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鴻章與中外電報利權交涉

        2025-04-15 00:00:00王藝朝
        史學月刊 2025年4期

        [摘要] 1881年李鴻章批準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六條”稟請,授予該公司在華海線獨占權。此事引發(fā)英美各國交涉。交涉中,李鴻章運用“以夷制夷”等羈縻之策,維系與大北電報公司的特殊關系,通融美方太平洋線訴求,借助大北電報公司,抵制英方設線。但由于總理衙門前允英方設線及英大東電報公司迅速架設港滬海線之舉,羈縻之策未能制止英方對華的利權侵奪。李鴻章轉而采用盛宣懷的策略,支持中國電報局自設滬粵線,以維護利權。因此,大北電報公司在李鴻章利權交涉策略中的特殊性不復存在?!傲鶙l”從簽訂到廢棄的過程,體現(xiàn)了李鴻章在電報利權交涉上的策略轉向,客觀上推動了中國電報建設進程。

        [關鍵詞]李鴻章;電報利權;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英國大東電報公司

        [中圖分類號] K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83-0214(2025)04-0045-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晚清外交文書研究”(23amp;ZD247)。

        維護利權在洋務運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要義在于抵制外國對華經(jīng)濟蠶食。1880年,因中俄伊犁交涉影響,經(jīng)李鴻章奏請,以津滬線為開端的大規(guī)模電報建設開始推進(夏維奇:《晚清電報建設與社會變遷——以有線電報為考察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102頁。)。丹麥大北電報公司(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下文簡稱“大北公司”)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運營外洋通至上海的電報,也為津滬線提供技術與器材支持(有關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及其在華活動最詳實的研究,參見庫爾特·雅各布森:《大北公司史:技術、大企業(yè)與國際政治的150年》(Kurt Jacobsen,The Story of GN:150 Years in Technology,Big Business and Global Politics),哥本哈根:加德出版社2019年版。)。津滬線開工后不久,大北公司在華總辦恒寧生(Jacob Henningsen)于1881年6月7日拜訪李鴻章,次日李鴻章批準了恒氏稟請的“六條”文件(《咨報丹國大北公司承辦電線并抄錄該公司原稟呈閱由》(1881年6月11日),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藏(本文所用檔案,如非特別標注,均出自該處,下文不再一一注出),檔號:01-09-003-02-005。按,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稟文附于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咨文后,本無名稱,因其共六項條款,故本文以“六條”名之。),該文規(guī)定了大北公司在華二十年的海線(在華海線指在中國沿海水底安設的電報線路;陸線指在中國陸地鋪設的電報線路。)特許權(concession)及中方出洋電報免費情形等雙方權利義務。在接下來的近兩年時間,這一文件卻引起了列強諸國的多次對華交涉。授予大北公司特權,因應列強交涉,維護電報利權,是此期中國電報發(fā)展的矛盾。

        最早關注“六條”及相關交涉的是蘭格(Lange)與阿赫韋奈寧(Ahvenainen),兩人分別用丹麥文與英文撰寫的專著,以大北公司與英國大東電報公司(The Eastern Extension Telegraph Company,下文簡稱“大東公司”)的矛盾為主軸進行論述,中方在此事件中僅作為兩公司交涉的背景(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Ole Lange,Partnere og rivaler,C.F.Tietgen,Eastern Extension og Store Nordiske.Ekspansion I Kina 1880—1886),哥本哈根:居倫達爾出版社1980年版,第51~155頁;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Jorma Ahvenainen,The Far Eastern Telegraphs.The History of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Far East,Europe,and America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赫爾辛基:芬蘭科學與文學院出版社1981年版,第65~81頁。蘭格著作論述尤詳。)。巴克(Baark)雖注意到中方在交涉中的主體性,但他僅利用了《海防檔》一種中文史料,未能完整揭示中方的交涉邏輯(埃里克·巴克:《飛馳之線:電報與中國的技術現(xiàn)代化:1860—1890》(Erik Baark,Lighting Wires:the Telegraph and China’s Technological Modernization,1860—1890),韋斯特波特:格林伍德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174頁。)。此后的中文研究成果對中方行動有較細致考察,對“六條”廢棄時及廢棄后,盛宣懷對外電報利權交涉的貢獻有共識(王爾敏:《盛宣懷與中國實業(yè)利權之維護》,易惠莉、陳吉龍主編:《二十世紀盛宣懷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70頁;易惠莉:《盛宣懷評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40頁;王東:《盛宣懷與晚清中國的電報事業(yè)(1880—1902)》(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第22~28頁。),但對于“六條”相關交涉中李鴻章所發(fā)揮的作用尚有分歧。或認為中方利權受損,李鴻章寐于形勢,忽視了電報的經(jīng)濟利益(韓晶:《近代化的“退”與“進”——近代上海電報通信權的交涉》,《史林》2010年第1期,第24~25頁;李雪:《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向中國的轉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153頁。);或認為中方獲利較多,李鴻章采取了務實靈活的態(tài)度(夏維奇:《晚清電報建設與社會變遷——以有線電報為考察中心》,第106~109、255~259頁;薛軼群:《合作與遏制:清政府與大北、大東電報公司關系探析》,趙世瑜主編:《北大史學》第24輯“信息溝通專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36~138頁。)。但以上中文研究未能充分吸收西文尤其是蘭格最詳盡的丹麥文研究,未將“六條”引發(fā)的數(shù)次交涉事件視為前后相續(xù)的整體,李鴻章的利權交涉邏輯并未明晰。這也與研究所據(jù)核心史料《海防檔》的目錄編排方式相關(“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丁·電線》,臺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版。按,編者整理時,將該檔目錄按國別歸類為利權交涉檔案,并將對外交涉與國內(nèi)電報建設的檔案分類索引,利用時難以看出中方對外交涉的邏輯,及利權交涉與電報建設的關聯(lián)。而臺北“中研院”近史所數(shù)據(jù)庫中的外交檔案,則保留了總理衙門歸類清檔時的冊數(shù),及民國時期據(jù)此整理的清檔目錄,這些在《海防檔》出版時均被刪去。我們可根據(jù)外交檔案中的冊數(shù)編排與清檔目錄了解中方交涉邏輯,所以盡管是同一批史料,本文均引自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藏外交檔案,而非《海防檔》。)。

        鑒于此,筆者擬結合中方史料,大北公司檔案與英美外交檔案,梳理各方圍繞“六條”的利權交涉史實,博弈過程與目的;重點討論李鴻章在維護清廷電報利權策略上的轉變,尤其是大北公司在其自強與外交策略中位置的變化,以揭示中國電報發(fā)展與利權交涉史上的關鍵一頁。

