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16日,時任南京國民政府聯(lián)合勤務(wù)總司令部管理員的李同俊徹夜難眠,甚至想到自殺。幾小時前,警衛(wèi)隊在他的床底找到30顆子彈,并告訴他私藏軍火會被送到看守所處理。
他遭人陷害,卻百口莫辯,經(jīng)斡旋,警衛(wèi)隊答應(yīng)天亮前如果拿到150塊銀元及兩根10兩重金條,可以不送案。李同俊的回憶錄里記著,凌晨1點,突然聽見有人敲門,又急又怕開門一看,是李小姐,她的手里拿著一個紙包,裝著兩根金條?!安槐囟嗾f,爭取時間?!彼f完轉(zhuǎn)身就走了。
" 送出金條后,李同俊脫險。后來時局動蕩,他去了臺灣,倉促間沒留下救命恩人的聯(lián)系方式。76年來,李同俊多次嘗試尋找李小姐,但未能尋到。2024年初,李同俊抱憾而去,他不會想到,此后近一年時間,大陸有無數(shù)人在接力尋找“李小姐”……
完成外公的心愿
李小姐名叫“李正鸞”。李同俊的回憶錄里夾著一張她的一寸照。照片上的少女留著學生頭,穿著簡單質(zhì)樸。照片背后寫著“李老師惠存,學生正鸞”。
2024年春,李同俊在臺灣省桃園市的一家醫(yī)院去世。他的外孫女圓圓翻開遺物盒里的回憶錄,才第一次“見到”李正鸞。那天,圓圓在靈堂里讀完整個故事后驚訝不已,在回憶錄里,“李正鸞”的名字居然和外公的母親、妻子列在一起,是李同俊這輩子最想報答的三個女人之一。
李同俊,1927年出生在安徽宿州,1937年,還是小學生的他報名參加了救國敢死隊。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李同俊輾轉(zhuǎn)到了南京,經(jīng)人介紹,在聯(lián)合勤務(wù)總司令部第一被服總庫謀了個二級管理員職位,還負責每周壁報的收稿抄寫工作。子弟小學成立后,李同俊改當小學教員。
故事發(fā)生那一年,李同俊21歲,李正鸞15歲。兩人認識是因為李正鸞常給壁報投稿。事后幾天,李同俊遇到來中山室(文化休閑中心)借書的李正鸞。李正鸞說,金條來自任總庫人事管理員的哥哥李鑄新。那天,她和幾個同學在中山室看書,見警衛(wèi)隊帶人檢查,就躲著偷聽,知道了李同俊落難的事?!拔也荒芤娝啦痪?。”李同俊回憶,當時李正鸞如此解釋救人行為。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報答的機會。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元月,南京國民政府各機關(guān)裁撤合并,疏散撤離。李同俊記得,李正鸞全家回了安徽蕪湖鄉(xiāng)下老家,此后音訊全無,而自己隨被服總庫遷往廣州,后又來到臺灣——“救命恩人南京別,未留地址難尋找。很想報答救命恩,恨無消息到今朝?!?/p>
讀完故事,圓圓決定替外公完成心愿。2024年1月,她在大陸某平臺發(fā)帖“尋找外公70年前的救命恩人”,收到了幾萬個贊,成百上千的私信也擁了進來,很多人積極提供線索。
4月,視頻博主“康呦喂”加入了找人大軍。他拜訪了圓圓,并在回憶錄里找到重要線索——李正鸞的哥哥李鑄新的名字和職位。他發(fā)現(xiàn),國民政府于1946-1948年在南京作了一次戶籍統(tǒng)計,由此在南京市檔案館查到了李鑄新的戶籍——安徽當涂。這是一個突破性進展,今天的當涂是安徽省馬鞍山市轄縣。民國年間,當涂曾隸屬于蕪湖道。李同俊的記憶沒有出錯。然而,即便有當涂家譜館館長王強和志愿者的協(xié)助,“康呦喂”也沒在家譜館的成堆李氏宗譜里找到期望的名字。此后,他還去過李姓人數(shù)眾多的自然村查找,仍是一無所獲。“康呦喂”之后,王強成了下一個接棒者。他猜測李正鸞家應(yīng)是大戶人家,一是因為一個女孩在那個年代有書念,二是,她家里有人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于是,他側(cè)重關(guān)注一些有影響力的大家族譜系。
