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3800萬、TikTok超4100萬粉絲的大網(wǎng)紅,IShowSpeed(下稱Speed),近期在中國的直播之旅,引發(fā)大規(guī)模圍觀,還得到了中國駐美大使館的點贊,稱其代表了網(wǎng)絡博主彌合文化差距的廣泛趨勢。
3月24日,Speed先是在上海豫園和粉絲比拼狗叫、后空翻,緊接著又馬不停蹄奔赴北京,在長城上繼續(xù)后空翻,又去河南拜師學中國功夫,之后還去了成都、重慶、香港、深圳等城市,中國行的最后一站,定在長沙,他最終與大張偉成功會晤,一起合唱《陽光彩虹小白馬》。
當然,一路走來,自然免不了粉絲上來就對這位黑人主播“貼臉開大”:“你是內(nèi)內(nèi)個內(nèi)內(nèi)……”
一曲《陽光彩虹小白馬》,算是最親切的見面問候。就連他在學功夫時,教練偶然一個口癖“那個”,也引發(fā)外國粉絲們的狂歡。其實,Speed來中國的一大動力,就是歌手大張偉。
中國人熟悉Speed,也正是因為他聽大張偉《陽光彩虹小白馬》當場暴走的名場面。直播里,他剛跟著MV前奏點頭搖擺,下一秒,就聽到大張偉在彩色城堡里不斷重復“內(nèi)內(nèi)個內(nèi)內(nèi)”(發(fā)音酷似英語中對黑人的侮辱性稱呼),笑容瞬間凝固,然后發(fā)出一聲聲“慘叫”。
西方人一開始不知道,這首他們聽起來近乎“冒犯”的歌曲,背后卻在講樂觀與希望,試圖為抑郁的人帶去一點力量。
不少美國網(wǎng)友表示看完英文字幕后感動落淚,甚至有人因此開始學中文。大張偉怎么也沒想到,這首幾年前的“抽象神曲”,會在大洋彼岸收獲一群遲來的聽眾。目前,這首歌的官方MV在油管播放量已經(jīng)破了3000萬,評論區(qū)大部分留言都是英語,算得上華語歌曲最出圈的一次。
一次文化碰撞,意外地撬動了一點什么。
盡管美國的種族問題依舊存在,仇恨情緒依然濃厚,東西方的文化隔閡也始終被西方政客和媒體所操控,但在某個瞬間,被妖魔化的議題外殼有了松動,這怎么不算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呢?
對于網(wǎng)感十足、爭議不斷的Speed來說,與《陽光彩虹小白馬》“狹路相逢”,可以說是一次互相成就的文化奇遇—他不僅成功把這首洗腦的中文歌帶到了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還就此成為一個行走的國際模因(Meme)。
2022年那場讓他再度爆火的直播中,粉絲毫無預警地“投稿”了這首很可能引發(fā)事故的歌曲。但真正點燃整場直播的,并不是這首歌本身,而是Speed的反應。
網(wǎng)友們津津樂道他在聽歌過程中臉上的情緒變化,也笑看他嘴上罵罵咧咧,但始終沒點下MV的暫停鍵。
深諳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的他,還開始“整活”—自稱大張偉忠實粉絲,甚至主動用蹩腳的中文翻唱這首“處刑曲”。
盡管不少人對這位以高能暴走著稱的網(wǎng)紅無感,但他們還是被這首五彩繽紛、莫名其妙又異常洗腦的中文歌種了草。
這背后,踩中的是一個極為微妙的文化錯位點:一個普通的中文語氣詞,在中英兩種語境中,喚起的是截然不同的聯(lián)想。
“內(nèi)個”,是很多中國人說話時的口頭禪,類似英文里的“umm(嗯……)”或“you know(你知道)”。但在英語語境里,這個發(fā)音卻不可避免地讓人聯(lián)想到那個充滿歷史重量、N字打頭的詞—不僅是對黑人最具侮辱性的稱呼,也是美國種族壓迫和歧視史上最尖銳的語言傷痕之一。
對于許多非裔美國人來說,盡管“N字”從未真正從語言中消失,也仍有人在用它,但最基本的底線是:不要在他們面前說出這個詞。
所以,當Speed聽到一首他完全聽不懂的歌,卻在副歌部分不斷出現(xiàn)類似“N字”的發(fā)音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錯愕—“我是不是被惡搞了?”
