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一句被濫用到惡俗的雞湯,叫“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用來表達美好的愿望、崇高的理想、偉大的抱負、輝煌的前景,等等。這句話的出處是田中芳樹的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外傳《擊碎星辰的人》。在這里星辰大海就是字面意思——星星組成的海洋——沒有任何隱喻和聯(lián)想比得上原意氣勢恢宏。
探索宇宙是人類的終極夢想,星際旅行也是科幻作品中的常見元素。從難度上講,在所有的科幻項目中,星際旅行僅次于時間旅行。原因很簡單,技術可以進步,但是宇宙太大了。
除了太陽之外,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鄰星,距離大約4.2光年。人類現(xiàn)有最快的飛行器(注意是飛行器,還不是載人飛船),速度不到200公里/秒,開足馬力要六千多年才能到達。而銀河系的直徑超過十萬光年,銀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直徑一千萬光年,本星系群所在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直徑5.2億光年。令人絕望的數(shù)字。
那么未來的可能性在哪里呢?已知S=VT,顯然想要實現(xiàn)星際旅行,要么提高速度,要么縮短距離,要么延長時間。
先說加快速度。
如果我們以0.1倍光速進行亞光速飛行——這可能是利用已知能源(考慮反物質(zhì)引擎)理論上所能達到的上限——到達比鄰星的時間可以縮短為40年。這個數(shù)字讓星際旅行看起來不那么遙不可及,結合休眠艙,可以在100年內(nèi)對地球附近10光年的區(qū)域進行探索。這里大約有35顆恒星,也有一些類地行星,存在殖民的可能性。
如果能夠進行高亞光速飛行,探索半徑將進一步擴大。我們很難預測最終能實現(xiàn)多快的飛行速度,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越接近光速,難度會指數(shù)級增加。假設我們排除萬難終于造出了光速飛船,恭喜你,人類的探索半徑再一次擴大,但是在宇宙尺度上還是太小。
在現(xiàn)有理論框架下,速度的上限就是光速。也就是說依靠提高速度,人類能夠?qū)崿F(xiàn)對周邊星域的有限探索,但是走不遠。
再來說縮短距離。
假設在一維曲線世界L上有一個點狀人叫拉法,要從A走到B,他只能沿著線L逆時針方向走過去。線L和一個二維平面世界有兩個交點C、D,這時拉法只需要從A走到C,就會發(fā)現(xiàn)一條捷徑CD。同理,在三維空間里,只要找到類似的點,例如蟲洞(方便起見后文中統(tǒng)一用蟲洞表述這樣的點),理論上可以縮短距離。
但是蟲洞必定伴隨極端物理條件,例如時空扭曲、穿越奇點、打破次元壁等等。即便人類真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如果只能利用自然形成的捷徑,宇宙茫茫大,蟲洞出入口的接駁以及蟲洞“喉嚨”的通行仍然要花費大量時間。所以要想真正實現(xiàn)星際自由行,必須能手搓蟲洞,制造人工通道實現(xiàn)空間跳躍。
你很難說手搓蟲洞和光速飛船哪個更癡心妄想。
最后是延長時間。
理論上,只要時間無限長,飛船可以飛得無限遠。換言之,只要人類壽命無限長,探索宇宙的飛船就可以步履不停。想要獲得永恒的生命,從源頭上講無非兩個辦法,一是訴諸于內(nèi),例如人體細胞分裂可控,身體永遠年輕;二是求諸于外,意識信息化,例如人與機器融合,或者以粒子狀態(tài)獨立存在。
我們前面所設想的所有星際旅行的方法,實際上不能稱之為“旅行”,因為旅行終究是要回到原點,要再次出發(fā),要去到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出差,可能是度假,可能只是想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而不是買一張去往太空的單程票,要么一去不回,要么回來后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時間的膨脹效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意識信息化很可能是星際旅行的正確打開方式。微觀粒子有很多宏觀物體不具備的神奇特性,這就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實現(xiàn)信息的超距傳輸,人的意識可以瞬間傳送。雖然旅行半徑仍然要依賴于飛船、太空基地、殖民星球的不斷延伸,但時間站在人類這邊,只要不自我毀滅,不管千年、萬年、百萬年,總有擁抱星辰大海的一天。
(摘自微信公眾號“pod的雜貨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