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這里有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關注。河南地區(qū)博物館藏品豐富,是外國游客全面了解河南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博物館英文翻譯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媒介,博物館展品雖然有英文翻譯,但仍有不少錯譯、漏譯等問題,不僅沒有達到以國際觀眾為主要傳播對象的目的,而且沒有實現(xiàn)“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的文化傳播效果。
跨文化意識對英文講解的重要性
全球化時代,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形式,英文翻譯在博物館對外宣傳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文翻譯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直譯為另一種語言,而是借助語言的媒介,實現(xiàn)文化傳播、闡釋和再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活動。
一、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
國外觀眾來中國旅游的目的是了解中國歷史和體驗中國文化,博物館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體驗城市歷史文化的平臺,因此博物館英文翻譯應當以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為根本,需在充分理解文物內(nèi)涵和盡量縮小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基礎上,保存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信息,講述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不間斷的文明史和深厚的中華文化。
二、以國外觀眾為目標聽眾
語言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會面臨對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和表達的難題,導致在目的語中出現(xiàn)信息傳遞缺失的情況。中國古代的器物、功能、工藝、紋飾、時代背景等,在英語中不存在完全對等的詞匯和表達,那么英文翻譯就不能逐字翻譯展牌內(nèi)容,而是采用適度摘譯和增譯策略,參考國外博物館平行文本的表達方式,橫向?qū)Ρ韧粫r期中西方歷史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以及縱向?qū)Ρ戎袊鴼v史中工藝傳承、紋飾發(fā)展、歷史相似性來闡釋中國文化的象征意義,讓國外觀眾更好地理解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河南地區(qū)博物館文物翻譯的特點
河南省內(nèi)國家一級博物館有14家,只有河南博物院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官網(wǎng)上有英文網(wǎng)頁。其余12家博物館網(wǎng)頁都是中文,不便于國外游客提前查詢和了解本館展品信息。河南地區(qū)博物館文物翻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翻譯標準不統(tǒng)一
博物館翻譯常見問題包括單詞首字母大小寫不統(tǒng)一、單詞拼寫錯誤、文物解釋漏譯、文物缺少公元紀年等。這些問題是譯者因缺乏文物知識以及對中西方思維差異不熟悉而造成的翻譯不統(tǒng)一,會影響外國觀眾對文物本身的理解,還會對博物館形象,甚至其所藏文物價值產(chǎn)生懷疑和輕視。
第一,單詞首字母大小寫不統(tǒng)一。存在文物名詞首字母大小寫同時出現(xiàn)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禁、簋、鼎等沒有特殊標注的情況。參考國外博物館,文物名稱拼寫均統(tǒng)一采用具體名詞首字母大寫,虛詞如with、of等小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專有名詞要用斜體,以示區(qū)分。如河南博物院的云紋銅禁,展牌翻譯Bronze Jin with cloud design,應修改為Bronze Jin with Cloud Design (a Table for Wine Vessels)。
第二,單詞拼寫出現(xiàn)字節(jié)間隔錯誤。如洛陽博物館的三彩駱駝翻譯為“Tri-colog lazed pottery camel”,其中單詞color漏掉字母“r”,glazed的拼寫中g和lazed被錯誤地分開書寫了。
第三,文物出現(xiàn)漏譯。河南博物院中“良米萬石”陶倉翻譯不僅缺少“良米”翻譯,還將“石”翻譯為“Shi”,將中文形容糧食重量的“石”(dan)誤解為字面意思“石”(shi),說明譯者在翻譯時并沒有了解漢代陶倉的典型用詞,造成外國游客的理解錯誤。東漢時期,陶倉常用“萬石”來表達,希望先人能夠在死后世界同樣享有富足的生活條件,即“生則極養(yǎng),死乃崇葬”的喪葬風俗。
