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聞靠挖,好新聞靠掘,好新聞靠刨。2025年3月9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聞作品集《好新聞靠挖》在京首發(fā)。
該書收錄了廣東湛江日報社總編輯、高級記者黃康生采寫的70余篇獲獎作品,并附采訪經(jīng)過和專家點評。
范長江新聞獎獲獎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為該書作序。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劉華新出席首發(fā)式。來自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央財經(jīng)大學等機構院校的研究人員和教師,分別對此書的文本價值和社會意義做了精彩點評。
為理想信念而守望,為責任使命而守望,為精神節(jié)操而守望。30多年來,黃康生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采寫一篇又一篇帶有泥土味道、時代溫度的新聞佳作。自1992年起,黃康生年年都有新聞作品獲獎,至今,已連續(xù)獲獎30年。他除了獲得全國現(xiàn)場短新聞獎、廣東新聞獎、全國地市報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外,還獲得了廣東新聞界最高獎——金槍獎。
黃康生常說:“當記者既要學會抓‘活魚’,又要化身為‘活魚’暢游在人民群眾的活水里?!?/p>
特呈島是一座僅2.8平方公里的小島,黃康生憑著一股韌勁,竟在島上挖出6條好新聞。徐聞博愛村是一個十年九旱的村莊,黃康生憑著一股熱情,竟在“火燒坡”上刨出3條好新聞。東海島是一座有“人龍”的海島,黃康生憑著一股血氣,竟在島上掘出7條好新聞。他采寫的新聞作品曾入選暨南大學研究生考題。而這樣的好作品在黃康生的職業(yè)生涯中不勝枚舉。連續(xù)多年獲獎,他也被戲稱為獲獎專業(yè)戶。
劉華新說,好新聞都是從大地里長出來的,也是從大地里挖出來的,離大地越近就越容易挖到好新聞。黃康生從大地里挖出來的新聞“土特產(chǎn)”,既新鮮又有泥土味。這些新聞作品不僅是新聞報道的典范,更蘊含著對時代發(fā)展、社會民生的深刻洞察,為廣大新聞從業(yè)者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征集編目部主任慕津鋒研究員說,如果想研究湛江30年的歷史與變遷,一定要讀這本書。因為它真實準確,具有地方志的特性,書中大量粵西地區(qū)的報道案例,為研究改革開放后地方媒體與區(qū)域發(fā)展互動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中國政府出版獎獲得者、中央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司聃說,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總覺得不是新聞作品,而是文學作品,這就讓人想到文藝作品中所要求的“文”和“質(zhì)”。新聞作品追求真相,文學作品講究才華,而黃康生筆下的新聞作品總時時閃現(xiàn)人性的溫度,讓人對新聞作品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尚景建副教授強調(diào),寫作是真善美的結合。作者多年來秉持著新聞人的職業(yè)操守,客觀、真實地反映新聞事件,如朱開甫賣廠賣房拯救瀕?!皣鴮殹蹦咎m、博士攜妻駐村扶貧等,讓我們看到最美奮斗者的身影。
黃康生與人民日報社、人民日報出版社淵源頗深。20多年前他就曾在人民日報社學習,多年來,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fā)表多篇散文。10余年來,他又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攜春而行》《向海而藍》《新聞觸覺》等書,《攜春而行》獲得第七屆冰心散文獎、吳伯簫散文獎等獎項?!逗眯侣効客凇穭t是他在該社出版的第四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