        一 “六條”批準前后的各方意圖與交涉開始

        自1870年起,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在清政府中開始扮演“全國性官員”角色,主導了多項自強政策的實施,也在外交政策上起領導作用(劉廣京、朱昌崚合編,陳絳譯校:《李鴻章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8~90、177~214頁。)。電報在李鴻章的自強計劃中占有重要位置(《復丁雨生中丞》(光緒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夜)、《復郭筠仙星使》(光緒三年六月初一日夜),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75頁。)。對李鴻章而言,電報的首要價值在于迅速的信息傳遞,為軍事與政治目標服務。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后,李鴻章被清廷任命為海防大臣,電報通訊是其海防政策的組成要素(寶鎖:《清末中國的技術政策思想:西洋軍事技術的容納與變遷》(寶鎖:『清末中國の技術政策思想——西洋軍事技術の受容と変遷』),京都:臨川書店2019年版,第121~151頁。)。李鴻章對大北公司的重視及批準“六條”稟請主要基于海防、通信考量,并能節(jié)省出洋電報費用,所謂“上年奏準設立津、滬電報,原為通信外洋迅速起見,勢不能不與大北公司之海線互商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伊始,凡雇人購料等事該公司竭誠幫助”(《復總署論津滬電線與大北公司聯(lián)絡》(光緒七年五月二十九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42頁。)。大北公司向李鴻章稟請“六條”,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他國電報公司與之競爭。丹麥在華利益于19世紀80年代前后主要表現(xiàn)為大北公司的商業(yè)利益(埃里克·巴克:“線路,電碼與人民:大北公司在中國1870—1890”(Erik Baark,“Wire,Codes and People: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in China 1870—1890”),凱爾德·埃里克·布羅茲高、馬茨·達爾、馬茨·科爾克貝克編:《中國與丹麥:自1674年起的兩國關系》(Kjeld Erik Brdsgaard,Mads Dall,Mads Kirkebk eds.,China and Denmark:Relations since 1674),哥本哈根:NIAS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152頁。)。丹麥在與清政府建立外交關系之初,就有英國的深度參與(奧利·蘭格:“丹麥在中國1839—1865:英國戰(zhàn)略中的一枚棋子”(Ole Lange,“Denmark in China 1839—1865:A pawn in a British game”),《斯堪的納維亞經(jīng)濟歷史評論》(Scandinav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第19卷第2期(1971年),第71~117頁。)。大北公司自1870年起與英國大東公司共享在華利益(自1870年起,大東公司與大北公司在華維持了十余年的合作關系。兩公司的由來、在華合作和在世界電報網(wǎng)的經(jīng)營范圍,參見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第13~25、49~58頁。)。大北公司通過“六條”獲取特許權可以擺脫英方,倚仗資金、技術與人才優(yōu)勢,獨享在華利益?!傲鶙l”第一、三、五款分別規(guī)定了大北公司在華海線獨占權;大北公司出價較他人低時,中國將設電線由大北公司包辦;中國出洋電報走大北公司線路。第二款規(guī)定中國不便在大北公司已設之處設立電報線。李鴻章批準“六條”后,大北公司總部非常重視。其董事長鐵特根(Tietgen)是丹麥的傳奇人物,在商界尤其在銀行業(y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詳參奧利·蘭格:《偉大的統(tǒng)帥:C.F.鐵特根,一位金融家的帝國與他的時代1829—1901》(Ole Lange,Stormogulen:C.F.Tietgen-en Finansmand,hans Imperium og hans tid 1829—1901),哥本哈根:居倫達爾出版社2006年版。)。鐵特根指示恒寧生探索在修筑鐵路與提供貸款方面與李鴻章進一步合作的可能,并作出相應的部署(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55~58頁。)。

        “六條”獲準的消息立即被大東公司探知。大東公司發(fā)現(xiàn)“六條”幾乎就是大北公司以其為對手而設,如第五款——中國發(fā)往外洋電報若無特殊說明皆走北路。因歐洲通往遠東電報的北路海線屬大北公司經(jīng)營,南路主體由大東公司經(jīng)營,若此款落實,大東公司就將損失幾乎所有從中國發(fā)往歐洲的電報生意。大東公司自不會坐以待斃,“六條”批準三日后(6月11日),大東公司在華總辦滕恩(Dunn)緊急致函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Thomas Wade),請求外交協(xié)助(“有關電報在中國的備忘錄(1882年1月24日)”(“Memorandum re Telegraphs in China,January24,1882”),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檔號:FO 17/1007, 第47~62頁。)。6月12日美國駐華公使安吉立(Angell)也得到了“六條”文本。于是,各國駐京外交官均得知李鴻章與大北公司間的秘密(⑦ “安吉立致布萊恩函(1881年6月20日)”(“Mr. Angell to Mr. Blaine,June20,1881”), 《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881), 華盛頓:美國政府印刷局1882年版,第275~277頁。)。

        中方與大北公司均未主動公布“六條”的內(nèi)容,那么英美各國所得文本與原本是否有差異?威妥瑪與安吉立均將“六條”的英文本隨公函抄錄發(fā)回國內(nèi),英美外交檔案載有兩國公使獲取的文本(“授予丹麥電報公司的新特許權(1881年6月22日)”(“New Concession to Danish Tel. Company,June22,1881”),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檔號:FO 17/1007,第10~14頁;“第174號函的附件”(“Inclosure in No. 174”),《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第277頁。)。經(jīng)比較,兩文本幾乎一致,說明英美公使所得“六條”的信息源都是大東公司。將英美外交檔案與前述大北公司檔案中的“六條”英文本對比,可知各款均有差異,如原本第一款中“consent”,在英美所獲文本中寫為“permission”;第六款“That:Should hereafter any dispute arise,the Chinese version shall be considered as the authentic one”,在英美檔案中寫作“That in case of dispute hereafter the Chinese text shall be considered as the authentic one”。這些差異說明,英美駐華公使并未得到最后批準的文本,他們未能確知李鴻章給予大北公司的電信特許權涵蓋范圍以及特許權的效力(威妥瑪、安吉立多次向中方索要“六條”稟稿,李鴻章未允,這可參證各公使皆未確知“六條”最終的文本[參見《復總署 論英美海電》(光緒七年十二月初四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98頁;“安吉立致布萊恩函(1881年8月18日)”(“Mr. Angell to Mr. Blaine,August18,1881”),《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第292~295頁]。)。不過,文本雖有較多差異,但不同英文版本的差別對條文表意并無影響,各國與大北公司對“六條”的理解有共同的基礎。

        大北公司的行為及“六條”的批準令駐京各公使感到震驚。美國駐華公使安吉立認為,正是西方各國的聯(lián)合政策才確保了他們在華的商業(yè)利益。而大北公司所獲二十年海線獨占權(exclusive right)則是對該政策的破壞??紤]到大北公司1870年在華立足時,由英美等國保護,此時該公司卻過河拆橋,令人驚訝。且美國將來還有從本土鋪設電報線路橫穿太平洋至上海的計劃,“六條”于美國利益有損。6月13日安吉立面晤總署大臣。美方對華交涉的目標是明確清政府批準“六條”的意圖,并獲得太平洋線鋪設至中國的許可⑦。

        與美方相比,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則懷疑清政府建設電報的決心。威妥瑪回溯19世紀70年代與清政府交涉電報與鐵路的經(jīng)過,認為在這些洋務建設上,如果不向清政府呼吁,它將對任何新政置之不理;如果迫使清政府推進建設,它將同樣憤怒地抗議。基于清政府的這一惰性及津滬線建設源自伊犁危機的戰(zhàn)爭壓力,威妥瑪擔心隨著交戰(zhàn)風險的解除,清政府可能像對待鐵路一樣,無限延遲電報建設。根據(jù)“六條”第一款,雖然大北公司獲得了海線獨占權,但清政府同樣可以拒絕它架設電報線路(“威妥瑪致格蘭維爾函(1881年6月22日)”(“Wade to Granville,June22,1881”),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檔號:FO 17/1007,第1~9頁。)。

