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xiāng)土建筑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載體,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人、自然和村落三者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該文以蚌埠市禹王宮為研究對象,基于實地調研和訪談,對禹王宮的基本信息和歷史沿革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從禹王宮選址、平面布局及立面空間等方面對禹王宮空間形態(tài)進行詳細分析,最后主要針對禹王宮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地坪、墻體、門窗、構架、屋面等方面進行營造技藝的分析,包括山門、拜廳、禹王殿、真武殿等。蚌埠市禹王宮保留著良好的歷史建筑格局和清代建筑形制特征,其前大禹殿后啟母殿的空間規(guī)則、“三朝五門”樣的格局,中院“左寮右序”的規(guī)制反映涂山禹王祭祀中的制度文化,將其營造技藝歸納和提煉,以期為皖北地區(qū)鄉(xiāng)土建筑營造技藝保護和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河流域;鄉(xiāng)土建筑;寺廟建筑;營造技藝;文化特征;禹王宮
中圖分類號:TU982.2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2(a)-0058-05
Abstract: Rural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condensing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reflect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nature, and villag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Yuwang Palace in Bengb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summarizes the basic in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Yuwang Palace, and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Yuwang Palace from the aspects of site selection, floor layout, and facade space. Finally,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Yuwang Palace, including the mountain gate, worship hall, Yuwang Hall, Zhenwu Hall, etc. The Yuwang Palace in Bengbu City retains a good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pattern and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patial rules of the former Dayu Hall and the later Qimu Hall, as well as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five gates\" pattern,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left Liao and right Xu\" in the middle courtyard reflect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in the worship of King Yu of Tushan.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re summarized and refin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northern Anhui.