這種文化誤讀不是刻意的,卻極具戲劇性,也正因如此,才顯得如此“魔幻”。當人們點開歌詞翻譯,會發(fā)現(xiàn)這首歌其實是一封寫給抑郁者的情書。
大張偉在創(chuàng)作這首歌時,正處于情緒低谷。在他最難受的時候,是女演員張鈞甯在節(jié)目中持續(xù)鼓勵他,成功拉了他一把。他寫下這首歌,是想用音樂回饋這份善意,寫給那些跟他一樣被情緒困住的人。
一首帶有這樣美好寓意的中文歌曲,居然以如此抽象的方式,切入了美國當下最為敏感的種族議題。
在一片彩虹小馬、滴滴噠和嘻嘻哈哈的氛圍中,這種玄妙的荒誕感,瞬間消解了那些還未被仔細咂摸的冒犯感。那些可能引發(fā)誤解、加深偏見的縫隙,在這場文化碰撞中,被共通的幽默感輕輕抹平了。
在美國,想讓中文口頭禪“內(nèi)個”不引發(fā)爭議,很難。
2020年,南加州大學的教授雷格·巴頓在課堂上講解語言習慣時,提到中文里常用“內(nèi)個”作為語氣詞。幾位黑人MBA學生聽后提出投訴,認為他在未做文化說明的情況下使用該詞,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瀆職”。
很快,南加大將巴頓調(diào)離課程,要求他等待調(diào)查。但看似果斷,實則想要盡快息事寧人的解決方式,激化了校園內(nèi)部的緊張情緒。
黑人學生認為,學校只是把巴頓當成了“替罪羊”;而占該校學生總數(shù)超過20%的中國留學生,則覺得這隱含了對中文文化的誤解與歧視。與此同時,許多教師開始抱怨,講課變得如履薄冰。
這場風波,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美國種族議題的復雜性。學校的處理方式非但沒有平息爭議,反而引發(fā)了外部的情緒反彈—網(wǎng)絡上,不少人冷嘲熱諷地評論:“黑人又在這把自己當受害者了。”
事實上,在近幾年的歐美社交媒體上,“到底是誰太敏感了”已經(jīng)成了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例如在X平臺,一條瀏覽量破千萬的熱帖寫道:“Ngga在印尼語里是‘不’,Nage在中文里是‘那個’,Niga在日語里是‘苦澀’。不好意思,我們不會為你改語言?!边@句話引發(fā)了兩極化的反應。
一些人覺得這話說到點上了,但也有不少人直接翻白眼回懟“:兄弟,沒人要求你這么做?!鄙踔粮苯拥卣f“:你不如干脆承認你討厭黑人?!?/p>
在Reddit上,也有非裔美國人現(xiàn)身說法:真正令人不適的,從來不是那些語音巧合,而是有人帶著試探或挑釁的心態(tài),故意來測試他們的底線。
很多時候,人們是在用自己的想象,把特定群體投射成他們預設的角色。而這種“與想象中的惡魔戰(zhàn)斗”的思維方式,正是政治極化加劇的產(chǎn)物。
近年來,美國左右翼都在通過妖魔化對方來鞏固各自的基本盤,媒體和政客也在不斷推波助瀾。在算法的影響下,社交媒體也變得日益政治化。文化,不再是文化本身,而是另一種身份聲明。
而特朗普回歸之后,反“覺醒”思潮更是成功實現(xiàn)反撲。原本只是圍繞貓貓狗狗的輕松模因,在假新聞和情緒動員的催化下,也成為了文化戰(zhàn)爭的武器。
不少美國網(wǎng)友都在抱怨:自己的日常生活躲不開政治辯論,就連家庭聚會上的閑聊都要小心翼翼。“你在2024年投給誰”,成了不宜啟齒的話題。
可家人、朋友和鄰里,真有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變得面目可憎嗎?正常情況下肯定不是,但在一個長期缺乏紓解出口的環(huán)境里,戾氣往往不是沖著誰來的,而是朝著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
但從大洋彼岸騎著陽光彩虹小白馬而來的大張偉,卻為這種緊繃的現(xiàn)實,打開了一道意想不到的縫隙。