        由于1870年總署曾允許英商于中國沿海設線(該交涉案件發(fā)生于1870年4月至8月間,交涉結果是總署允準英商可于上海至香港間設海線,并連接各通商口岸,但不允線端上岸,中方不予保護(詳參《英使請準海底電線上岸》,檔號:01-09-001-17-001至01-09-001-17-023)。由于大北公司獲得了俄國支持,可接線至海參崴,且大東公司與大北公司簽訂了協(xié)議,上海至香港之間收益由兩公司均分,所以大東公司未行使總署允準之權,而是由大北公司架設了相關線路[詳參奧利·蘭格:《金融家,傀儡與政界要員:C.F.鐵特根,私人銀行家與大北公司·建立(1868—1876)》(Ole Lange,F(xiàn)inansmnd,strmnd og mandariner,C.F.Tietgen,Privatbanken og Store Nordiske.Etablering 1868—1876),哥本哈根:居倫達爾出版社1978年版,第102~185頁]。),基于以上認識,威妥瑪?shù)慕簧娌呗允菙M突出英商與大北公司一樣具有海線設線權,僅從推進電報建設的方向立論。6月13日總署收到威妥瑪照會,就中國將海線交“外國商局”包攬一事提出疑問,稱“總署曾允英商設線”,現(xiàn)在英商擬遵行辦理(《貴署曾允中國沿海海底電線交英商承辦現(xiàn)擬遵行》(1881年6月13日),檔號:01-09-003-04-001。)。至于有關“六條”的爭議,威妥瑪則留給大東公司從商務層面解決(“威妥瑪致格蘭維爾函(1881年6月22日)”(“Wade to Granville,June22,1881”),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檔號:FO 17/1007,第1~9頁。)。大東公司在7月初確定戰(zhàn)略,與大北公司談判,希望根據(jù)1870年兩公司所簽協(xié)議,共享“六條”利益(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53~55頁;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第70~71頁。)。與美方相比,英方有更多交涉籌碼,也因大東公司的存在,利益更為攸關。

        電報利權在清政府的關切中分為“利”(電報在軍事與商業(yè)上的用處)、“權”(政府需保持對電報的控制與管理)兩方面。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中清廷諭準建設福廈線時,電報之利已為清政府所認識。但這一時期電報建設以失敗告終,其問題在于設線時的中外交涉及清政府內(nèi)部不協(xié),清政府不能確保對電報的政治控制。即相較于電報之“利”,清政府更關注對電報之“權”的掌控(黃嘉謨:《中國電線的創(chuàng)建》,大陸雜志社編輯委員會:《近代外國史研究論集》,臺北:大陸雜志社1970年版,第121~137頁;周永明著,尹松波、石琳譯:《中國網(wǎng)絡政治的歷史考察:電報與清末時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42~46頁。)。

        總署6月15日致函李鴻章,告知交涉情形(《函述設立電線一事各國未必肯允應如何復加酌核尚祈裁奪見復》(1881年6月15日),檔號:01-09-003-04-002。)。李鴻章函復總署時詳陳因應英美各國策略,并提議“各使如再來攪擾,鈞處或徑諉之北洋與相駁辨”,將交涉之責攬于己身((12) 《復總署論津滬電線與大北公司聯(lián)絡》(光緒七年五月二十九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42頁。)??偸鹨鄻芬娪诖?,而后的“六條”交涉均由李鴻章主責。李鴻章知悉福廈線糾紛的前車之鑒(《致沈幼丹節(jié)帥》(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二日未刻)、《致總署論滇案并閩毀電線》(光緒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1冊,第49、204頁。),應對英美等國交涉,其最初的策略是明示“泰西各國公法”與“西國通例”應之,暗以“羈縻之策”阻之。“泰西各國公法”指鐵路、電報等事皆是各國自主之政,他國無權阻撓。“西國通例”指丹麥大北公司此前與俄、法、日本所訂合同,李鴻章致總署函后附有這三份合同文本,說明“六條”的訂立符合西人慣例(《復總署論津滬電線與大北公司聯(lián)絡》(光緒七年五月二十九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42頁。三份合同,參見《函復津滬安設電線考之兩國通例尚無不合并錄丹公司與俄德日本合同呈覽》(1881年6月26日),檔號:01-09-003-04-004。)。得到李鴻章復函后,總署于7月2日主要以這些理由回函英美等國公使(《函述津滬安設電線一事準李中堂復稱系照俄法成案辦理》(1881年7月2日),檔號:01-09-003-04-005、01-09-003-04-006、01-09-003-04-007。)。

        相較西國公法與通例,李鴻章更認可的是“以夷制夷”的羈縻之策。這一策略在其主責朝鮮和琉球問題的對日交涉中已有運用,也是貫穿李鴻章一生的交涉手段(參見劉廣京、朱昌崚合編,陳絳譯校:《李鴻章評傳》,第177~214頁;蔡東杰:《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李鴻章認為電報由滬通至外洋多年,利潤并不高,英美所請未必盡系實情,可置之不理。即便美太平洋線擬與大北公司海線相接,可由美商與大北公司商辦,“固于中國無涉”;英商若想另設海線,“自由大北公司與之爭論”(12)。大北公司通過“六條”已得在華之利,英國欲爭其利,大北公司基于自身利益也會在商務層面予以阻止。此為羈縻策略在利權交涉上的運用。

        另一方面,李鴻章對大北公司也有所保留。他在致總署函中稱:“該公司但求敝處批準,并未敢請訂合同?!保ā稄涂偸鹫摻驕娋€與大北公司聯(lián)絡》(光緒七年五月二十九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42頁。)丹麥國家檔案館中保存有按原格式書寫的“六條”中英文副本。英文本文首以“Petition”(申請書)對此文件定性,文末有大北公司代表恒寧生簽名(Henningsen)與蓋章以及一長方形同心框,框內(nèi)書“Chinese Seal”,模仿李鴻章印信(“丹麥大北公司致大清北洋大臣的申請書”(“The Respectful Petition of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of Denmark to His Excellency the Imperial Commissioner of The Northern Port”),《電報在中國的登陸許可1874—1901》(Kinesiske landingstilladelser 1874—1901),丹麥國家檔案館藏,大北公司檔案,檔號:10619 (GN Store Nord A /S10619)。按,該英文本的錄副日期為1882年7月6日,地點在上海,并加蓋有大北公司代理人公章(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 General Agent)。)。“六條”批準一周后,恒寧生特地請丹麥駐天津代理領事韋伯(Waeber)鑒定,可知該印為李鴻章的北洋通商大臣公章(“韋伯致恒寧生函 (1881年6月14日)”(“C. Waeber to Henningsen,June14,1881”),《1886年、1887年大北電報公司和大東電報公司聯(lián)合與李鴻章交涉的有關文件》,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檔案館藏,檔號:大北檔-二類-0230,第14頁。)。合同需訂約雙方簽字蓋章,雙方是平等關系。通過以上文書特征可知,該文件僅有李鴻章北洋大臣公章,并無花押,李鴻章的印信僅代表上級批準。從行政程序言,李鴻章今后仍有權力修改或否決這一稟請,只是此時李鴻章需利用大北公司,自然不會明言。李鴻章廢棄“六條”后,才在與大北公司談判中清晰表述了合同與稟請的差別:“在任何情況下,它(‘六條’)都只是一份稟請(Petition)而不是合同(Contract),因此可以由授予人(the Grantor)自行撤銷或修改?!保ā芭c總督李鴻章的談判 (1887年4月22日)”(“Report of Interview with the Viceroy Li Hung Chang,22nd April,1887”),《1886年、1887年大北電報公司和大東電報公司聯(lián)合與李鴻章交涉的有關文件》,第16~18頁。)另外,“六條”第六款規(guī)定:“嗣后如有爭辯之處,以中國文字為憑?!庇捎凇傲鶙l”中英文本表意存在差異,此款賦予了中文本更強的解釋效力。這兩點均使李鴻章有更靈活的轉圜空間,可見李氏在批準“六條”的同時也留有后手。

