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形態(tài)獨特,呈螺旋狀或S形、弧形,有鞭毛,具一定運動能力,是微需氧菌,對生長環(huán)境嚴苛,多在胃中被發(fā)現。1982年,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首次分離出該菌,證實其與多種胃部疾病相關,二人于2005年獲諾獎。它定植于胃黏膜特定位置,靠尿素酶中和胃酸生存,還憑借運動能力在胃黏液層穿梭,逃避免疫防御,長期存活。
了解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對于有效預防和控制其感染至關重要。
口-口傳播:口-口傳播是幽門螺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在家庭聚餐、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等密切接觸行為中,感染者口腔中含幽門螺桿菌的唾液易傳播至易感者;若感染者口腔中的細菌污染餐具、食物,他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餐具,就可能攝入幽門螺桿菌而導致感染。此外,大人將食物嚼碎后喂給小孩這種不良喂養(yǎng)習慣,也會使大人口腔中的幽門螺桿菌隨食物進入小孩體內,大大增加小孩感染的風險。
糞-口傳播:幽門螺桿菌可隨糞便排出體外,若其污染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觸后便可能被感染。在一些衛(wèi)生條件較差的地區(qū),水源受污染情況較為常見,人們飲用含幽門螺桿菌的生水,或食用被含菌糞便污染卻未清洗干凈的蔬菜水果時,就容易感染該菌。不過,隨著現代衛(wèi)生設施的普及和人們衛(wèi)生意識的提高,糞-口傳播途徑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已得到較好控制,但在部分發(fā)展中國家或衛(wèi)生條件落后地區(qū),這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改善衛(wèi)生條件、加強衛(wèi)生宣傳教育對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意義重大。
幽門螺桿菌感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廣泛且深遠,不僅與多種胃部疾病密切相關,還可能波及其他身體系統(tǒng)。
胃部疾病關聯: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引發(fā)多種胃部疾病。它憑借螺旋形結構鉆透胃黏膜,損傷胃和小腸保護性內膜,引發(fā)炎癥反應,導致胃炎,患者常出現上腹部疼痛、腹脹、惡心等癥狀。若長期感染未有效治療,胃炎會反復發(fā)作,加重胃黏膜損傷,影響生活質量。此外,該菌還會削弱胃黏膜防御能力,使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增強,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引發(fā)胃潰瘍,患者多有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若潰瘍不愈合,可能引發(fā)胃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甚至惡變。值得注意的是,幽門螺桿菌被列為一類致癌物,是胃癌重要危險因素,長期感染可使胃黏膜細胞發(fā)生病理變化,約78%的胃癌可歸因于它的長期感染。
其他系統(tǒng)潛在影響: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局限于胃部疾病,還可能與一些胃外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關聯。例如,它可能與缺鐵性貧血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胃黏膜損傷,影響鐵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引起缺鐵性貧血。此外,還有研究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在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某些皮膚病如慢性蕁麻疹等疾病的發(fā)病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具體的致病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闡明。
準確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有效防治相關疾病的關鍵,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檢測方法。
尿素呼氣試驗(UBT):尿素呼氣試驗(UBT)是基于幽門螺桿菌產生尿素酶這一特性而采用的檢測方法,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含放射性碳(13C)或非放射性碳(14C)標記的尿素,其分解產物二氧化碳會經血液循環(huán)從肺部排出,通過檢測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便可判斷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該檢測具有無痛、無創(chuàng)、過程簡便且無需胃鏡檢查等優(yōu)點,對設備要求不高,在眾多醫(yī)院與體檢中心均可開展。不過,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檢測前需空腹或禁食一定時間,近一個月內不能使用特定藥物,否則會影響結果準確性,而且14C 尿素呼氣試驗有微量放射性,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選用時需格外謹慎。
胃鏡檢查及胃黏膜組織活檢:胃鏡檢查及胃黏膜組織活檢是一種較為直接和準確的檢測方法,檢查時通過胃鏡獲取胃黏膜組織,進而開展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檢查與幽門螺桿菌培養(yǎng)等操作,以明確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與胃部病變情形。該方法優(yōu)勢顯著,胃鏡檢查可直觀觀察胃部形態(tài)和黏膜病變,還能同步獲取組織用于病理診斷,對判斷胃部疾病類型、嚴重程度及是否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意義重大,且胃黏膜組織活檢檢測幽門螺桿菌準確性高,是診斷“金標準”之一。不過,它也存在弊端,作為侵入性檢查,會讓患者產生惡心、嘔吐、咽部疼痛等不適,檢查過程復雜,需專業(yè)內鏡醫(yī)生操作,有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風險,同時費用偏高,對醫(yī)院設備與技術水平要求也較高。
血清學檢測:血清學檢測主要是檢測人體血液中的幽門螺桿菌抗體,人體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免疫系統(tǒng)會生成相應抗體,通過檢測這些抗體可間接推斷是否曾感染過該菌。這種檢測方式操作簡易,只需采集血液樣本,適用于大規(guī)模人群篩查,有助于了解人群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不過,它也有明顯缺點,無法分辨是當下感染還是既往感染,因為即便幽門螺桿菌已被清除,抗體仍可能在體內留存一段時間;而且其檢測結果準確性欠佳,容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情況。
一旦確診感染幽門螺桿菌,通常需進行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是質子泵抑制劑(PPI)、鉍劑和抗生素聯合使用,即“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
抗生素主要用于殺滅幽門螺桿菌,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問題逐漸凸顯。因此,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及當地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情況合理選擇抗生素。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為抗生素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同時也有助于減輕胃部炎癥和癥狀。
鉍劑如枸櫞酸鉍鉀,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的侵襲,還可促進胃黏膜的修復,且具有一定的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
治療療程一般為10~14天。治療后需停藥4周以上再進行復查,以確定幽門螺桿菌是否被徹底清除。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對于維護胃部健康至關重要,有效措施能顯著降低感染風險。
注意飲食衛(wèi)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如未徹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生水、未經過巴氏消毒的牛奶等,這些食物可能攜帶幽門螺桿菌。減少在外就餐次數,如果在外就餐,盡量選擇衛(wèi)生條件好的餐廳,并且使用公筷、公勺,避免餐具交叉污染。家庭聚餐時也提倡使用公筷,餐具定期進行高溫消毒,可將餐具放在沸水中煮15~30分鐘,或使用消毒柜進行消毒。
保持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洗手時要用流動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認真清洗雙手,尤其是指甲縫等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注意口腔衛(wèi)生,口腔也可能是幽門螺桿菌的藏身之處,應按時刷牙,且定期更換牙刷,牙具也要保持清潔,可定期將牙具放在陽光下暴曬。
改善生活環(huán)境:保持居住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定期打掃房間,尤其是廚房、衛(wèi)生間等易滋生細菌的地方。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品,防止幽門螺桿菌通過這些物品傳播。在一些衛(wèi)生設施不完善的地區(qū),應加強水源管理和糞便處理,防止水源和食物被幽門螺桿菌污染。
幽門螺桿菌與人類胃部健康緊密相關,感染廣泛。了解其概況、傳播、危害及防治方法,對預防相關疾病意義重大。日常要養(yǎng)成勤洗手、分餐制等衛(wèi)生習慣,降低傳播風險;感染者應積極治療并復查。同時,政府需加強宣傳,提升公眾認知與預防意識,共同營造健康環(huán)境,維護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