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史學界對太平天國的文化、婚姻家庭等各項政策的思想來源的研究,多數學者認為太平天國首義諸王是受到先秦諸子思想、傳統(tǒng)農民思想及基督教的影響。從游民文化的角度研究太平天國各項政策的論著很少,且這些研究雖然有開拓意義,但是也存在著不足,所以該領域仍有較多的研究空間。該文主要借鑒王學泰先生對游民的定義及對游民文化的分析論證,認為太平天國將士們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游民文化的影響,進而從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婚姻家庭政策、樸素平等觀念及軍師制度等問題入手,簡要分析游民文化對太平天國運動各方面的影響。通過這項研究,進一步加深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認識。
關鍵詞:游民;文化;太平天國;政策;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K25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2(a)-0050-04
Abstract: Previou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n the cultural, marriage, and family policie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ainly believed that the founding prince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ere influenced by the ideas of the pre Qin philosophers, traditional peasant thought, and Christianity.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policie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less culture, and although these studies have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they also have shortcomings, so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esearch space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mainly draws on Mr. Wang Xuetai's definition of vagrants and analysis of vagrant culture, arguing that the soldier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ere also influenced to varying degrees by vagrant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policies, marriage and family policies, simple equality concepts, and military adviser system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it brief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vagrant culture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further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改革開放以來,太平天國史的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針對游民文化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的論著并不多見。已有的論著,例如:謝興堯《太平天國的社會政治思想》[1]、鄒身城《論太平軍對游民的改造》[2]、范海龍《關于近代中國游民問題的幾點思考》[3]。這些論著體現(xiàn)了當前學界對太平天國史研究的深度,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不足是,有的論著分析論證還有不夠準確之處,有的作品只是從某個側面分析了游民文化的影響,缺乏全面分析。
王學泰先生的《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對歷史上各個時期游民的特點及游民文化的形成和傳播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王學泰將“游民”定義為:凡是脫離當時社會秩序(主要是宗法家族秩序)的約束與庇護,游蕩于城鄉(xiāng)之間,沒有固定的謀生手段,迫于生計,以出賣體力或腦力為主,也有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生活資料的人們,都可視為游民。游民重要的特點就是“游”,相比其所在社會的大多數成員來說,游民的居處不固定、也缺少穩(wěn)定的謀生手段。游民群體并不完全來自農民,許多其他職業(yè)身份的人也可能成為游民。依據游民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所形成的思想觀念,被稱為游民意識。游民群體的共同心理、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的總和,被稱為游民文化。太平天國首義諸王多數具有游民經歷,也不同程度受到游民文藝作品的影響。洪秀全、馮云山雖然出身農家,但都曾多次參加科舉同時還是鄉(xiāng)村塾師,后因除去私塾書館孔子牌位而失去塾師職業(yè),二人出游廣西,顯然具有游民知識分子的特點。楊秀清自幼失去父母,以“種山燒炭為業(yè)”,是身兼耕山夫與燒炭工的破產農民。蕭朝貴曾經在鄉(xiāng)村做工、在雜貨店當伙計,后仍以種山燒炭為生。從楊秀清、蕭朝貴的經歷來看,他們受宗族的約束與庇護不會太多。洪秀全等組織“金田團營”之初,就有游民群體加入其陣營。太平軍進入湖南后,有大量游民加入其隊伍,據《粵匪犯湖南紀略》記載,“及至長沙而上,四府土匪附洪者數萬人”[4],此說不免有污蔑、夸張之嫌,但是可以看出眾多游民加入太平軍的事實。明清之際,社會中下層會更多地受到游民文藝作品的影響,太平天國將士也不例外。馮云山在紫荊山區(qū)曾吟詩一首:“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溪澗焉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5]。這首詩的內容與施耐庵《水滸傳》中李逵探母詩評的內容很接近。在起義之初,楊秀清曾贊揚將士們說:“勘嘉弟妹盡英雄,絕勝常山趙子龍”[6]。張德堅《賊情匯纂》提到太平軍的“詭計”時,認為“其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