        二 羈縻之策:維系與大北公司特殊關系

        1.中美太平洋線交涉

        總署以李鴻章意見回函英美等國公使后,英方威妥瑪?shù)却髺|公司與大北公司交涉,大東公司希望通過談判共享特權,是以威妥瑪未回應總署,交涉在中美之間繼續(xù)展開。

        美方不滿李鴻章的解釋,仍關切大北公司海線獨占權對美國的影響。7月13日,安吉立再次拜訪總署大臣毛昶熙、王文韶等人。安吉立表示,李鴻章的回復很模糊,他拿出了“六條”英文抄本,詢問總署,條文是否明確禁止美國公司在華鋪設電線??偸鸫蟪急具€含糊其辭,見安吉立拿出了“六條”文本,便承認了美方所示條款確有此意,遂讓安吉立再遞照會前來,知照李鴻章回應美方關切,并明確表示中方無意冒犯美方(⑧ “安吉立致布萊恩函(1881年7月16日)”(“Mr. Angell to Mr. Blaine,July16,1881”),《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第279~280頁。)。四日后,總署收到安吉立照會。照會詳陳“六條”如何對中方利權有損及妨害他國利益,并指出“六條”與李鴻章出示的俄法等國合同情形迥異,大北公司從“六條”中獲得了過多的利益。照會最后將關切落在太平洋線問題上,希望中方準行此路電線架設至中國(《辯論中國不允美國公司在中國設立海線》(1881年7月17日),檔號:01-09-003-05-001。照會的英文版見“安吉立致恭親王(1881年7月16日)”(“Mr. Angell to Prince Kung,July16,1881”),《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第280~282頁。)。

        經(jīng)總署轉達,李鴻章以中文本為基礎駁斥了“六條”于中方利權有損的觀點。對于美方謀設太平洋線訴求,李鴻章稱“惟是丹國公司所稟請者,專指該公司海線已經(jīng)設立中國地界而言,若美國添設太平洋海線來華,應不在此例”,實質上同意了美使所請。但在回復美方的形式上,李鴻章建議不用照會正式回復,而是致函作非正式回應。函件中僅用安吉立照會原文“觀大北公司原意并未計及于由美至華之路設線”回復,美方設太平洋線至日本時,屆時自可通融辦理,接線至中國(《復總署論聯(lián)接大北公司電線》(光緒七年七月初二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56~57頁。)。

        但美方對這一含糊答復并不滿意,認為總署及李鴻章互相推諉,需獲得中方對太平洋線明確地或書面上地批準⑧。此后數(shù)月,中美就此事往復函商。中方堅持美方設線至日本后,會有正式批文同意美商設線至上海。美使也從總署的保證中明確,若美國公司準備架線,李鴻章會批準,遂不再交涉,只是重申了對“六條”所載大北公司海線獨占權的反對(參見《美國海線至華允準通融》冊內(nèi)各件,檔號:01-09-003-05-006至01-09-003-05-010;《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第292~296、299、317~318頁。)。中美之間的交涉告一段落。

        對美交涉階段,李鴻章的策略最初是置之不理,認為美方此舉無利可圖。在美方堅索之下,李鴻章調(diào)整策略允諾之,以免中美失和。李鴻章這一對美羈縻之策的前提是,美方索取設太平洋線至上海的權利不影響中方電報建設及利權。安吉立明確美方所請將得到批準,便認為“六條”被破壞,詢問中方是否會賠償大北公司,得到了否定答復(“安吉立致布萊恩函(1881年8月18日)”(“Mr. Angell to Mr. Blaine,August18,1881”),《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1881年)》,第292~294頁。)。大東公司滕恩也推測,李鴻章對美方的承諾體現(xiàn)大北公司獨占權的喪失,大北公司不受李鴻章信任(“滕恩致斯奎函(1881年11月24日)”(“Dunn to Squier,November24,1881”),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檔號:FO 17/1007,第24~30頁。)。這都顯示出西人以條款必須被嚴格履行的契約觀看待“六條”,否則該文件就不具有效力,視為中方違約。但李鴻章認為,這一變通之法并不影響與大北公司的關系,交涉中李鴻章還向大北公司通告了對美承諾(《復總署論聯(lián)接大北公司電線》(光緒七年七月初二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56~57頁。)。在以稟文為規(guī)范的雙方關系中,李鴻章授予大北公司的特許權可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將對美承諾視為對“六條”的補充。由于這一調(diào)整暫未損害大北公司實際利益,其未提出抗議。在中美交涉的6月至11月間,恒寧生根據(jù)鐵特根指示,與李鴻章及其幕僚曾恒忠在電報、鐵路與對華貸款上繼續(xù)溝通,盡管李鴻章答復鐵路方面國內(nèi)阻力較大,但對大北公司能提供怎樣的貸款感興趣(⑨ 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61~65,58~60、69~73頁。)。李鴻章遂將“六條”札行電報局(《李鴻章札電報局文》(光緒七年七月二十三日),上海圖書館藏,檔號:SD069200。)。12月1日,電報局與大北公司簽訂《中國與外洋彼此收遞電報辦法合同》(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版,第391~393頁。薛軼群指出,書中對合同簽署公歷日期“1881年2月26日”的標注錯誤,應該是1881年12月1日(參見薛軼群:《萬里關山一線通:近代中國國際通信網(wǎng)的構建與運用:1870—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5頁)。)。31日,李鴻章致函總署,告知津滬線通報及向外洋發(fā)遞電報辦法(《致總署津滬電線設成》(光緒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93頁。)。雙方在電報乃至其他洋務合作上呈現(xiàn)進一步發(fā)展的勢頭。

        2.中英港粵線交涉

        大北公司“六條”獲準后,大東公司本希望依據(jù)兩公司1870年的協(xié)議,共享在華特許權。但大北公司依仗李鴻章授予的排他性權益,不擬與大東公司分享,兩公司談判幾無進展。自11月起,大東公司請求英外交部介入,擬突破大北公司壟斷權。大東公司滕恩向威妥瑪刻意渲染大北公司威脅英國利益。滕恩在華多年,得威妥瑪信任。英外交部與殖民地部遂正式介入,中英電報利權交涉首先圍繞港粵線展開⑨。

        1882年1月21日,總署收到威妥瑪公函,威妥瑪請求根據(jù)1870年總署允諾,設香港至廣州電報海線,并請抄送“六條”(《函訂會晤日期并送電線節(jié)略》(1882年1月21日),檔號:01-09-003-08-001。)。次日,總署將此事轉致李鴻章??偸鹨庖娛谴蟊惫疚创蛩阍O立該線路,可允英商設線。李鴻章復函稱:“同治九年已允英商由香港至各口在水底設線,勢難自翻前案……敝處先未聞知……似可照鈞旨所擬辦法通融酌允。”同意了英商設港粵線,但“六條”不便抄送英方,以清界限(《復總署論英美海電》(光緒七年十二月初四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98頁。)。威妥瑪25日面晤總署大臣,兩日后收到總署回函,港粵線得允(《函復英商欲由香港設水線至粵自可照辦等情》(1882年1月27日),檔號:01-09-003-08-005。)。