鄉(xiāng)土建筑是地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是我國優(yōu)秀農(nóng)耕文化的傳承載體,蘊藏著農(nóng)耕文明的生產(chǎn)生活智慧、歷史記憶和文化藝術結晶[1-2]。禹王宮是鄉(xiāng)土建筑中獨特的建筑形式,屬于寺廟建筑,主要用于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寄托鄉(xiāng)土信仰,其建筑形制、材料、技藝、營建方式和風格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俗性特點[3-6]。隨著國家城鎮(zhèn)化和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戰(zhàn)略的快速推進,鄉(xiāng)土建筑正面臨建設性破壞的困境。同時,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和國外建筑文化的涌入,導致鄉(xiāng)土建筑營造技藝和文化特征出現(xiàn)斷層和缺失。因此,保護和傳承鄉(xiāng)土建筑的技藝和文化已迫在眉睫[7-8]。因此,本文以蚌埠市禹會區(qū)禹王宮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測繪和文獻研究,探究禹王宮空間形態(tài)、營造技藝和文化特征等,以期為皖北地區(qū)鄉(xiāng)土建筑營造體系的保護與發(fā)展提供參考。
1 禹王宮概況
1.1 禹王宮基本信息
禹王宮(圖1)位于蚌埠市禹會區(qū)涂山風景區(qū)涂山山頂,距離蚌埠市區(qū)約15 km,海拔約334 m,山下渦淮兩河交匯,山上松柏蔥郁,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禹王宮始建于公元前195年,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悠久,地域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最古老的寺廟建筑之一。禹王宮始建規(guī)模較小,經(jīng)歷過多次擴建與維修,至明代正德年間形成“五進、十殿、九院”的建筑布局,擁有殿堂約40間。清代乾隆年間經(jīng)歷兩次大修,晚清和民國年間,國家內憂外患,疏于對禹王宮的修繕,致使其樓閣殿宇大規(guī)模倒塌,殿內繪畫、石刻等文化遺產(chǎn)遭到毀壞。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于1953年撥款保護修繕禹王宮,其后多次進行修繕,至今保存良好。禹王宮198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宮觀,198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涂山禹王廟會被列為省級非遺名錄,于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在禹王宮舉行,是淮河流域內最大的廟會,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禹王宮獨具特色,由禹王宮古建筑群和周邊的摩崖石刻、碑刻、古木、牌匾等構成,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民族認同價值、精神文明價值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1.2 禹王宮歷史沿革
據(jù)《名勝志》唐袁思邈記載:“漢高祖過涂山,命立啟王廟,以鎮(zhèn)荊山。立禹王廟,以鎮(zhèn)涂山?!庇纱丝芍可缴巾斪鳛榇笥砑漓虢ㄖ挠硗鯇m,始建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據(jù)記載,唐代時期禹王宮已有道士居住。武則天時期,李慎羽道長從都城長安引入石榴種植在象嶺,通過不斷地發(fā)展,懷遠石榴至今已成為懷遠地理標志。據(jù)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濠州鐘離縣涂山神廟,在州西九十六里涂山頂,惟一堂雕木為神,按與地志云:涂山有神廟,前殿中央污邪容水,每干涸若祭祀者至,其水輒出,隨人多少給用,祭祀過則無。宋蘇軾上巳日與二子迨過,游涂山、荊山記所見?!笨芍?,禹王宮在宋朝時期已具一定規(guī)模,北宋時禹王宮應為“兩進建筑”組合,前為山門與享殿功能合用,后為禹王殿,供有木雕“神禹”像,這是目前所知禹王宮最早的建筑平面構成形式。據(jù)元大德年間學正吳文魁于《重修禹王廟記》所云:“涂山嚴嚴氣象,禹以神功靈德,廟食此山,其來久矣,唐大臣狄梁公,天下正人也,毀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廟巍然獨存?!蓖瑫r,根據(jù)《安徽通志》,記載,涂山在元以前已有天慶觀,元大德年間改名元妙觀??芍硗鯇m在元代仍有保留。根據(jù)明初宋濂《游荊涂二山記》記載,當時禹王宮已毀,保存有墻、柱礎及古樹、古泉:“復一里余,至山顛,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頹垣破礎存。游目四顧,長淮西來,渦河北匯……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十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置小甕,杏柯之水時津津滴其中。