本文主要將王學泰先生關于“游民文化”的分析和論述作為研究基礎,從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婚姻家庭政策、平等觀念及軍師制度等內容入手,簡要分析游民文化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
1 文化政策與移風易俗
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與移風易俗相關聯(lián),有時還從一些禁令中體現(xiàn)出來。在1843—1853年這段時間,洪秀全否定了孔子的至尊地位,但并沒有完全否定儒家學說的存在價值。建都南京后,太平天國文化政策發(fā)生了變化。于1853年經洪秀全批準頒布的《詔書蓋璽頒行論》寫道:“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蓖瑫r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排斥孔、孟,焚毀古書運動。當然,實行這些文化政策并不意味著洪秀全等人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太平天國在民間推行的移風易俗政策,包括:蓄發(fā),禁止吸煙、飲酒、賭博、賣淫嫖娼,禁止吸食鴉片,以及改革歷法、服飾、婚喪習俗等。太平天國還禁止民眾的祖先崇拜和祭祖活動。在南京,謝介鶴《金陵癸甲紀事略》中記載:“人家冠帶影像,目為妖,拋擲滿街,祖先木主則毀之”。在蘇州,太平軍“禁民間供奉家堂、灶神”。1862年1月到過寧波的外國傳教士曾言:“看到的一處孔廟和一些祠堂也被破壞?!盵7]
太平天國對儒家典籍、文化設施的毀壞及嚴禁祖先崇拜的政策,研究者們往往從基督教影響的角度去考慮和分析其原因。這些分析不無道理,實際上還應從“游民文化”角度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
以族規(guī)、家訓為代表的宗法文化是根據儒家經典確定的,宗法家族控制下的士、農、工、商,即“四民”中的個體具有因循守舊,安土重遷,對家長、族長的崇拜,以及對皇帝、官府的崇拜等特點。王學泰先生把脫離了當時主流社會秩序的人們稱之為“脫序人”?!懊撔颉迸c人們的家庭經濟破產、違反族規(guī)乃至犯罪等問題相關,對于官府、宗族長及多數的“脫序人”來說都不愿意這件事情發(fā)生,“脫序”往往是人們在宗法家族范圍內生存不下去時的無奈之舉。“四民”脫序后成為游民,游民中許多人沒有家庭,沒有為人父、為人子的職責,他們不再承擔宗法社會所賦予的角色義務。游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與苦難,為了生存,他們被迫形成不同于主流社會的思想意識,以適應生活境遇的變化。這種思想意識的本質與主流社會是相對抗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所以歷代農民起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反孔反儒的現(xiàn)象,如李自成頒布“毀坊之令”就說明這個問題。游民和農民不會認為紳衿階層屬于勞動者,這種認識在先秦時期農家代表人物許行的思想中就已存在。不僅如此,紳衿階層有優(yōu)免丁瑤雜役的特權,還有包攬詞訟、武斷鄉(xiāng)曲等欺壓民眾的行為,這些都會招致底層民眾的痛恨。太平軍焚毀四書五經、毀壞孔廟等活動,源于他們頭腦中潛在的思想動力。“四民”中有些人是被宗族驅逐出去而成為游民的,被迫脫離了宗法社會和家族氛圍。這樣被排除在宗族之外的心靈傷痛,使得游民們憤恨宗族勢力。
2 婚姻家庭政策與男女分館
1853年春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規(guī)定“凡天下婚姻,不論財”,由國庫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負責每家婚娶的開銷。同時期發(fā)布的一份通告強調“一夫一婦,理所宜然”[8],提倡一夫一妻的制度。這體現(xiàn)了普通農民的思想觀念,但只有象征性的意義。
從金田團營后太平天國就用軍事編制將拜上帝教會眾分為男行女行,取消了家庭組織,婚娶的事情當然是不存在的。占領武昌、南京等城市后,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又將這一政策推向社會。把居民分為男行女行,按太平軍編制“以二十五人為一館”居住[9],稱為男館、女館等。太平天國嚴禁男女混雜,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情人關系,只要發(fā)生兩性行為雙方都要被嚴厲懲處。推行此項政策的同時,洪秀全、楊秀清等首義諸王卻實行了多妻制。1854年10月,楊秀清自稱接到上帝的指示,允許恢復家庭,宣布“小弟小妹團聚成家”[10]。雖然這主要是針對官員而言,但嚴禁家庭存在的法令也得以廢止。
學術界對太平天國推行男女分行的政策有較多的分析,多數是從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基督教的影響、在戰(zhàn)時避免家庭拖累、行軍作戰(zhàn)的便利,以及嚴明紀律、維護群眾利益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太平軍主要將領中多數都有練武經歷,在“金田團營”前后,曾經以“大館”的形式聚集會眾習武。武術理論要求節(jié)欲,其理論源頭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寶精”原則[11]??梢姡敃r清方人士張德堅對男女分行問題分析得更直接,即“無淫欲之事,既可保人人精壯”。杭州人林西藩在《隱憂續(xù)記》中也記載,太平軍曾經“掠婦女悉令裸體,執(zhí)旗于江岸立以厭炮”[12]。1900年,義和團的禁忌也很多,其重點也是“避婦人”,他們號稱的“刀槍不入”法術,其必要條件就是嚴格遵守禁忌,包括在做法之前嚴格禁止夫妻同房。從游民的女性觀來看,他們不是天生的禁欲主義者,但是他們往往一無所有,甚至朝不保夕,失去了個人的身份與尊嚴,沒有條件建立家庭。同時,游民們又視家庭為闖蕩江湖的累贅,殘酷的生活現(xiàn)實壓抑了他們的生理需求?!八麄儗τ跇嫵杉彝チ硪话氲膽B(tài)度易于在艷羨(多是‘形而下’的遐想)與抵制之間震蕩”。因此,游民對女性的態(tài)度往往表現(xiàn)為漠視甚至是敵視,這種觀念在《水滸傳》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由此可見,練武者的禁欲、民俗中的禁忌及游民的女性觀念,都是太平天國推行男女分行政策的潛在思想原因。
3 推行的平等觀念
洪秀全在《原道覺世訓》中認為“天下總一家,凡間皆兄弟”;在《原道醒世訓》中認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金田起義之初太平天國就實行了“圣庫制度”,《天朝田畝制度》中也有“無處不均勻,不人不保暖”等規(guī)定。結合這些內容,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洪秀全具有“樸素平等思想”“平等、平均思想”。但是對這個問題,史學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如有學者認為洪秀全“從來沒有承認過社會一切成員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13]。關于洪秀全平等、平均思想的思想來源,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者認為,洪秀全“把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平均思想和儒家學說中的平等、平均思想糅合在一起”[14],以及認為洪秀全的樸素平等思想出自農民階級本身,是農民階級“自己的思想武器”等[15]。