第四,文物缺少公元紀年。對于國內(nèi)游客來說,曹魏是三國鼎立時北方的政權,唐代是中國古代史上燦爛的一頁。但對于外國游客來說,曹魏、唐朝是他們無法理解的,需要在中文年代翻譯后用括號加上公元紀年。例如,春秋時期翻譯為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需加上紀年(770—476B.C.),東漢熹平時期翻譯為Xiping Reign,需要加上紀年(175A.D.)。
二、過度音譯
由于文物名稱多是由生僻字或者含義簡潔的漢字組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時要避免拼音多字符音譯。如文物“朱紅隸書‘粟萬石’灰陶倉”展牌翻譯Grey pottery granary written“Su Wan Dan (rich stock)”,沒有“粟”的翻譯,直接將“粟萬石”音譯為拼音,讓第一次看到的中國人都很難理解它的含義,對外國游客來說更是無法看懂。再如“錯金‘一刀平五千’銅錢”翻譯為“Gilt bronze Yidaopingwuqian coin”,將“一刀平五千”直接音譯,且連在一起書寫,讓人一頭霧水。
三、文物缺少譯文
文物翻譯是“文物—文字—游覽者”的三維互動,即文物是瀏覽者直觀看到的,文字介紹是補充看不到的細節(jié),要關注到瀏覽者信息獲取的程度,而不是一味將中文翻譯成英文,認為只要語法詞匯沒有問題,國外觀眾就能看懂理解。實際上,博物館內(nèi)一些文物甚至是鎮(zhèn)館之寶都沒有英文介紹,或者中文冗長,而英文介紹寥寥數(shù)語。
例如,河南博物院蓮鶴方壺的翻譯,文物外觀和時代背景均有涉及,但缺少對在商代達到頂峰的青銅器制作工藝的介紹,僅提到專業(yè)術語分鑄法和失蠟法。此類情況同樣出現(xiàn)在明星文物杜嶺方鼎和婦好鸮尊上。洛陽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白玉杯,展牌上僅有一句翻譯,沒有反映出玉器功能的演變和絲綢之路雖受戰(zhàn)亂影響,但仍然開通的背景事實。另一件鎮(zhèn)館之寶三彩黑釉馬的翻譯僅介紹了馬匹外觀,沒有介紹這匹馬的珍貴和唐代開放包容的時代風尚,即黑釉馬目前全國僅出土2件,都是洛陽出土的;馬匹以汗血寶馬為原型,它的主人安菩將軍為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市人,說明唐朝開放包容,有識之士都可以入朝為官。而明星文物三彩載絲駱駝有兩段中文介紹,卻沒有英文翻譯。
文物翻譯策略
一、統(tǒng)一翻譯標準
譯無定譯,文物英譯中因在不同場合翻譯目的不同,很難有統(tǒng)一的譯法。但在同一座博物館內(nèi),同一類型的器物應有統(tǒng)一的標準,在術語層面達成統(tǒng)一。文物名稱一般由材質(zhì)、工藝、形狀、顏色、紋飾等要素組成,文物介紹由文化背景、年代、功能等組成。翻譯中建議保留中國器物的特色名稱,采用“形制+質(zhì)地+拼音名稱(斜體)+紋飾/銘文/其他特征+(英文功能)”的模式,以拼音斜體提醒國外觀眾該表達為中國特有,后面括號為英文功能解釋。如獸面紋方彝“Rectangular Fangyi with Beast Mask(Wine Container)”,云紋銅禁“Bronze Jin with Cloud Pattern(a table for wine vessels)”。這樣的翻譯看似簡單,卻能有效規(guī)避文化意向轉(zhuǎn)化錯誤,幫助外國觀眾正確理解中國文物。
二、參考平行文本
參考平行文本能有效避免誤譯,同時也意味著要放棄傳統(tǒng)思維中逐字翻譯的中文思想,引入一些目的語中已經(jīng)接受的表達方式和專業(yè)術語,有利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文物翻譯可以借鑒的平行語料一般來自:第一,國外博物館的陳展、書籍和官方網(wǎng)站,如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二,國內(nèi)博物館引進的國外展覽、國際文化傳播機構出版的介紹中國歷史或文化方面的系列叢書、國內(nèi)知名博物館的官方英文網(wǎng)站,如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
例如,大英博物館網(wǎng)頁上專設有中國時代背景介紹,如新石器時代、中國青銅文明,方便國外游客對我國歷史大體分期、特點和代表性器物有個整體了解,再具體到文物,處處表現(xiàn)出對中國燦爛文明由衷的贊嘆之情。再如,在介紹漢代四神博局鏡中,大英博物院將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四神”,以及六博局棋盤、十二生肖、伏羲、女媧等均做了解釋,達到了向國外觀眾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效果。河南博物館官網(wǎng)中部分文物的英譯也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詳細解讀。例如在花瓣紋彩陶缽的英譯介紹中,對“華夏”的來源進行了延伸,指出花瓣紋的“花”諧音中華的“華”,“華”從詞源學角度看來自“花”,因此從“花族”過渡到“華族”。
...initially “Hua” etymonologically denoted flower, “Hua(flower)”tribe was also known as “Hua” tribe, that subsequently intermingled with the Xia tribe...