9月,這場尋人迎來了第二個突破性進展。一位老書記來電,說自己閑聊時聽一位小賣鋪老板說,李氏家族正字輩的第四房第三支名字里都帶有“鳥”字旁。家族脈絡(luò)理清后,王強再次翻出李氏宗譜,終于在最后一卷里發(fā)現(xiàn)了線索——其父李以武的描述中有這樣五個字,“一女名正鸞”。
王強的判斷沒錯,李正鸞的確生在大戶人家,其父李以武是李綱第38世族長。記錄中,他的大兒子叫李正鵠,職位與李同俊回憶錄中的李鑄新吻合。王強認為,換名字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非常普遍,通常是為了不牽連家族。順著線索,王強找到李正鸞的侄子李健,李健撥通姑媽電話后,“尋找李小姐”終于有了結(jié)果。
“李小姐”的時間刻度
李正鸞看起來并不像90多歲的老人。她白發(fā)不多,視力不錯,不戴老花鏡就能看電視、看書。她能自己做飯洗澡,身體很好。遺憾的是,她忘記金條的事了。在家人和記者的不斷追問下,她終于從記憶里撈出了李同俊這個人?!八蔷銟凡坷锏墓芾韱T。說話肯定是說過?!钡俣嗨驼f不出來了。
她說的俱樂部,應(yīng)該就是回憶錄里的中山室。她在丹陽讀到小學四年級后,14歲時就隨著大哥去南京市三牌樓小學念書了。1948年,正是兵荒馬亂的時候,李正鸞搬回了老家,就此和李同俊斷了聯(lián)系。此后,她習慣以國家大事為人生刻度。
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她小學畢業(yè),因為家里條件衰落,沒升中學。鄰居問她要不要加入人民解放軍文工團,家里人開了個會,就讓她去了。然后,“李正鸞”變成了“李萍”,因為名字太難寫,索性改了。再然后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1950年,她跟著文工團從當涂到宣城、蕪湖,演出服從解放軍軍服變成了蘇式雙排扣上衣搭配裙子。同年,抗美援朝打響。6月,她從軍分區(qū)到了后勤干校,開始學護理,之后在宣城地區(qū)的醫(yī)院當護士。
在醫(yī)院里,她認識了患肺結(jié)核來看病的丈夫。結(jié)婚那年她22歲,婚后的生活讓她覺得很幸福,夫妻倆月工資加起來超過100元,夠他們養(yǎng)活5個孩子,每月還能富余5元,可以寄給生活艱難的二哥當生活費。
把孩子拉扯大了,李萍也該退休了。此后的頭20年,她到處旅游,北京、上海、杭州、無錫、桂林……跟老伴兒,還有同事和同學。只不過看著這些照片,她有些傷感,“他們都去世了”。
半個世紀的鄉(xiāng)愁
1994年3月,李同俊飛過了臺灣海峽,北上上海,路過南京,再到安徽宿州,回家的路800多公里,李同俊走了45年。重踏故土的照片,李同俊全洗了出來,收在相冊里。相片里的每個人都端端正正地坐著或站著。其中有一張,李同俊放進了回憶錄里,照片里他和幾個表兄弟坐在被砍下的樹干上,李同俊的眼睛笑成一條縫。
" 2011年10月,李同俊第二次回到老家。在回憶錄里,他事無巨細地書寫見到的人和事。那次,他總共回家3天,去了父母的墳前,也去了大姐家。
" 和李同俊一樣隨國民黨赴臺的大陸民眾多達百萬。公開資料顯示,1987年11月,臺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回大陸探親人員登記,10萬份申請表格半月內(nèi)被領(lǐng)取一空……
時間刻度跳到2024年12月6日,李同俊的心愿終于要實現(xiàn)。這天,圓圓一大早就起床了,想著馬上要跟“李小姐”見面,她太興奮了。見面后,兩人的眼淚不知不覺流了下來。她們握手、擁抱。李萍說:“不要難過,以后到大陸來當個朋友玩玩。”她又想起一些關(guān)于李同俊的事,記起李同俊和哥哥關(guān)系很好,常到家里來吃菜喝酒。
" “康呦喂”這天也來到現(xiàn)場拍攝,在他的想象里,這場近一年的尋找,似乎應(yīng)該配上一個轟轟烈烈的結(jié)局,但一切來得很平靜?!斑@個故事跨越海峽兩岸,也跨越七八十年的時光,但任何宏大敘事,最后都會落回到兩三個普通人的普通事情上?!彼f。
(摘自《時代郵刊》黃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