在《陽光彩虹小白馬》的油管評論區(qū),肅殺的對立情緒,被消解得干干凈凈。有人寫道:“如果你覺得這首歌有種族歧視,那只是因為你選擇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p>
在MV和各種切片的評論區(qū),幾乎沒人認真討論“內(nèi)個”是否涉及歧視,更多人只是在玩?!彝娴煤荛_心。
尤其在TikTok上,以這首歌為背景的搞笑、整活的視頻層出不窮,參與其中的黑人博主也比比皆是。在如何自嘲和制造幽默這件事上,他們一點都不輸Speed。
大張偉是一個純粹的局外人,不帶惡意,也沒有政治指向性。他只是想讓大家快樂,僅此而已。在這個充滿政治對立的環(huán)境中,也許只有這種“看似不合時宜”的文化錯位,才能微微開啟對話的可能性。
盡管《陽光彩虹小白馬》在美國帶來的快樂有些莫名其妙,但它也意外觸碰到了一個被日常敘事遮蔽的問題—世界,其實比美國要大得多。
在這首歌的油管評論區(qū),不少網(wǎng)友反問道:“為什么默認所有人都該會英語?”“難道世界上只有英語這一種語言嗎?”
長期以來,美國就被詬病對其他國家、甚至對鄰國加拿大的了解都極其有限。這種知識上的盲區(qū),有時可以解釋為“善意的無知”,但更多時候,它更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漠視。
美國人并非不愿了解世界,而是在一種被制度性縱容的信息舒適區(qū)中,缺乏動力去了解。只說英語、只消費美國文化—從好萊塢到Netflix,這一點,正是美國獨有的文化生態(tài)結果。
與此同時,二戰(zhàn)后確立的國際地位,長期成功的文化輸出和對“美國例外論”的認同,也進一步強化了一種慣性視角:世界理應圍繞美國運轉(zhuǎn)。這種文化優(yōu)越感,不只是輿論上的主張,更在制度、教育、媒體、娛樂等各個層面被默許、被反復強化。
但如今的美國,越來越深地陷入自己的敘事結構中無法自拔—不僅將“外部世界”隔絕在外,也把本國民眾推入了一個彼此對立、持續(xù)撕裂、不斷消耗信任的戰(zhàn)場。
在這樣的語境下,一首充滿童趣、甚至有點滑稽的中文歌,卻陰差陽錯地打開了一道縫隙。這是一場奇妙且不帶立場的文化偶遇。盡管“內(nèi)個”不是一場最體面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但它確確實實提供了一個契機—讓人們在混亂的政治語境中,獲得了片刻抽離的機會。
通過與他國文化的偶然碰撞,普通美國人得以短暫跳脫“我們vs他們”的敘事套路,找到一種不以政治立場為基礎的幽默和善意。這種“純粹”的交流,幫助他們重新看見—人與人之間,本就有很多共通之處。
就像當小紅書被“TikTok難民”擠爆時,即便語言不通,小貓模因卻成了新的通用表情包—一個跨越文化的聯(lián)結起點。也如這次Speed來到中國,通過未加任何濾鏡的鏡頭,向世界展示了一場鮮活的跨文化交流,玩梗和整活,絲毫不妨礙尊重與善意的釋放。
這樣的片刻,讓人重新記起那種樸素的渴望:我們都想和他人建立聯(lián)系,哪怕只是一次會心一笑。
這樣的瞬間,也足以輕輕擊碎很多沉重的政治話術。
它們不會立刻改變什么,但會在心里留下一個越來越寬敞的角落。等下一次情緒被攪動時,或許人們就能多出一點理解的意愿,一個不急著扣帽子的動作。
現(xiàn)實的重量總是令人疲憊,那么這一刻,不如就跟著大張偉,一起哼上一句:“你是內(nèi)內(nèi)個內(nèi)內(nèi),內(nèi)個內(nèi)個內(nèi)內(nèi),內(nèi)內(nèi)個內(nèi)內(nèi),內(nèi)個內(nèi)個內(nèi)內(nèi),陽光彩虹小白馬,滴滴噠滴滴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