除此之外,國外博物館文物尺寸中提供了公制和英制兩種度量衡,讓觀眾各取所需,不再費力換算,體現(xiàn)人性化的翻譯策略。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文物尺寸的高、寬、直徑,H.7 3/4 in (19.7cm); W.3 15/16 in (10cm);D.6 1/2 in (16.5cm)。而國內(nèi)博物館僅提供了公制,不方便國外游客換算。
三、適度摘譯和增譯
“來自異域文化的信息,在被轉(zhuǎn)換到一種新的文化系統(tǒng)時,都要經(jīng)歷某種程度的變異。”中西方思維差異直接影響了博物館英文翻譯的側重點。國內(nèi)博物館側重對文物外觀的描述,忽視時代背景和工藝;國外博物館側重對背景信息介紹,再聚焦到文物本身。所以翻譯時要以國外觀眾的思維方式進行適度摘譯和增譯。
第一,摘譯是指譯者以翻譯目的為理論依據(jù),摘取原文部分內(nèi)容進行翻譯的一種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活動。也就是說,鑒于國外游客可以直接欣賞到文物,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呈現(xiàn)文物的基本外觀信息即可,逐字翻譯并無必要。如大英博物館介紹漢代四神博局鏡將重點放在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元素上,最后加上尺寸信息。河南博物院對相似博局鏡的英文介紹中,外觀占了整個篇幅的一半,余下部分介紹了其文化內(nèi)涵,但沒有解釋清楚“博局”的含義。
第二,與中國歷史文化相關的內(nèi)容,如歷史人物、銘文等要適度增譯。例如,青銅器多以銘文命名以及歷史人物直譯,會造成國外觀眾理解障礙。如文物“齊侯銅盂”翻譯為Bronze Yu inscribed “Qi Hou”,歷史人物武則天翻譯為“Wu Zetian”,國外觀眾對齊侯和武則天一無所知,建議在展牌后添加人物如官位、執(zhí)政時間等基本信息,起到填補外國游客的文化“空白”的作用。可以譯為Bronze Yu Inscribed “Qi Hou”(Ruler of the Qi State)和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r.690—704AD)。
第三,文物翻譯大多停留在外觀上,忽視了制作工藝的繁復性和難度。國外博物館會大量使用副詞、形容詞來體現(xiàn)制作工藝和紋飾的精美度,如“the most intricate, a high degree, the most distinctive”等,讓國外觀眾在欣賞中國鮮活燦爛的文明瑰寶時,既能了解到文物背后的精湛工藝,又能在短時間內(nèi)領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為之贊嘆。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紐帶,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博物館文物的翻譯要兼具交際有效性和信息準確性,才能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建立起與國外觀眾溝通的有效橋梁。河南地區(qū)博物館的文物譯者在宏觀上要有跨文化意識,微觀上補充翻譯細節(jié),實現(xiàn)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游客“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的愿景。
作者簡介:
程晨,1989年生,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作者單位:洛陽博物館社會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