廟史云,當晨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汲?!逼浜螅硗鯇m在明代景泰、正德和萬歷年間,多次進行大規(guī)模的維修與擴建。根據(jù)《明景泰年重修禹王廟記》記載:“前楹三間中祠禹王,左右羽士所居近器(益字誤),后楹三間中祠真武。”明景泰年間禹王宮建筑平面仍是兩進,只是將禹王殿移入前殿,而將原禹王殿后殿改為“真武殿”,增設了“左右配房”即羽士住房,始成“四合院”式樣。根據(jù)《明正德重修禹王廟記》記載:“懷遠涂山廟……俾前后殿宇,煥然而增新,大門、垣墻,翼然而嚴整;鐘、鼓二樓,巍然而雄峙,規(guī)模宏遠,視昔不侔焉?!盵9]可知,明正德年間,增建山門、院圍墻與鐘、鼓兩樓,至此禹王宮已形成“三進”的建筑格局[10]。禹王宮在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中發(fā)生了傾頹,真武殿等建筑嚴重受損,乾隆年間進行了大修,根據(jù)《乾隆中重修禹王廟碑》“塗山瞰淮……堂傾、陛圯……仍舊基載楹、載桷、載甓、載瓴、載黝、載堊?!鼻迩r,禹王宮布局與明正德時禹王宮大體相同,該時禹王宮建筑構造為“木架(楹)與方形椽(桷)”結構,護以磚(甓)、瓦(瓴),飾涂黑(黝)、白(堊)兩色。晚清和民國年間,禹王宮雖經(jīng)多次修繕,由于內憂外患,樓閣殿宇倒塌過半。歷代留存文人墨客的真跡,詩畫軸、石刻等文物,多數(shù)毀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80年代,禹王宮被重新修建,由于使用鋼筋水泥等現(xiàn)代建筑材料,改變了原有面貌,但院內存有明萬歷年間修建的香火寮,亦是目前禹王宮內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
2 禹王宮空間形態(tài)
2.1 禹王宮選址
建筑選址是選擇建筑物的建造地點,依據(jù)當?shù)刈匀坏乩憝h(huán)境及社會人文環(huán)境等綜合考慮的結果。但早期人們在修建寺廟建筑時選址與布局主要利用風水理論,重視吉利,強調天人合一。風水理論主要是對建筑物所在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綜合分析,如觀水、點穴、覓龍、察砂等,雖包含不少迷信成分,但在某些方面也符合現(xiàn)代建筑選址的方法與原則,一般來講,也能滿足建筑的生產(chǎn)生活基本要求。道教相信神明都在天上,在給寺廟建筑選址時常常選在名山大川,這樣和神明距離更近,但皖北地區(qū)地形以平原為主,淮北平原域內高峰很少,而禹王宮選址位于涂山山巔,涂山是皖北地區(qū)較高的山峰,處于渦河和淮河的交匯處,是一處絕佳的洞天福地。涂山山巔地勢平緩,坡度在1%—5%,排水狀況較好;地質為砂性花崗巖構造,地基耐力高,滿足多層類建筑活動要求;但山體覆土稀薄,植被較差。禹王宮選址與布局基本上遵循風水理論,涂山山頂場地廣闊,此處擁有相對良好的日照、通風、景觀等,使得禹王宮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相融,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與理想。
2.2 禹王宮平面布局及立面空間
從禹王宮平面圖可見(圖2),其坐北朝南,保留了自明代正德年間以來的建筑布局,整體建筑布局由三條軸線構成,即中軸、東軸和西軸,總占地面積約為3 186.67 m2,建筑面積約為1 045㎡。中軸總過九進,主要由山門、拜廳、大禹殿、啟母殿、玉皇殿及四進院落構成,呈“三朝五門”,中院為“左寮右序”,余院僅筑以墻垣。中軸是禹王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涂山山頂?shù)貏莺魬?,逐級而上,錯落有致,立面景觀豐富多變,蔚為壯觀(圖3)。東軸總過五進,主要由清靜道院的齋堂、老君殿及后院“涂山碑林”構成。西軸總過七進,主要由作為警務室的道房、呂祖殿、邱祖殿及純陽院、長春道院及后院構成。
2.2.1 中軸
“山門”又稱“三門”,因古時寺廟建筑常常修建在山林之間,遠離市井塵俗。山門由三座門組成,通常蓋成殿堂,但現(xiàn)今寺廟建筑僅有一座門。山門作為寺廟建筑的入口,是寺廟建筑連接社會的橋梁,也是寺廟建筑的標志,吸引著無數(shù)信徒和游客來參觀與朝拜。禹王宮山門殿根據(jù)明間開間“用尺”與明間、盡間比值等特征推測為清光緒年間建造,最近一次大修為1985年。禹王宮山門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明間闊4.02 m、次間闊3.2 m、稍間闊2.625 m,計通面闊15.67 m、通進深4.99 m。中敞三間前后啟拱形雙板扇門,并前設“凹門廊”;兩稍間用磚筑“山墻到頂”式隔斷墻,啟單扇板門。門兩側橫書“空山垂四壁,古廟獨千秋”巨字。
拜廳主要用于信徒祈禱、禮拜等祭祀活動。禹王宮拜廳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年間,當時為禹廟山門,最近一次大修于1985年,“隨梁枋”與門下“地袱”為晚清遺物。禹王宮拜廳為崇德院穿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明間闊3.45 m、稍間闊3.2 m,計通面闊9.85 m、通進深5.11 m。禹王宮拜廳內現(xiàn)保存有明正德十年(1515年)的《重修禹王廟碑》及清代以來諸多文人墨客書寫的多副聯(lián)對。
