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堯月
重慶兩江新區(qū)金渝學校教育集團逸翠小學校教師,分管德育處工作。多次斬獲重慶市級中小學藝術展演舞蹈編排一、二等獎,區(qū)級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一等獎。帶領學生頻繁亮相校級、區(qū)級展演。撰寫的論文《淺談農(nóng)村開設“藝術”課程的重要性和可執(zhí)行性》獲區(qū)級一等獎。
“我們調(diào)整狀態(tài),最后來一遍!”這是鄧堯月最愛撒的“謊”,可學生們總是心甘情愿地上當。倒數(shù)十個數(shù):“10、9、8、7、6、5、4……8、7……”這是她最沒邏輯的“數(shù)學”表達,卻總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后背后背!表情表情!”這些只是掛在她嘴邊的話,一次次點燃了學生們對舞蹈的熱情與專注。
在教學中,鄧堯月以“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打破傳統(tǒng)桎梏,精心營造靈動而富有智慧的課堂氛圍。她摒棄了刻板的教室布局,將規(guī)規(guī)矩矩的桌椅排列轉(zhuǎn)化為自由隨性的座席安排;突破了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將單一的舞蹈動作講解升華為跨學科的趣味實踐;轉(zhuǎn)變了單向的知識灌輸,將教師的獨角戲轉(zhuǎn)化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在這里,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一場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意的探索之旅。
在寬敞明亮的舞蹈教室里,一堂別開生面的傣族主題課——《吐泡泡的小魚》正生動展開。鄧堯月帶領學生化身為靈動的小魚,輕輕吹起“泡泡”。一個個可愛的“泡泡”里映照出孩子們純真燦爛的笑臉。鄧堯月坐在孩子的正中間,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傣族舞蹈的獨特韻味,帶領孩子們徜徉在傣族文化的風土人情中。課堂的尾聲,她更是將“潑水節(jié)”搬進了教室,輕輕地將象征祝福的水滴灑在孩子們身上,為他們送去消災免難、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鄧堯月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匯聚地,更是創(chuàng)意與靈感肆意生長的肥沃土壤。
重慶冬日的陽光總是彌足珍貴。為了不錯過這難得的美景,鄧堯月將課堂搬到了操場。在藍天白云下,學生們圍成一圈,席地而坐。高興的笑聲隨著游戲的節(jié)奏蕩漾開來,一個簡單而充滿趣味的丟手絹游戲,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規(guī)則很簡單:誰的背挺得不直,手絹就會悄悄落在他的身后;若被抓住,便要回答問題或模仿一段舞蹈。在溫暖的陽光下,大家紛紛挺直腰板,專注地觀察著伙伴的一舉一動,語笑喧闐中,連冬日的寒意也被驅(qū)散了幾分。“我希望讓教育走在‘陽光下’,在自由與開放的環(huán)境中,給予孩子成長的溫暖與力量。”鄧堯月笑著說道。
“別緊張,我就在臺下?!绷粌和?jié)展演,鄧堯月輕輕擁抱每一個即將初次登臺的孩子,并溫柔地說出這句話。當舞臺燈光亮起,看著身著五彩斑斕演出服的孩子們在臺上閃閃發(fā)光,鄧堯月的眼眶不禁濕潤。表演落幕,臺下雷鳴般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領導豎起的大拇指是對這份堅持最好的肯定。這張定格在時光里的合照,每一張燦爛的笑臉仿佛都在訴說著“堅持一定很酷”的動人故事。
從古典優(yōu)雅的“扇子舞”到活力四射的“街舞少年”,從充滿民族風情的“新疆舞”到時尚動感的“爵士舞”,從校內(nèi)展演到區(qū)級比賽,每一次演出都凝聚了她和孩子們共同的心血與汗水。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孩子們收獲的遠不止于舞蹈技巧的精進。每一次的旋轉(zhuǎn)跳躍,都是對自我的挑戰(zhàn);每一回的默契配合,都在詮釋團隊的真諦。她用才華與愛心為孩子們編織了一個又一個關于舞蹈、關于成長、關于夢想的美好故事。
鄧堯月的教育探索遠不止于舞蹈領域,她以滿腔熱忱投身朗誦藝術,不斷開拓課堂教學的多元可能。
在區(qū)級朗誦比賽的舞臺上,鄧堯月帶領的學生團隊以飽滿的熱情演繹著重慶的故事。“重是山城厚重的‘重’,慶是舉城同慶的‘慶’,我們是重慶!”鏗鏘有力的朗誦聲回蕩在整個會場。他們挺拔的身姿、堅定的眼神,無不彰顯著新時代青少年的自信與擔當,展現(xiàn)出山城兒女的蓬勃朝氣與昂揚斗志。
“用多元的課堂,啟迪多元的智慧;以豐富的體驗,成就精彩的人生?!边@是鄧堯月始終秉持的教育理念。她是如此想,也是如此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