        李鴻章對港粵線放行的關鍵在于總署1870年給予英方的承諾。李鴻章幕僚周馥稱:“(李鴻章)諭云,批準此稟時,我實不知總署已準英商之案,而恒寧生未必不知也?!保ā吨莛ブ率⑿麘押罚ü饩w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上海圖書館藏,檔號:SD060980。)依李鴻章邏輯,“六條”僅是稟請,該文件與總署1870年允諾英商沿海設線的性質類似。兩者既然具有同等效力,其中有相抵觸條款自可商榷。李鴻章在1884年回顧此事時自謂:“威妥瑪復援同治九年允英人設海線之案,必欲大東公司添設。曾荷緘商及此,鴻章未便以批準大北在后,阻格不行,是其原稟第一條不準他國設海線之說已作罷論?!保á?《復總署論大北公司官報費》(光緒十年十月十七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419頁。)英方所請獲準也可視為李鴻章允諾美方設線邏輯的延伸,即此舉不會影響中方電報建設。

        美方太平洋線對大北公司利益并無損害,但英方獲允的港粵線則在中國沿海設線。大北公司認為此舉有違“六條”第一款,遂向李鴻章交涉,擬終止“六條”第四款給予中方官報出洋免費的特權,但李鴻章未同意大北公司所請②。大北公司從約章的互惠性出發(fā),其海線獨占權失效,中方所得利益自動放棄。李鴻章的邏輯在于恒寧生在稟請“六條”時未盡告知義務,大北公司對第一款的失效也負有責任,且大北公司在華已設線路未受競爭。從實際利益看,即便第一款失效,其他各款仍構成雙方的互利關系。港粵線由大北公司還是英商建設對中國電報利權均無損失,李鴻章的交涉策略仍是其羈縻之策的延伸。大北公司未糾結于此,因為廣東官商的動向使交涉出現(xiàn)轉機??偸鸷鎯蓮V總督張樹聲已允英商設港粵線后,2月28日,張樹聲等致函李鴻章,稱接到總署公函前,“粵東省城至香港陸路電線已先由粵商李玉衡等湊集股份,設立公司,議請舉辦”(⑦ 《復兩廣制臺張廣東撫臺?!罚ü饩w八年二月初九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124頁。)。該電報公司早在英方擬設此線前已由廣東商人設立,名為“華合電報公司”。張樹聲同時致函總署,他從情報安全與維護利權兩方面詳陳由華商設港粵線的必要性,并建議若英商執(zhí)意設線,華商可與英商合辦(《函復英商電線事領事未來議辦并另述華商議辦電線》(1882年3月28日),檔號:01-09-003-08-010。)。

        李鴻章得知華商擬設港粵線后有所籌劃。周馥稱:“近日中堂(李鴻章)屢示彼此電報,不知英商肯搭丹商之桿否,丹商準英商附搭否?”(《周馥致盛宣懷函》(光緒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上海圖書館藏,檔號:SD060980。)“彼此電報”指李鴻章與恒寧生間的溝通,可見李鴻章首先考慮的是能否讓大東公司、大北公司與華合電報公司合作建設港粵線。不過大北公司不僅與李鴻章聯(lián)絡,與華合電報公司間的合作亦取得進展。3月25日,大北公司與華合電報公司正式訂立合同十八款。根據(jù)合同,大北公司向華合電報公司提供技術與器材支持(《香港電線英商擬與華商合辦(附件一)》(1882年5月24日),檔號:01-09-003-08-012。)。同時,恒寧生拜訪李鴻章,希望根據(jù)“六條”第三款“中國欲再設電線,如大北公司所索之價較他人便宜,中國國家準其包辦”,將港粵線交由大北公司與華合電報公司合辦。李鴻章同意后復函兩廣督撫,建議華商與大北公司聯(lián)合,英商自會作罷⑦。張樹聲遂一面函商總署抵制英方設線,一面與電報局總辦盛宣懷商酌交涉事宜(《張樹聲致盛宣懷電》(光緒八年三月四日),上海圖書館藏,檔號:SD061945-1、SD061945-2。)。

        但英方此時已形成統(tǒng)一政策,遏制大北公司在華發(fā)展。港粵線若要成功架建,線端需在香港上岸,這必須得到港英政府批準。港督在英殖民地部指示下拒絕了華商與大北公司設港粵線之請。此后大東公司與華合電報公司、大東公司與大北公司間談判均未達成一致。6月,大北公司提請丹麥外交部向英外交部交涉,希望英方不要阻撓大北公司與華商設線,無疑被英方拒絕。港粵線交涉陷入僵局((11) 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78~93、109~111頁。)。

        港粵線交涉階段,李鴻章由允諾英方設線轉而同意大北公司與華合電報公司合作設線,有著不同的利權考量。同意英方設線僅是此舉于中方無害,而同意大北公司設線則有助于華合電報公司的成長,對中方利權有益。且“丹系小國,其人尚易駕馭,俾為我用”(《復總署論英美海電》(光緒七年十二月初四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98頁。),由大北公司抵御英方設線也是“以夷制夷”的羈縻之道。6月至9月間,在鐵路與提供貸款方面,恒寧生在鐵特根指示下繼續(xù)與李鴻章及李鴻章之子聯(lián)絡(11)。這也是李鴻章考慮維持與大北公司關系的原因之一。

        三 “藉攘外以為修內(nèi)計”:港滬線交涉與“六條”的廢棄

        港粵線交涉中未達目的的英國和大東公司并未停止在華電報利權爭奪。7月開始,大東公司與大北公司在倫敦談判,商議合作架建另一條香港至上海海線,但雙方利益始終未達成一致(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第83~84頁。)。10月24日,英駐華公使格維訥(Grosvenor)續(xù)以大北公司港滬海線僅一條且時常中斷,各國商人擬共同建設從香港到上海的電報海線為由,向總署提出交涉。同日,德、法、美公使亦向總署致照會,開啟了港滬線交涉(《上海至香港電線常被損壞不通擬另由各國安置電線》(1882年10月24日)、《請設電線(三件)》(1882年10月24日),檔號:01-09-004-06-001至01-09-004-06-004。大東公司是聯(lián)合其他各在華公司提請使館對華交涉的幕后推手(參見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105~106頁)。)。港滬海線是大北公司已設線路,此線在華免受競爭是“六條”給予大北公司的核心利益。大北公司對英德等列強的行動洞若觀火,恒寧生遂趕赴天津拜訪李鴻章,希望李鴻章將“六條”上奏,使文件得到清廷批準,獲得更強法律效力,以絕英德等列強謀設港滬線的企圖。這顯然不符合李鴻章對“六條”僅是稟請的定位,大北公司之請被斷然拒絕(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第85頁。)。英德等四國提出設線之請后,總署駁復各使,并函達李鴻章(《各國請設電線業(yè)經(jīng)駁復》(1882年10月31日),檔號:01-09-004-06-005。)。各國自不罷休,轉與李鴻章交涉。10月31日,英駐津領事璧立南(Brenan)與李鴻章會面,雙方均留下會談記錄,體現(xiàn)了不同的利權交涉邏輯。

        璧立南向格維訥報告時,強調(diào)李鴻章承認曾給予大北公司海線獨占權,但并未視之為不可更改。會談中李鴻章主要表達兩層意思,一是對港英政府阻止華商設港粵線表示憤慨,二是外商在華公平競爭。若英公司捐贈大沽至旅順海線,他將授予英公司設港滬線許可,但英公司只能以私人身份謁見李鴻章詳談此事。格維訥將會談情況向英外交部報告時,以積極態(tài)度看待李鴻章做出的承諾,并寫信讓英商向李鴻章提請設線(“璧立南致格維訥函(1882年11月1日)”(“Brenan to Grosvenor,November1,1881”) 、“格維訥致格蘭維爾函(1882年11月10日)”(“Grosvenor to Granville,November10,1881”),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檔號:FO 17/1007,第383~385、379~382頁。)。英方認為李鴻章對“六條”的態(tài)度從最初批準轉變至如今拒絕履行。與總署的拒絕相比,李鴻章讓英商與大北公司平等競爭,使得設港滬線有機可乘。