禹王殿用于紀念大禹的豐功偉績,但蚌埠禹王宮的功能并不是單一的紀念大禹,還紀念皋陶、伯益封等歷史名人,來滿足該地區(qū)人民多樣化的祭祀需求。禹王宮中禹王殿創(chuàng)建于兩宋,最近一次大修于1994年,現(xiàn)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明間闊4.35 m、稍間闊3.64 m,通面闊11.59 m、通進深11.22 m。
“香火寮”俗稱“紙爐”,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邑中居士籌資助建,目前保存完好。該寮平面長方,明萬歷年間建筑遺構,東側磚制“圭角”、西南隅“丁頭拱”,與“額枋榫頭”均系清式特征。磚石結構,高286 cm,屋檐至脊高140 cm,頂為硬山小瓦。香火寮基座寬178 cm,高41 cm,長237 cm,座上部有一排卷云紋花磚裝飾,南面寬154 cm,西面寬220 cm,北面有拱,拱高84 cm,寬35 cm,西面拱高111 cm,寬42 cm。通體用0.23 m×0.14 m×0.05 m小青磚砌筑,爐壁厚26 cm。
啟母殿與禹王殿幾近一致,僅進深縮小1.61 m。創(chuàng)建年代待考,由明間開間用尺手法看,應為清同治間建造,最近一次大修于1994年。啟母殿為祭祀禹之妻、啟之母涂山氏女而設。啟母殿前有兩棵“樹內生樹不知年”的古銀杏樹,傳說為大禹手植,可惜毀于雷火,樹內又生出褚樹,其枝丫盤蜒如龍。宋文學家黃庭堅稱贊其為“老樹參天欲化龍”,是懷遠十二景之一的“東峰銀杏”。
玄武殿又稱真武殿,其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明間闊4.34 m、稍間闊3.6 m,通面闊11.54 m、通進深9.36 m。兩層平面制式相同,層高4.5 m、檐柱高3.9 m。玄武殿創(chuàng)建于明景泰間,最近一次大修為1994年。玄武殿現(xiàn)供奉玄武大帝。西側原有碧霞元君殿,均毀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今殘垣斷壁尚存。
2.2.2 西軸
道舍通闊9.62 m、通深5.41 m,后檐啟雙扇板門、墻體亂石砌筑。呂祖殿通面闊9.44 m、通進深5.57 m,構架用變體抬梁樣,磚墻體并外“渾水”、內白粉,最近一次大修于1994年。邱祖殿通面闊9.46 m、通進深6.17 m,磚墻體并外“渾水”、內白粉。
2.2.3 東軸
齋堂兩間,施三角形豪式屋架,通面闊約6.2 m、通進深近5.0 m;后檐啟雙扇板門、墻體亂石砌筑。老君殿通面闊9.1 m余、通進深5.83 m,磚墻體并外“渾水”、內白粉。
3 禹王宮營造技藝
禹王宮雖始建年代很早,但經(jīng)多次修繕和重建,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的局部重建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等現(xiàn)代建筑材料,改變了原有建筑面貌。目前,禹王宮僅存一座明代萬歷年間的香火寮建筑。由于齋堂和老君殿、道舍、呂祖殿、邱祖殿的建筑營造技藝基本相同,且均為20世紀末的產(chǎn)物,這里就不再過多闡述,本文主要針對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地坪、墻體、門窗、構架、屋面等方面進行營造技藝的分析,包括山門、拜廳、禹王殿、真武殿。
禹王宮整體地坪構造較簡單,大多是水泥地坪。山門地坪是混凝土砂漿地面;拜廳地坪是水泥砂漿面并灰條磚墊層;禹王殿地坪是混凝砂漿砂地坪,上畫方格飾線;真武殿地坪底層為混凝砂漿地面、二層用混凝土“現(xiàn)澆板”。
山門墻體是水泥砂漿“灌漿、亂石墻體”,厚約42 cm,內墻與前檐外墻施“剛性砂漿粉刷、后檐外墻抹水泥砂漿“裙帶縫”。拜廳墻體是水泥砂漿“灌漿、亂石墻體”,厚51 cm,內墻剛性底并白粉面、外墻筑水泥砂漿“裙帶縫”。禹王殿墻體是以亂石、水泥砂漿鋪砌,厚63 cm;內墻白粉、外墻著水泥砂漿裙帶縫。真武殿墻體是墻體以亂石、水泥砂漿鋪砌,厚58 cm;內墻白粉、外墻著水泥砂漿裙帶縫。
山門構架是用“墻體承重法”;拜廳構架是明間用木制“七架梁”、稍間轉用“穿斗”架樣,并施以混凝土與木材混合結構法;禹王殿構架是明、稍間均起抬梁式構架,技法為“五架梁并前檐單步與雙步廊組合架、后檐轉雙步”;真武殿構架是用“五架梁并前后出單步”,底層前檐挑出單步底。
拜廳門窗是室內屬敞廳結構,明間前后用木制隔扇、前檐稍間設木制圓形“漏窗”,油飾施紅色調和漆;禹王殿門窗是前檐明間施格扇、稍間用檻窗、后檐僅明間啟雙扇“板門”;真武殿門窗是明間啟格扇,稍間開檻窗,二層前檐全用檻窗。
山門屋面基層為木制柃條、椽與望磚,其下置“七架梁式”于前后檐墻上;頂蓋黃色琉璃瓦與筒式“實脊”,坡度近26度34分且無“舉折”;拜廳屋面用木制柃、椽和灰望磚基層,上覆小青瓦,“硬山頂”、磚迭脊,坡度約為“五分水”且無“舉折”;禹王殿屋面是硬山、灰筒瓦頂;正脊微翹起;博風起粉刷線腳,屋面斜直,坡度約“五分水”;真武殿屋面是硬山筒瓦頂、“腰檐”隨之,正、垂脊壘制,并施以“山面”勾頭、滴水;屋面坡度近“五分水”。
