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剛上小學(xué)一年級。一天,我正趴在炕桌上寫作業(yè),父親一從連隊回來,就從黃挎包里掏出兩本書,指著其中一本說道:“這是《雷鋒日記》,寫日記的戰(zhàn)士叫雷鋒?!?/p>
“你認識他嗎?他是你們連隊的嗎?”我好奇地問。
父親說:“我不認識,雷鋒叔叔犧牲了,毛主席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xué)習(xí)?!?/p>
看我似懂非懂的樣子,父親又說:“沒關(guān)系,你先把書收起來,別讓你妹妹她們給撕壞了,以后我念給你們聽?!?/p>
那時候,我們家都有老四了,我在家寫作業(yè)的時候,她們幾個總搗亂。
從那以后,每次父親回家,我都趕緊把書拿出來。父親就讓我把幾個妹妹叫過來,先給我們念上一段,然后再繪聲繪色地講一遍。
在給我們講了雷鋒“百寶箱”的故事后,父親要求我們活學(xué)活用,也弄一個“百寶箱”,把撿到的有用的小東西收集起來,變廢為寶。那時候,想找一個小木箱子或者一個紙箱子都很難,母親就給了我們一個筐頭子(用壞的土籃子)充當(dāng)“箱子”,我們開始往里放撿來的碎布頭、小釘子、廢鐵絲,還有壞了的鎖鼻子等物件。父親看我們挺積極,又讓連隊的叔叔幫忙,用廢舊木條給我們釘了一個小木箱。
自那時起,我家一直都有個“百寶箱”。我結(jié)婚成家后也是如此,學(xué)來了娘家的“百寶箱”,直到現(xiàn)在。
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我也會拿出那本《雷鋒日記》,學(xué)著他的樣子給妹妹們磕磕巴巴地讀。后來,父親看我們都快把書翻破了,就讓我把書上的故事抄下來,給不認識的字標注上拼音……如今,那本書里的好多段落,我都能背下來。
我們姐妹幾個還跟著父親學(xué)會了歌曲《學(xué)習(xí)雷鋒好榜樣》,我們合唱時,他還會拉著胡琴伴奏。
隨著我們上學(xué)長大,家里的書也越來越多,其中有父親買的《實踐論》《矛盾論》等。父親一邊與我們一起讀,一邊結(jié)合給官兵做思想工作的例子,講如何用辯證法看待事物,從而解決生活里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參加工作第一天上班時,父親送我去單位報到。在路上,父親鄭重地對我說:“還記得小時候給你們讀的那本《雷鋒日記》嗎?你要工作了,我要求你:別忘了雷鋒的話‘在工作上,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志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p>
剛上班那段時間,我很不適應(yīng)。有一次下班回家,父親問我上班咋樣,我噘著嘴說:“單位的人都是知識分子,我沒文化啥也干不了,一天天的可沒意思了。”
“你可以像雷鋒那樣,給大家打水、掃地、搞衛(wèi)生啊。另外,你也可以把你們實驗室里不用的小東西都收集起來,也弄個‘百寶箱’,咱干不了大事,就先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一顆小小的螺絲釘?!?/p>
父親的話點醒了我。第二天一到單位,我就去找了幾個小箱子,把工作中經(jīng)常用到的元器件,以及各種規(guī)格的螺絲、螺母等,分門別類地裝好,做好標記。有了這些小“百寶箱”,同事們工作起來省時省力了不少,都夸我做得好。后來,領(lǐng)導(dǎo)還讓我們專門去整理了存放元器件的倉庫。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知。
父親在我心里種下了讀書的種子。通過閱讀和不斷學(xué)習(xí),我從一個只有小學(xué)文化的學(xué)徒工,逐漸成長為一名高級工程師,為祖國的國防科研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而家里的“百寶箱”,于我來說更有著精神上的意義,一直讓我受益無窮。
(作者為吉林省長春市某單位退休高級工程師)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