        李鴻章也將與璧立南的問答節(jié)略函致總署。節(jié)略中,璧立南提出“六條”與丹麥國家無關,盡管大北公司得到了“六條”的批準,但“操縱之權仍在中國”,意在勸說中國廢棄此文件。李鴻章則答以“于設立海線一節(jié),無論何國公司,如經(jīng)中國準其辦理,他國不得過問”,拒絕英方與“六條”有牽涉。不過,由于李鴻章已將大北海線獨占權廢棄,所以提出英公司設港滬線需先捐贈大沽至旅順海線的條件。璧立南稱,此線需價甚高,恐英商捐贈不起。李鴻章遂稱,如果英國公司捐贈的比大北公司多,再行議辦。綜觀節(jié)略之意,李鴻章提出讓英商提供巨額捐贈屬緩兵之計,其實際目的在于婉拒英方設港滬線。在李鴻章的利益天平上,維持和大北公司的合作是首選,因為英美各商背后是列強的政治支持,“恐該商(大東)隱有所挾,終多牽掣,不能如丹國小國商人之恭順”(⑥ 《函復阻擋各國議設上海電線(附件一)》(1882年11月5日),檔號:01-09-004-06-010。)。

        對比璧立南與李鴻章報告,兩者在捐贈大沽至旅順海線等事實敘述上并無太大出入,但結論卻相反。在英方看來,李鴻章否認了大北公司獨占權意味著“六條”已失效,英方與大北公司具有同等地位;但李鴻章只是單方面放棄了第一款,其他各款仍構成雙方的合作關系,大東公司背后列強的政治影響力大,不利于中國維護利權。

        11月3日,恒寧生再度拜訪李鴻章,援引“六條”第三款,提出由大北公司添設一條港滬海線,以免各國覬覦。李鴻章在此計劃基礎上提出讓盛宣懷領導的電報局與大北公司合辦此線,滬港海線所得利益由雙方按入股份額分配。由于有華商參與,應能避免他國干涉,此議為恒寧生所接受。李鴻章令盛宣懷等商議此策⑥。為表彰大北公司對中國電報建設的貢獻,李鴻章還奏請清廷獎賞恒寧生寶星(《咨報具奏請酌賞大北電報公司總辦恒寧臣寶星由》(1882年11月10日),檔號:01-09-003-02-007。)。

        此次恒寧生與李鴻章的會談還商討了鐵路與貸款問題。大北公司董事長鐵特根看到英美各國在華電報利權爭奪如此激烈,預料提出鐵路計劃后會受到更大阻礙,遂放棄了鐵路方面與中國合作的想法。恒寧生告知李鴻章,大北公司總部已擱置了鐵路計劃。貸款方面,由于李鴻章表明清政府將不會用海關收入作擔保,僅提供普通政府擔保,恒寧生也放棄了這一方面的合作意向(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110~113頁。)。在鐵路與貸款方面,大北公司對中國暫無價值,李鴻章與大北公司的關系暫無須考慮更長遠的鐵路及資金問題,雙方的合作前景僅限于電報領域。

        不及三日,李鴻章又提出另一替代方案,讓主責津滬線建設的王榮和傳達給盛宣懷:

        恒寧臣昨見中堂,為英、法、德、美四國議商總理衙門欲做由港至滬海線,若成,則大北之線休矣,故求中堂設法。而事在兩難。從丹國乃區(qū)區(qū)小國,若塞四大國而護一小國,似非體統(tǒng);若聽其四國做線,而亦難對大北。再四思維,中堂意將大北由港至滬之線歸于中國,大北可請明每年分利若干,此外再設一線全歸中國,以備損壞之虞。其設線費可借諸大北,或招商股。如此做法,可絕該四國之妄想矣。恒寧臣雖頗以為然,而不敢自主,總須商諸丹國公司。中堂云可與閣下及陶翁(鄭觀應)妥商。諒中堂亦已有信,倘此事成就,亦一利權也(《王榮和致盛宣懷函》(光緒八年九月二十七日),上海圖書館藏,檔號:SD068582。)。

        與前一政策相比,李鴻章的這一方案重點在將港滬海線的所有權收回,大北公司參與投資,經(jīng)營并獲得回報。相較上一方案,大北公司雖損失較多,但這也是抵御各國設線的辦法,且在資金與電報技術上,中國仍將依靠大北公司,所以恒寧生并未反對。這一階段,李鴻章對英交涉時以大北公司為籌碼,婉拒英方;對大北公司交涉時又以列強為說辭,擬收回大北公司已設海線所有權并由中國電報局設新線路,這無疑又是“以夷制夷”策略的實踐。

        英美各國了解到李鴻章仍維系與大北公司的合作后,11月14日,英駐華公使格維訥及美、德、法公使再次致函總署,提請設線。其理由主要從“六條”侵犯了中國自主權及有違公法上立論。各國公使認為“六條”第一、二、三、五款均是授予大北公司的特權,不僅“與中外各國約意不符”,且“中國全境電線專歸一處公司包攬,而令此外行司均不得干預其利”,更是對中國自主權的侵犯。且“六條”未經(jīng)奏準,可由總理衙門“具折奏請駁斥”(《函復大北公司專辦電線與中國有礙如中國準公司添設陸線亦可照大北章程辦理》(1882年11月14日),檔號:01-09-004-06-013。)。英美等國公使對“六條”的理解很明顯基于英文本,對大北公司所獲權益作了擴張性解釋,并以此論證該文件對中國主權有損,從約章需奏準才能生效的角度,提請總署將其廢除。這一交涉理路背后的邏輯是將“六條”完全納入條約體系之中,以爭奪港滬海線設線權??偸饘⒋碎L函轉達李鴻章后,李鴻章于30日回函逐條批駁,回應各公使。李鴻章分別解釋了被公使質疑的四款內(nèi)中方的主導權。駁論基于“六條”中文本,對大北公司所獲特許權作限縮性解釋。如闡明第二款“即有礙于大北公司,亦未云‘不能設立’,惟云‘不便設立’而已。倘遇有函內(nèi)所謂‘與鄰構釁、線路不通’之虞,自可設立”,以示該稟正體現(xiàn)了中國的自主權。此外對于“六條”與條約的關系,李鴻章稱:“夫條約所謂一體均沾者,專指各國商人貿(mào)易之公利,與夫各國往來交涉之公益。而大北公司稟請六條,乃中國與該公司自有之利益,非條約內(nèi)所載之公利益也?!逼湟庠诒砻髦袊c大北公司的關系不受已訂條約規(guī)范的限制,一體均沾條款自不能援引(《函復各國議論電線一事酌擬駁詰美節(jié)略呈閱》(1882年12月1日),檔號:01-09-004-06-017。)。英美各國將“六條”置于條約體系的框架中對華交涉;李鴻章則有意識將“六條”與條約規(guī)范相區(qū)隔,由于第六款規(guī)定“嗣后如有爭辯之處,以中國文字為憑”,李鴻章的駁論也有據(jù)可依,以之為維護利權的手段。

