“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zhàn)賽”冠軍。2018年中央電視臺專題報道《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稱贊他“為中國人工智能發(fā)展夯實了基礎”。2020年他帶領團隊努力構建高效、安全、完善的智能化疾控系統(tǒng)4鄭教授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核心“卡脖子”難題,不斷攀登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探索科技奧秘,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前瞻性戰(zhàn)略規(guī)劃、前沿性技術突破作出了突出貢獻。2023年,鄭南寧院士榮獲 2022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
立德為本,創(chuàng)新為魂,探索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2003年,50歲的鄭南寧院士擔任校長。他曾指出:教育是一門需要認真研究的藝術,它是一個優(yōu)雅、緩慢和美妙的過程。大學重在立德樹人、滋養(yǎng)學問,而培養(yǎng)人的根本在于人性的關懷成長,理工科學校更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所以他認為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價值觀塑造、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體化貫通培養(yǎng)至關重要。作為校長,他非常關注學生成長中的困難,是學生眼中的良師益友,如參加各院系掛科學生相關座談會,幫他們重拾自信,建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回。在師生眼中,他是儒雅、睿智、謙和的“親民校長”,同時也是守正創(chuàng)新、銳意果敢的教育改革者。
為了提升教育質量,他積極探索一流大學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提出育人“四部曲”:2003年底推行集基礎通識和寬口徑教育、科研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研究能力培養(yǎng)一體的“ ”三段式教育模式。2006年,學校開啟了面向本科生培養(yǎng)模式的重大改革,建立了學業(yè)導師和輔導員雙融合的“書院制”,每個書院融合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配備了圖書室、健身場所、談心室、會議室等設施,構建開放、交融的生活學習第二課堂,并積極融人彭康校長所提出的“學習活躍、思想活躍、生活活躍”三活躍理念,在求學與修身上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目前,西安交大已經建立了彭康、南洋、崇實等八大書院。2007年,以教學評估為契機,秉承交大“重實踐”的優(yōu)良學風傳統(tǒng),利用原有的校辦工廠、工程訓練中心、創(chuàng)意藝術中心等基礎平臺,鄭校長主持創(chuàng)建了校內學習工廠——“工程坊”,重在面向本科生培養(yǎng)學生實踐素養(yǎng)和社會交流能力,把想象和創(chuàng)造融入勞動技能培養(yǎng)中,它被譽為工程與科學實踐平臺的“夢工廠”?!肮こ谭弧痹啻沃ξ靼步淮髮W生機器人俱樂部斬獲國內國際競賽冠軍。鄭校長曾形象地將“工程坊”比喻為實踐意義上的圖書館。
學術上,鄭教授是一位造詣深厚的科學家,學術之外,他是體教融合的躬身踐行者,是一位一口氣可以做五十個俯臥撐的體育達人。他認為:體育對于磨礪心智、塑造人格、野蠻體魄、培養(yǎng)團隊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故而大力推動各類學生體育社團建設,推行體育教師進書院,實行體育學業(yè)導師制,不斷完善體育設施和育人環(huán)境,使學校體育文化蓬勃發(fā)展[7][8]。他所帶領的人機所里,空間允許的范圍內布設了鍛煉器材,科研間隙他和團隊經常一起鍛煉,舉辦各類體育活動,鄭教授曾笑稱其為“業(yè)余體?!?。他認為經常體育鍛煉可精力充沛地為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科研與體育的融合是相促相長的,都是在漫長而寂寞的堅持中尋求個人意志和學術研究的突破。故而在忙碌之余,他始終堅持和學生一起跑步、游泳、騎車等(圖3),他所帶領的人機所個個身姿矯健,走路帶風。鄭南寧教授踐行 “書院制”“工程坊”和“體育精神”人才培養(yǎng)“四部曲”,是人才培養(yǎng)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先鋒,這也體現了鄭校長視野寬闊的教育主張,塑造了交大獨特的育人環(huán)境,為交大乃至全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寶貴經驗。
為積極響應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緊抓人工智能重大學科的發(fā)展趨勢,2017年,他領銜創(chuàng)辦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yǎng)試驗班”,開啟了本科生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2018年底,依托人機所30年積淀的獨特的育人文化,西安交大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在學院的籌備和建設中,鄭院士積極推動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產業(yè)化發(fā)展。2019年,他集30余年經驗主編了內容翔實的教材《人工智能本科專業(yè)知識體系與課程設置》(圖4),對高校構建寬口徑的人工智能專業(yè)和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此書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關注和反響。如今,“人機所”及“人工智能學院”一體兩翼已成為我國該領域高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
如今漫步于交大校園中,時??梢钥吹洁嵞蠈幵菏咳粲兴肌⒉铰拇掖业纳碛?。70多歲的他,白發(fā)日漸增多,但他卻一如既往不斷前行,用對工作的熱愛與專注,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與追求,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詮釋著科學和勞模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如.既有科研多建樹,又向治校創(chuàng)新天中國高等教育,2007(2):50-52.
[2]陶崇明.從工人到院士:記工程院院士鄭南寧.科協論壇,2000(7):32.
[3]張行勇.鄭南寧.探索人工智能最前沿.科學新聞,2024(2):44.
[4]張昆.心系祖國,盡顯黨員本色一記鄭南寧教授[.中國教工,2021(6):28.
[5][7]張韋韋.鄭南寧:西安交大的耕耘者]教育與職業(yè),2010(8):50.
[6]陳彬,鐘華.校長鄭南寧:教育是一門需要認真研究的藝術[N].中國科學報,2012-06-2(5).
[8]張男星,王春春.大學應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訪校長鄭南寧.大學,2011(10): 9.
[9]楊曦.齊昆鵬.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百年老店”[N].中國科學報,202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