4 結束語
鄉(xiāng)土建筑是區(qū)域集體營造的民族性產(chǎn)物,是在一定地理文化區(qū)域中逐步演變發(fā)展而成的,其營造技藝蘊藏著豐富的民間生態(tài)營建智慧,具有顯著的地域文化特征。蚌埠市禹王宮是千年來涂山周邊地區(qū)民眾及中華民族敬仰、緬懷大禹及涂氏女的歷史見證,其借助涂山獨特的人文及自然地理優(yōu)勢,對于大禹及涂氏女相關祭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功不可沒,自古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影響深遠。蚌埠市禹王宮保留著良好的歷史建筑格局和清代建筑形制特征,其前大禹殿后啟母殿的空間規(guī)則、“三朝五門”樣的格局,中院“左寮右序”的規(guī)制反映涂山禹王祭祀中的制度文化。蚌埠市禹王宮是研究皖北地區(qū)鄉(xiāng)土建筑營造技藝的寶庫,將其營造技藝歸納和提煉,并應用于現(xiàn)代地域鄉(xiāng)土建筑實踐中,創(chuàng)造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建筑風貌與特征,是繼承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陳志華.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的世界意義[J].建筑史學刊,2023,4(2):4-6.
[2] 單霽翔.鄉(xiāng)土建筑遺產(chǎn)保護理念與方法研究(上)[J].城市規(guī)劃,2008(12):33-39,52.
[3] 陳培海,鐘淇宇,申紹杰.試論閩南寺廟建筑神圣性與世俗性的雙重體現(xiàn):以泉州東禪寺為例[J].建筑學報,2017(S2):99-102.
[4] 潘曦,姚軼峰.鄉(xiāng)土建筑營造技藝特征與傳承探討:以納西族地區(qū)為例[J].建筑遺產(chǎn),2017(4):98-105.
[5] 彭小洪,伍國正.婁底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生態(tài)營建智慧及其應用[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2(6):80-91.
[6] 鄧昶,向定全.藏彝走廊“漢藏合璧”建筑圖式的分類闡釋:以川西、滇西北藏傳佛教寺廟為中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3(4):143-150.
[7] 韓雨彤.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鄉(xiāng)土文化保護:問題及對策[J].人文天下,2018(23):51-57.
[8] 姚遠.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中的鄉(xiāng)土建筑保護與鄉(xiāng)村治理[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5(5):1-4.
[9] 俞圓嘉.皖北名勝:涂山禹王宮[J].中國道教,1994(2):47-48.
[10]鄧雷,楊紅衛(wèi),劉俊民.蚌埠涂山:大禹精神血脈傳承[N].許昌日報,2023-09-04(3).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課題“基于地域文化景觀的皖北地區(qū)鄉(xiāng)土建筑及其營造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3CX531);明文化研究項目“基于明文化重塑的鳳陽美麗鄉(xiāng)村生態(tài)建設規(guī)劃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RW03);安徽省住房城鄉(xiāng)建設科學技術計劃項目“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皖北地區(qū)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RK036);安徽科技學院項目技術(咨詢)服務合同(橫向)“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皖北地區(qū)宜居宜業(yè)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881635)。
作者簡介:彭小洪(1993-),男,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鄉(xiāng)土聚落與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地域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