        大北公司獲李鴻章同意設港滬線后,11月24日決定著手準備。大東公司得知大北公司動向后,亦于29日決定爭設港滬線,由于有現(xiàn)成材料,設線之舉占得先機(參見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117~119頁;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第85~86頁。)。英公使援引1870年總署允諾的沿海設線權,照會總署,稱大東公司已將電線裝船,船到就開始設線(參見《英商前于同治九年稟請由通商各口海底安設電線一事現(xiàn)在該商將線索裝船到即安設》(1882年12月6日),檔號:01-09-005-01-001。)。

        盡管李鴻章駁斥了各國公使對“六條”的干涉,但早在港粵線交涉時,李鴻章已取消大北海線獨占權。因此在英方強行設線時,李鴻章認為“英使援鈞署已允舊案,復來聲請,似與現(xiàn)時請辦不同”,無法完全拒斥英方所請,只能從1870年授權時總署所言“線端不準牽引上岸”,及如有損壞,“地方官不任保護”上答復英方,這并未阻止英方設線進程。此時初入李鴻章幕府并精通西法的伍廷芳建議,即便照英國規(guī)則,總署前允有效期僅六年,英方如今不能再援引(參見《英商設電線一事有成議再知照》(1882年12月27日),檔號:01-09-005-01-004;《復總署 議阻英辦海線》(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五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186頁。)。但此時英方已開始架建港滬海線,阻之晚矣。

        英方爭設港滬海線侵犯了大北公司的核心利益,大北公司未能搶先設線也使李鴻章“以夷制夷”的羈縻之策落空。對于李鴻章的交涉策略,電報局督辦盛宣懷早已不滿,形勢的變化給了他在電報利權交涉中走上前臺的機會。盛宣懷在1881年11月時已表達對“六條”的質疑,在與大北公司就雇傭丹麥工程師產(chǎn)生矛盾時向同僚道:“其(大北)敢于如此侮我者,一在閩省前事大占便宜,一在津門‘六條’毫無阻隔?!保ā妒⑿麘阎聞⒑己罚ü饩w七年九月二十三日),香港中文大學藏,檔號:sxh31-0115?!伴}省前事”指日本侵臺事件后福廈線交涉,以大北公司視角討論該事件的研究[參見奧利·蘭格:《金融家,傀儡與政界要員:C.F.鐵特根,私人銀行家與大北公司·建立(1868—1876)》,第265~301頁]。)盛宣懷作為電報局督辦,在電報技術、器材與工程師方面均有求于大北公司,雙方有齟齬時,自然感到被大北公司挾制,遂有“六條”許之過易的看法。此期盛宣懷設線以大北公司為交涉對象,而李鴻章賦予大北公司的特許權無論如何變化,均以大北公司為中國電報設線最重要的合作者。盛、李二人在電報事務上的不同位置,決定了他們對“六條”的不同態(tài)度。與李鴻章的“頂層設計”不同,盛宣懷作為電報建設的直接負責人,看到的是更實際的困難,即電報設線的阻礙恰恰是大北公司,不應給予其特殊地位,以免受其挾制。

        1882年4月起,電報局由官辦改為官督商辦,盛宣懷在召集商股方面有了更多資源。此外電報建設的推進還面臨國內(nèi)政局上的阻礙,兩江總督左宗棠等人拒絕電報局將津滬線拓展至轄區(qū),電報利權交涉恰是解決此困局的絕佳機會(參見易惠莉:《盛宣懷評傳》,第117~125、132~135頁。)。在李鴻章咨詢與大北公司合辦港滬海線是否可行后,盛宣懷回復此舉尚屬中策,上策為華商獨造由上海至廣州的沿海陸線。盛宣懷方案能突破多方阻礙,推進中國電報建設,李鴻章遂贊同該意見,“若準華商添設由滬至粵沿海陸線,成本較輕,修理較易,報費較省,則海線必衰,英人將聞之奪氣,即大北亦無所挾持”(《復總署議阻英辦海線》(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五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186頁。)。兩廣總督曾國荃亦贊成這一方案,令盛宣懷迅速集股開辦,“現(xiàn)因英、法各國請設各口海線,勸集華商先辦由滬至粵陸線,以杜外人覬覦之漸,而保中國自主之利權,碩畫周詳”(《復盛杏蓀》(光緒八年十二月),梁小進整理:《曾國荃全集》第4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209頁。)。

        大北公司通過“六條”獨享在華利益的策略,最終還是在英國老道的交涉下失敗。得知中方擬設滬粵陸線后,大北公司請俄國圣彼得堡大學教授馬?。∕artens)博士論證“六條”的法律效力。馬汀是法學界權威、國際法學會會員(Member of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他從國際法角度論證,認為這一特許權不能被單方面改變或廢止,否則中方就有義務賠償大北公司損失(參見“有關中國電報的備忘錄(1886年11月)”(“Memorandum Relating to China Telegraphs,November,1886”),《1886年、1887年大北電報公司和大東電報公司聯(lián)合與李鴻章交涉的有關文件》,第9~12頁。)。但在中方與英方均打算自設線路的情況下,大北公司的交涉不被理睬。此后,兩條新線路均開始鋪設,“六條”中大北公司海線獨占權與防止華商競爭條款均失效。大北公司不得不向大東公司妥協(xié)。在港滬海線所有權與收費等問題上,兩公司達成一致,并于1883年1月13日簽訂了新的合作協(xié)議(參見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 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119~124頁;約瑪·阿赫韋奈寧:《遠東電報:一戰(zhàn)前遠東、歐洲與美國電報通訊史》,第87~89頁。)。

        1882年年末,李鴻章不再承認“六條”,也不再有借助大北公司達成維護利權的目的。李鴻章事后回憶:“上年奏準接設上海至閩、粵旱線,以通軍報,兼為華商開擴生意,亦知此路旱線既成,與大北上海至香港海線生意有礙,然實于軍國大計有裨,未遑他恤……閩、粵旱線系我內(nèi)地自主之政,不能因汝一稟遂令停輟?!辈贿^因中法戰(zhàn)爭影響,華商承建的滬粵線直到1884年年底才完成主體工程。與大北公司競爭之勢已成。大北公司要求自1884年11月20日起中國出洋官報需照章給費,李鴻章考慮到大北公司“所獨得利益既未能準行,則我所已得利益亦未便強索矣”,“前稟應即作為廢紙”,“六條”正式失效(《復總署論大北公司官報費》(光緒十年十月十七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冊,第419~420頁。)。

        中英港滬海線交涉對滬粵陸線的推動,可視為“藉攘外以為修內(nèi)計”的實踐。此計出自清流士人張佩綸對李鴻章語,其解釋為:“如倭事不結,彼不足為邊患。而我得藉之以理邊防,因時制器,破格用人,凡所設施,或免掣肘。今年因俄事危迫,購鐵艦,設電音,久不得請者一旦如愿以償,是其明證?!保ā稄埮寰]致李鴻章》(光緒六年十月初一日),姜鳴整理:《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8~60頁。按,“俄事危迫”指清政府因應中俄伊犁交涉,開始購鐵甲艦與設津滬電線。)“倭事”指中日琉球交涉,張佩綸建議懸此一案,可推動自強要政。滬粵陸線建設的啟動也可視為“六條”交涉一步步發(fā)展的結果。