筆者認為洪秀全的樸素平等思想是存在的,但在他的頭腦中還并存著皇權思想,其樸素平等思想的思想來源之一是游民文化的影響。針對主流社會秩序而言,游民意識和行為表現(xiàn)出強烈的非規(guī)范性。據清人張德堅《賊情匯纂》記載,對于加入太平天國的民眾,太平軍要求他們一家人互相之間也要稱兄弟,“即如全家被擄,則必使祖孫父子齊一而兄弟之”[16]。不僅太平天國隊伍中出現(xiàn)過這種現(xiàn)象,清代的天地會也是具有游民性質的組織,對于入會者規(guī)定:“會內以先入者為兄,后入者為弟”[17],這里沒有年齡輩分之分,不符合明清時期的宗法秩序。從游民文化的角度來看,這體現(xiàn)了游民沒有家庭倫理的特點。在儒家所謂的“五倫”中,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主流社會的人們更重視前四倫,游民則更重視“朋友”一倫。脫離了宗族家法的游民們聚集在一起,產生了樸素的平等觀念。
4 君主制下的“軍師制”
太平天國中央政權組織的各級官員稱朝內官;地方政權分為省、郡、縣三級,其各級官員統(tǒng)稱守土官,縣以下稱為鄉(xiāng)官。太平天國初期的爵位、官階合起來分為十三個等級,即一等為王,二等為侯,三等及其以下依次為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jiān)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具有軍事組織、行政組織及經濟組織合一的特點。
太平天國前期,最高決策機制是君主制下的“軍師制”。1851年3月,在武宣東鄉(xiāng)太平天國建立了軍師制和五軍主將制度,楊秀清為正軍師,領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馮云山為副軍師,領后軍主將,韋昌輝為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1851年12月,在永安城各位軍師、主將又加王爵,而且規(guī)定“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jié)制”。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規(guī)定凡軍政事務逐級上奏,直至“軍師奏天王。天王降旨,軍師遵行”[18]。洪秀全雖為君主,但是天王府只設有侍衛(wèi)、禮儀及各類典官,沒有設置統(tǒng)管全局軍政事務的行政機構。楊秀清的東王府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也分別開府,各府下設六部。在太平天國前期,楊秀清總理朝政,運籌帷幄。
太平天國官制,首先是模仿周代?!队腊卜馕逋踉t》就效法了分封制,鄉(xiāng)官以及各類典官名稱均出自《周禮》。其次是受到《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的影響,以及當時的會黨“天地會”的影響,太平天國建立了軍師制度。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封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19]。在《水滸傳》中晁蓋做了“山寨之主”后,吳用做了“軍師”,職責是“執(zhí)掌兵權,調用將?!盵20]。諸葛亮、吳用這兩位軍師,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在各類評書、話本中,都是人們熟知的形象。天地會是具有游民性質的組織,成立時間早于太平天國,其領導機構中也設置過軍師職位。在金田團營之初,就有天地會成員參加太平軍,天地會的組織機構對太平天國也有一定的影響。筆者認為太平天國實行的“軍師制”,也反映了游民文化對洪秀全等人的影響。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太平天國推行的文化政策、婚姻家庭政策、移風易俗政策、思想中的平等觀念、推行的軍師制度等,其思想原因、現(xiàn)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就太平軍首義諸王、廣大將士們的經歷,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在各項政策的實施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游民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謝興堯.太平天國的社會政治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2] 鄒身城.論太平軍對游民的改造[M]//邢鳳麟,鄒身城.天國史事釋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3] 范海龍.關于近代中國游民問題的幾點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32(3):125-127.
[4]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 饒任坤.太平天國在廣西調查資料全編[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6]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印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
[7] 羅爾綱,王慶成.太平天國(九)[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文書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四)[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王慶成.天父天兄圣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11]程大力.武與性[J].中華武術研究,2013,2(3):6-17.
[12]羅爾綱,王慶成.太平天國(四)[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王慶成.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思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蘇雙碧.論洪秀全的平等平均思想[J].晉陽學刊,1991(1):31-37.
[15]王自敏.論洪秀全的樸素平等思想和皇權主義[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53-62.
[16]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三)[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18]中國史學會.太平天國(一)[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0]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劉佐民(1967-),男,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