        1887年,大北公司與大東公司結成在華利益共同體(參見奧利·蘭格:《朋友與對手:C.F.鐵特根,大東與大北公司1880—1886年在中國的擴張》,第159~181頁。)。由于“六條”是李鴻章單方面廢除,兩公司聯(lián)合向李鴻章交涉,試圖恢復“六條”效力。李鴻章勃然大怒,不僅答復此稟早已無效,且拒絕再討論任何與之相關的問題,讓兩公司代表去找盛宣懷(參見“與總督李鴻章的談判(1887年4月22日)”,《1886年、1887年大北電報公司和大東電報公司聯(lián)合與李鴻章交涉的有關文件》,第16~18頁。)。“六條”交涉后,李鴻章徹底放棄了與大北公司的特殊關系及“以夷制夷”的電報利權交涉策略,將相關交涉事務交給盛宣懷主責。

        盛宣懷維護電報利權的策略是不給予任何外國公司特殊地位,將交涉限制在商業(yè)范疇內(nèi),避免上升為外交交涉(參見王爾敏:《盛宣懷與中國實業(yè)利權之維護》,易惠莉、陳吉龍主編:《二十世紀盛宣懷研究》,第150~201頁;易惠莉:《盛宣懷評傳》,第136~141頁;王東:《近代中國電報利權的維護——以1883—1884年中英交涉福州電報利權為例》,《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第33~38頁。)。辦理電務交涉多年后,盛宣懷回顧利權交涉歷程,將“六條”交涉視為其中重要一環(huán),在“六條”第一款旁批:“此與同治九年總署奏準英國設海線案有礙,因傅相(李鴻章)未與電局知照批準大北公司,頗滋口舌?!痹诘诙钆耘骸按伺c自主有礙,復拆除大北公司上海至吳淞旱線以折服之?!保ā墩珍浀妶蟠蟊惫痉A》(光緒二十一年),上海圖書館藏,檔號:SD116546-5。)“六條”的批準及相關交涉在盛宣懷看來都是過往的教訓。

        1890年薛福成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時,也參與到與大東公司、大北公司談判中。他在回顧“六條”時評價道:“從前合肥傅相亦與大北訂立合同六條。惟于報效官電之外,尚無別項利益,且于合同字句未及仔細推敲,因有不準別公司設線之說?!保ā墩摯髺|大北電報兩公司訂立合同書》,嚴云綬、施立業(yè)、江小角主編:《薛福成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566~567頁。)李鴻章“六條”交涉時用以維護利權的方式,薛福成已不再認同。無論是盛宣懷、薛福成,還是李鴻章,都將“六條”的訂立及與大北公司的特殊關系視為過去式,羈縻之策在電報利權維護上不再作為可行的選項。

        四 結 語

        考察“六條”的過程,羈縻之策可謂李鴻章對外交涉的核心邏輯,其內(nèi)涵包括兩方面。一是出讓商業(yè)特權,以利用大北公司或安撫英美。這體現(xiàn)在最初給予大北公司特許權,其后又同意美方謀設太平洋線以及英方設港粵海線的決策上。授予大北公司特許權可換取節(jié)省報費等好處,給予英美海線權益不影響中國的陸線電報建設。二是利用“以夷制夷”的策略,推進電報建設。“六條”獲允后,大北公司已站在英美的利益對立面。李鴻章為支持國內(nèi)電報線路建設,利用較弱的大北公司遏制英國及其大東公司的利益訴求,這在港粵線與港滬線交涉中均有體現(xiàn)。雖然華合電報公司擬設港粵線與中國電報局擬設滬粵線的動議均非出自李鴻章,但當相應設線訴求提出時,李鴻章均及時調(diào)整策略滿足之。

        結合此前的電報利權交涉,“六條”在利權維護方面的積極意義更為明顯。1874—1876年的利權交涉導致福廈線功敗垂成,推遲了中國電報建設進程;而“六條”交涉不僅未阻礙在建的津滬線,作為交涉的結果還促成了滬粵陸線的建設。兩次交涉的區(qū)別在于福廈線涉及清政府是否保有對陸路電報的控制權,這是清政府利權關切的核心,掣肘遂多;而“六條”則關注海線架設權,直接的利益相關方是大北公司與英美等國,清政府并無這一利權焦慮,所以交涉不會對在建的津滬線產(chǎn)生不利影響,這顯然有著李鴻章對福廈線交涉教訓的總結。

        雖然李鴻章的電報利權交涉策略相較前人進步,但在盛宣懷與薛福成看來,李鴻章批準“六條”仍屬失策之舉。盛、薛的評價標準顯然與李鴻章批準“六條”及其后續(xù)交涉邏輯有較大差異。在李鴻章看來,“六條”的批準僅確定了雙方的合作關系,這一定位為稟文且以中文本為準的文件并不具備嚴格的約束性。李鴻章既可以對條款內(nèi)涵作有利于己的解釋,也可以在條款不利于己時廢除其中的部分,直至最后單方面廢棄,以之為利權維護的手段。但這對于西人而言,完全無法理解,更無法接受。英美各國反對“六條”,大北公司極力維護“六條”,他們均共享一個基礎性邏輯,即該文件作為一種契約,對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規(guī)定是明確的,要么履行,要么廢除。盛宣懷看到了兩種交涉邏輯的不相容,遂有“頗滋口舌”之嘆。薛福成因未直接參與此次交涉,對“六條”的認知與西人更接近。兩人均認為李鴻章的羈縻之策有礙自主之權,其交涉邏輯也與依約行事背道而馳,無益于在利權交涉中折服西人。盛、薛均是李鴻章幕府中培養(yǎng)的洋務人才,他們?nèi)缡窃u價的目的不是貶損李鴻章,而是立足于兩人所處利權交涉的位置,總結經(jīng)驗教訓。正是有了“六條”的鋪墊,盛宣懷等人在此后的利權交涉中才有了可資鏡鑒的案例。維護利權的手段便在這代際傳承中逐漸豐富,自強要政也得以向前推進。

        收稿日期 2024—06—10

        作者王藝朝,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Li Hongzhang and the Negotiation of Telegraph Rights and Interests with Foreign Powers:Centered on the “Six Articles” Petition of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of Denmark,1881—1882

        Wang Yizhao

        Abstract:In 1881,Li Hongzhang approved the petition of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granting it exclusive rights to the Sino-Maritime Cable.The decision sparked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involving Britain,the United States,and other foreign powers.During these negotiations,Li employed the strategy of “using barbarians to control barbarians” and other conciliatory tactics to maintain a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abbreviated as GN),accommodate American demands regarding the Pacific cable line,and leverage the GN to counter British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ir own telegraph lines.However,these efforts failed to prevent British encroachment on telegraph interests,as the Zongli Yamen had previously permitted British line establishment and the Eastern Extension Company swiftly launched a cable line connecting Hong Kong and Shanghai.In response,Li Hongzhang adopted Sheng Xuanhuai’s proposal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hanghai-Guangdong telegraph line by the Imperial Chinese Telegraph Administration to protect national telegraph rights.Consequently,the special status of the GN in Li’s strategy was rendered obsolete.The process of signing and subsequently abandoning the concession reflects Li’s strategic pivot in negotiating telegraph rights,which objectively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elegraph infrastructure.

        Keywords:Li Hongzhang;Telegraph Rights and Interests;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of Denmark;The Eastern Extension Telegraph Company of Britain

        【責任編校 張秀麗】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晚清外交文書研究”(23amp;ZD247)。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 在线无码免费看黄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被黑人做的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avtt一区| 成人性生交c片免费看|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 亚洲av专区一区二区| 免费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mp4|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国产| 在线偷窥制服另类|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av|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 大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丁香五月天缴情综合| 国产nv精品你懂得|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5区| 亚洲精品熟女av影院|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策驰|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呦泬泬精品导航|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人妻黑丝| 精品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乱码| 丰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日本免费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